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何面對生死?
50個根本問題,破解生死謎題,信佛願力,心安平安!
生死如一,來去自在!
面對生死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真的有六道生死輪迴嗎?
一定要依傳統習俗辦喪事嗎?
為何臨終前要念阿彌陀佛聖號?
你想知道:
人死後去哪裡?
佛化奠祭有何基本流程?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生死入門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豁達面對人生大事
2。練習對人生說再見
3。冥陽兩利好修福
4。心安平安真自在
讓你豁達面對生死關頭,能夠觀生觀死觀自在!
目錄
1。豁達面對人生大事
Q01:生死為何是人生大事?
Q02:死亡是什麼?
Q03:人為什麼怕死?
Q04:人死後去哪裡?
Q05:佛教為何稱死亡為往生?
Q06:春青不老、長生不死可能嗎?
Q07:如何面對人生終點?
Q08:自殺就一了百了嗎?
Q09:真的有六道生死輪迴嗎?
Q10:只有修行人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Q11:人真的能解脫生死嗎?
Q12:佛教如何看待生死?
2。練習對人生說再見
Q13:為何要為告別人世預做準備?
Q14:如何預立遺囑?
Q15:什麼是安寧病房與安寧照顧?
Q16:如何告知臨終者病情?
Q17:臨終者如何看待死亡?
Q18:如何用佛法幫助重症病患安詳往生?
Q19:如何協助朋友面對親人將離世?
Q20:如何幫助久病厭世的人?
Q21:病危一定要急救嗎?
Q22:器官捐贈好嗎?
Q23:單身者如何準備身後事?
3。冥陽兩利好修福
Q24:什麼是做佛事?
Q25:如何處理遺體?
Q26:助念有用嗎?
Q27:為何臨終前要念阿彌陀佛聖號?
Q28:有心助念,卻害怕面對亡者大體怎麼辦?
Q29:助念可以放念佛機代替親自誦念嗎?
Q30:家人各有不同信仰時,如何圓滿佛事?
Q31:佛化奠祭與民間喪儀有何異同?
Q32:喪葬儀式是不是愈盛大愈能庇佑子孫?
Q33:佛化奠祭有何基本流程?
Q34:一定要在家設靈堂與蓮位嗎?
Q35:如何做告別式?
Q36:如何選擇葬禮?
Q37:什麼是環保自然葬?
4。心安平安真自在
Q38:一定要依傳統習俗辦喪事嗎?
Q39:死亡是由死神的生死簿決定嗎?
Q40:幫人助念會犯沖煞嗎?
Q41:遇到喪禮要繞路走嗎?
Q42:意外事故的往生者,真的需要招魂嗎?
Q43:一定要在家裡嚥下最後一口氣嗎?
Q44:為什麼亡者會託夢來討紙錢、紙屋?
Q45:鬼月參加喪禮與助念,是否容易撞邪?
Q46:如何與孩子解釋死亡??
Q47:為往生多年的親友做超薦是否有效?
Q48:無法走出親人過世的傷痛怎麼辦?
Q49:生前作惡太多,臨終助念有用嗎?
Q50:寵物死了也能去佛國嗎?
