百法明門論講錄

RM37.80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版次:初版3刷,2009年4月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4.8×21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4625

貨號: 9789575984625 分類:

內容簡介

百法者,即一百種法;明者,智慧之義;
門者,進入之義;論者,三藏之一。
若能通達百法,便能進入大乘智慧法門。

《百法明門論》是四、五世紀時,為有「千部論主」之稱的印度世親菩薩所造,由唐代玄奘法師譯。全文只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經》的兩倍,為唯識法相宗的重要論書之一。

本論是世親菩薩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的六百六十法,簡化為一百法,可說是唯識名相的提綱。內容將宇宙萬有分為五位百法,即:心法(八種)、心所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及無為法(六種)。全論宗旨,主要說明「一切法無我」;如果能袪除對「我」、「法」的執著,即能契入如來藏性。

本書為繼程法師講解《百法明門論》要點的集結,透過法師清楚而有條理的解說,讀者能很容易地掌握唯識學的核心;如果能真正地理解百法名相,也就能窺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目錄

〔新版序〕 寫給台灣讀者
〔原 序〕 一本時隔二十年完成的書

.緒言
.壹、釋論題
.貳、造論者
一、世親菩薩略史
二、世親菩薩的著作
三、世親菩薩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四、世親菩薩著作完成的先後次第

.參、翻譯者
一、玄奘大師略史
二、玄奘大師之偉大

.肆、本論組織
一、聖言量
二、本論的宗旨
(一)釋一切法
1. 唯識名相提綱
2. 一切法之分類
3. 佛教心理學之說明
(二)釋無我
三、解釋一切法
(一)百法的分類說明
(二)百法的次第排列
(三)百法名相
1.心法
(1) 前五識
(2) 第六意識
(3) 第七識
(4) 第八識

2.心所有法
Ⅰ概述六位心所
(1) 遍行
(2) 別境
(3) 善
(4) 煩惱
(5) 隨煩惱
(6) 不定

Ⅱ解釋六位心所
(1) 遍行
(2) 別境
(3) 善心所法
(4) 煩惱心所法
(5) 隨煩惱心所法
.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
.大隨煩惱
(6) 不定心所法

3.色法
(1) 色法的意義
(2) 色法的分類

4.心不相應行法
(1) 得
(2) 命根
(3) 眾同分
(4) 異生性
(5) 無想定
(6) 滅盡定
(7) 無想報
(8) 名身
(9) 句身
(10) 文身
(11) 生
(12) 住
(13) 老
(14) 無常
(15) 流轉
(16) 定異
(17) 相應
(18) 勢速
(19) 次第
(20) 時
(21) 方
(22) 數
(23) 和合性
(24) 不和合性

5. 無為法
(1) 虛空無為
(2) 擇滅無為
(3) 非擇滅無為
(4) 不動滅無為
(5) 想受滅無為
(6) 真如無為

四、解釋二無我
(一)補特伽羅無我
(二)法無我

【原文】 大乘百法明門論
【附表】 五十一心所法性業表

 


序 / 後記

緒言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論,大約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經》的兩倍。若只看論文,很難明白,因論中只把百法的一百個名相列出。如果繼續詳細地研究,就會發現這一百個名相並不簡單,因為這一百個名相已經概括了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若能把握百法名相,即是把握住論中的重要部分,也即能窺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講解這部論,是要讓大家對唯識的名相有個概念(尤其是對心所法)。雖然本論的中心點並非心所法,我在講解本論時,重點卻是放在心所法。先把心所法弄清楚了之後,再讀《八識規矩頌》或《唯識三十頌》,許多可能面對的問題將可以輕易解決,因為在這些論頌中,都一再地提到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同時,從心所法中,我們可以了解自己,因為心所法就等於現代所說的心理學。

人生宇宙,森羅萬象,千頭萬緒,從何說起?
種種學說,紛紛出現,皆為闡釋,此一奧祕。
各有所偏,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見解不確。

「人生」指的是我們和一切與我們有關係的眾生(當然包括了一切眾生),須知佛法雖詳言一切眾生,重點卻是人。「宇宙」的範圍很廣,人也可說是一個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因為眾生無邊,故眾生的依靠也是無邊。「宇宙」即是時間和空間。時間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故說無始無終;空間也沒有邊際。我們無法以思考和一般的知識來衡量時間與空間,所以說宇宙是「森羅萬象」的。這些現象是非常複雜且非我們所能了解,它「千頭萬緒」,不知要「從何說起」?

世間上的人大約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迷迷糊糊地過日子,對宇宙人生這回事一點也不關心,他們的一生,從嬰兒、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平平凡凡地就過去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這樣;另有一部分的人,稍有思想,他們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為何會生、為何會死等問題感到疑惑,不滿現狀而欲尋出其根源、找出頭緒。這樣一來,許多的問題就跟著出現,同時也產生了種種的答案。

我們是很普通的人,並不能開創新的學說,但從古人的學說中,卻可以找出答案。思想敏銳者,可以創立他們的學說,因此「種種學說,紛紛出現」,這些學說的出現,「皆」是「為」了「闡釋」「此一」宇宙人生的「奧祕」。在這些學說中,可分為宗教、哲學、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

