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華嚴經》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要有藝術的眼光,同時要有宗教的心境,才有辦法讀出心得。 ——繼程法師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法輪,圓滿融通宇宙萬法的實相。
在〈淨行品〉中,文殊菩薩透過一百四十一個大願,
為我們開示——生活即是道場——
念念不捨眾生,以般若引導身、語、意三業修行,
邁向觸境不迷、悲智雙運的菩薩道。
「淨」是清淨,「行」是身、口、意的行為,
若能時時清淨己心,利益眾生,即為「淨行」。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中國的天台宗及華嚴宗,都將它判為圓教,也就是圓滿的大教,屬於最圓滿、高深的法門;尤其是華嚴宗,即依此經為根本教典。
〈淨行品〉為《華嚴經》的其中一品,本書採用唐代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的《八十華嚴》為解說版本。它是修學菩薩道的基礎法門,經中共提出一百四十一個願,都是針對日常生活而發的,例如吃飯睡覺、出門走路、訪友聚會等一切舉止,都要發願,以清淨我們的行為。
本書是繼程法師講解〈淨行品〉要點的集結,法師輕鬆而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很容易就能運用經中的義理於舉手投足中,防過止非;若能進而把一切化為願力,運用慈悲和智慧來待人接物,便能事事通達無礙。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目錄
新版序
〔原序〕菩薩道行者的基礎行持
〔原文〕華嚴經.淨行品第十一
前言
華嚴經的組織
華嚴經的宗趣
華嚴經在佛教的地位
華嚴經的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
品題──淨行品
本品異譯
本品譯者
正釋經文
精采書摘
〈淨行品〉清淨的行為或清淨的修行。
品題--淨行品
本品品題--〈淨行品〉,簡單地解釋,即清淨的行為或清淨的修行。學佛者所要修的,即是清淨的行為。如前面所說,以般若來引導修行,即是淨行。沒有般若引導的修行是不淨而污染的,因為有煩惱的纏縛,所以是污染。例如為了名譽而做的布施,帶有貪的毛病和執著;所做的布施若得不到預期中的宣揚,即產生瞋恨心,這是瞋病。貪、瞋的毛病,都是由愚癡而來。由做一件善事而引起種種煩惱,這樣的修行是染而不淨的,其結果至多是上升天上或重回人間而不能成佛。
清淨的修行能防止各種污染,離開各種罪過,能成就無量功德。一般人做了各種善事以後,所得的是福德,福德並不一定是清淨的,而功德則是清淨無染地從內心發出來的。修行須悲智雙運,大悲大智是修行所不能缺的,少了這兩種,修行的心也就發不起來。
此種修行不只超越人的修行,也超越已了脫生死的二乘阿羅漢。因從《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思想上看來,仍不圓滿,總覺得他們過於自利而忽略了別人,所以不是真正淨行。真正領略到淨行、真正修清淨菩薩行的人,舉手投足盡文殊心,心無濁亂,是清淨的,見聞覺起皆普賢行。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與文殊清淨無濁亂之心相應,與普賢十大願心行契合,這些都是諸佛在成佛前所必須修習的。善財童子經過五十三參以後,最後找到普賢菩薩,依據十大願行修行,終究成佛。
普賢菩薩的修行在所有的菩薩中是最廣大,而文殊菩薩是諸菩薩中智慧最廣的一位。《華嚴經》裡,就以此二位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毘盧遮那佛為主角。所謂的華嚴三聖,是以法身佛為中心,右邊是白象普賢,左邊是青獅文殊。這說明了在修行當中,運文殊師利的大智慧,修普賢的大行,當兩者都圓滿時,即是毘盧遮那佛。換句話說,普賢、文殊即是圓滿佛果的兩面。
讀《華嚴經》若忽略了這兩位大菩薩,是還未把握此經的中心。我們常說學佛要解行並重,解即是智慧,行即是修行。當然,這並不是說文殊只有智慧、沒有修行,普賢只有修行、沒有智慧,只是表示他們在表現方面的偏重,而佛則是兩者並重。所以若得到淨行,就等於把這兩位菩薩的功德融合一起,這時可真是無量功德了。
至於我為何要解說這一品,那是因為修行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淨行品〉之前的〈菩薩問明品〉,較注重在「解」那方面,〈淨行品〉則把重點放在「行」這方面,在了解以後,接著就是實行,也使我們從了解中知道實行。
這一品的宗趣,是「隨事發願,防心不散」。當我們面對任何一件事時,都能把它化為願力,不論吃飯、拜佛,總之一日的生活裡,每一件事都要發願。這是為了讓修行者的心常與菩提心相應。菩薩心是要度眾生,讓自己也常常發願,漸漸地心就能廣大起來。
弘一大師對此品就非常重視,他以為一個行菩薩行的人,若能每日誦念此品,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從〈淨行品〉裡可以長養菩薩的悲智和大行。〈淨行品〉雖只敍述了一百四十一大願,表面看來它並沒有講到修行這一方面,其實它所闡述的內容從在家學佛到出家學佛的生活情況,都已經說到。
從個人到團體生活,各方面的細節若能真正依照〈淨行品〉中所說的情形發願,在發願的那一刻,就不會有妄念,當下即是正念。正念對一個學佛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正念為基礎,很容易一念之差就錯了。但是只要把這一念扭轉過來,那即是修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觸境不迷。造惡業是由於觸境的剎那已經昏迷了,若在不迷的情況下,遇到逆境即把它轉為願力,煩惱心就生不起來。學佛的人若能達到這個境界,即表示已經不會再墮落,因為你時時刻刻與佛法相應,正念常跟隨著你了。更重要的是,能以願力引導智慧,即是發菩提心、成佛之大願。
本品的另一宗趣,是要念念不捨眾生,即使這並不容易做到。如頌云:「自皈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心。」這當然是不容易做到的,不過當你發這一個願的時候,即牢牢地記住了眾生,願心不捨眾生,盡自己的能力做去。
清朝一位對《華嚴經》很有研究的徐文霨居士就曾說:「淨行一品,念念不捨眾生,夫至念念不捨眾生,則我執不破而自破。」我們的執著深,因為忘記了眾生,忘記眾生也就表示只注重自己;欲破我執,想念眾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菩薩能破我執,也是因為他們能念念不捨眾生。這位居士接著又說:「縱未能真實利益眾生,而是人心量則已超出同類之上,勝異方便,無以逾此。」因為我們已經能夠把眾生的利益放在自己之上,對一些眼光短淺、心量狹窄、只看見自己利益的人,就超過他們許多了。宋朝名臣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即是菩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