總之,在社會、世間上的各種學說的創立,其最終的目的,沒有離開解釋宇宙人生奧祕這個目標。雖然有時會發現他們都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這些學說的出現,主要是在解釋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和奧祕,所有的學說就不會出現。在這些學說中,有從物質、心理、整個社會或神化立場來看這個宇宙人生,其中也有屬於宗教和人生方面的,但是所有的學問都「各有所偏」:他們不是「各是其是」,便是「各非其非」,「見解」當然「不」能達到正「確」無偏了。

中國人對死的看法,是以為人死為鬼,印度人則以為人死必墮地獄;後來地獄的思想,經由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才有地獄的觀念。基督教認為人有兩世,第二世有兩條路可走——天堂或地獄:相信上帝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這是一種以上帝為主的宗教。另一種是三世的思想,這種思想在佛陀以前的印度早就有了,但所說的不太正確。佛陀成道後,才把三世因果論提出加以改善,成了佛教裡的「因果論」。

因果的道理,簡單地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稍微詳細的說法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可是這只是某一個期限的生命因果。佛陀所說的因果不只這樣,它牽涉許多問題,如「業力論」、輪迴的主體等。許多佛學思想家,都認為對「因果論」解釋得最詳盡、最精密的就是唯識學,因為唯識學是以因明學來分析因果的重點。

世尊說法,八萬四千,世人慧淺,莫領其旨。
彌勒慈悲,造瑜伽論,簡約諸法,六百六十。
世親領旨,簡為百法,分為五位,斯旨明矣。

「佛陀(世尊)說法」時,多用「八萬四千」、恆河沙等字眼來形容他所說法之多,其用意並非有一個固定的數目,只是為了說明法有很多,很難計算。佛陀曾有一次對他的弟子如此說:「我已說的法,就如指甲中的灰塵那麼少;我未說的法,就如大地的灰塵那麼多」,意味著佛陀告訴眾生的法,只是他所說的一小部分,可是這一小部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多了。如《藏經》,雖然篇幅很多,但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卻只是佛陀說法的主要部分,仍有許多沒有被記載。由此可見,佛陀所說的法是這麼的多,只是「世人」智「慧淺」薄,「莫」能「領」會「其」(佛法)宗「旨」或重點。

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若以信仰上來說,這是退步,但是在研究佛學上來說,卻是進步。

有許多學佛者,都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學佛了一、二十年,對於佛學是懂一些,但是對真正的佛法卻不懂,因此就會發生一些奇怪的行徑,如拜神、燒往生紙等,這是由於他們沒有把握到佛法的中心點。佛陀為何要說許多法,不像耶教只有一本《聖經》呢?佛陀不得不說這麼多的法,是因為眾生的毛病實在太多了。「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學佛者必須學著把握佛法的中心。

佛法的中心點只有兩個字:緣起。雖然只有兩個字,卻包括了所有的佛法,離開了「緣起」就沒有佛法。佛教與異教的不同處也是緣起,這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深入佛法,就必須把握從緣起法裡所開展出來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陀所說的法如此廣博,若不能把握其中心點,不易學好。「彌勒」菩薩有鑒於此,便「慈悲」地「造」了《「瑜伽」師地「論」》,共有百卷。他「簡約」地將一切「諸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唯識宗的創始人是為人所知的無著與世親兩兄弟,可是在無著的歷史,說他是跟隨彌勒菩薩學唯識。這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著時常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另一說是確實有彌勒這個人。

印度向來不重歷史,有許多重要和了不起的歷史人物最後都被埋沒,不為後人所知;也有些重要的思想家或宗教家,最後變成了神話裡的人物。如佛陀的本生故事,實際上在印度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在歷史上卻找不到這些事物和人物的記載,反而在佛典中找到。彌勒菩薩的情形,大致上也是如此。

在唯識學上,彌勒是一個主要人物,他的《瑜伽師地論》是研究唯識者不能不讀。如果不讀此論,雖然也把握了唯識某方面的要點,卻不能了解唯識的全部。現在的研究者,若無法把整部《瑜伽論》看完,可以看前人研究《瑜伽論》所寫的論著或文章,這樣也能多少了解其大概。

實際上,這部《瑜伽論》並不容易了解,但它已經是把佛法簡約為六百六十法了。六百六十法對我們來說還是太多了點,許多人仍然無法加以探討了解,所以「世親」菩薩在「領」會《瑜伽論》的宗「旨」後,再把六百六十法「簡」化「為」一「百法」,再將其「分為五位」,故稱五位百法。分類的目的除了讓讀者比較容易了解外,還蘊藏了重要的意義,這在敍述論中內容時會說明。

當世親把法簡約為五位百法時,佛陀(斯)說法的宗「旨」,已經很清楚「明」了「矣」。只要把百法讀完,對佛法的了解相信會有相當地把握,當然這還是不夠,因為它畢竟只提出名相,稍微說明宇宙的情形而已。其實,其中還牽涉許多問題,如心王的解說,只一個阿賴耶識的問題就已經很繁瑣了。假如能把百法中的每一法及其所牽涉的問題弄清楚,大致上來說,對唯識學已經相當地了解了。

我對本論有關八識心王的講解只是一個大略的解說,原因是八識所牽涉的範圍太廣,一時無法解說詳盡。我比較注重後面的部分——心所法,讓大家能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和過程,如知道自己的毛病是在哪一方面,就會安心地接受它,當然也要設法去改進它。在百法裡,有一部分即是說明如何改掉不好的習慣和煩惱,這是百法中很重要的部分;至於其餘的部分,解說時會較簡略。

重量 / Weight 0.32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