【導讀】面對生死學習愛–黃勝堅
年輕時只相信「把病人從鬼門關搶回來是醫師天職」,行醫多年,看盡病床邊生命流逝前的悲歡離合,體悟到陪伴末期病人與家屬平順走完人生路更重要。
脫下白袍,我和大家一樣是人子、丈夫、父親,記得二年前面對自己父親疾病與死亡的到來,我們兄弟及家族成員經歷了縝密的討論,依照父親的心願選擇了接受安寧療護,甚至對於爸爸的死亡過程進行各種沙盤推演,終於,圓滿地讓爸爸在家走得安詳舒適,也讓母親能寬心地面對父親的死亡,而安然放下。
安寧療護不是「放棄」,而是尊重生命、讓死亡回歸自然,拒絕加工延長的死亡,讓生命末期的人能走得舒適有尊嚴,除此之外,若能依照心願、在熟悉的地方、親人陪伴之下安詳善終,更是一圓滿之事。
近來我所推廣的社區安寧照護模式,由居家安寧團隊走入社區照顧生命末期病患,提供以病人和家屬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正是為了讓末期病患能如心所願、在宅善終。生命末期是指病人病情為不可逆,且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內可能死亡稱之。建構生命末期照顧歷程,從決策期、穩定期、瀕死密集照顧期到悲傷輔導期,依據病人與家屬的需求而有不同的照護目標,同時也有不同的困境。
「決策期」最難的是「辨識」末期與「接受」是末期。因此必須經由良好的溝通,啟動家庭會議,讓病人與家屬共同討論生命末期之決策,照護團隊營造內部共識並擬訂照顧計畫。「穩定期」為提供高品質照顧並預做瀕死期鋪陳,由於非癌症病人大多數有一段較長的穩定期,照護團隊提供症狀控制、舒適護理、心願完成,藉以提昇病人和家屬照護品質,以及預做下一階段之臨終醫療照護計畫鋪陳。「瀕死密集照顧期」依病人意願選擇善終方式,進行密集照顧,不做醫療干預自然死亡,瀕死期照顧是完成善終重要關鍵。團隊以接力方式增加到宅或機構探視次數,讓病人家屬安心並進行瀕死情境演練,以完成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之四道人生,
讓病人及家屬預做死亡準備,病人可在宅或機構中自然往生。「悲傷輔導期」到府開立死亡證明診斷書,定期追蹤及關懷。悲傷輔導是社區居家安寧之精髓,團隊責無旁貸地提供照顧,從過世即提供死亡證明診斷書開立到悲傷輔導,落實全隊、全程、全社區之照顧。
社區安寧照護模式與本書《生死50問》內容不謀而合,書中以佛法的觀點讓人簡淺易讀,在四大單元「豁達面對人生大事」、「練習對人生說再見」、「冥陽兩利好修福」、「心安平安真自在」中詳盡地答覆,相信能為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發。
第一單元「豁達面對人生大事」闡述聖嚴法師對「生死事大」的觀念,提及人生在世,不知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短短數十年,就此草草結束,實在可惜。與其被動地等待死亡,不如主動地探究死亡這門功課。就是在教我們如何接受人生末期勇敢地面對死亡。
第二單元「練習對人生說再見」告訴我們面對人生無常,應及時把握生命,參透生死關。更告訴我們人一出生就註定逃不過死亡,只是每個人的壽命長短不同而已。如果能了解死亡,就不怕死亡了。要做到不等死、不怕死,前提就是要正確認識死亡,並隨時做好死亡的心理準備。唯有預做準備,到時才不會情緒失控,手忙腳亂。
第三單元「冥陽兩利好修福」介紹法鼓山所推廣的佛化奠祭,改良儀式,將佛法精神與時代結合,讓大家更容易參與佛事,從中體驗到佛法的慈悲與智慧;說明慈悲心的環保自然葬,改善繁複的禮俗;不破壞自然景觀、不造成土地利用的浪費,有助於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確保人類生活空間的共存共榮。
第四單元「心安平安真自在」表達對亡者的真正敬重與心意,可先與家人達成對後事的目標與方向為:採用佛化的奠祭儀式,以環保節約、隆重祥和為精神,展現生命的尊嚴和死亡的莊嚴。另外,也特別提到如何與孩子解釋死亡,深具意義,確實生命教育應該向下扎根,讓小朋友早點了解面對生死應有的態度。
相信《生死50問》,是一本以佛門角度,面對死亡的入門書,指引讀者安心、放心地做好善終規畫的工具書。
精采書摘
Q1:生死為何是人生大事?
在不能自主生死前,只能在生死苦海裡,或貪生怕死,或千生萬死。無論求生、求死,皆由不得自己。這也正是佛陀為何要出現人間的原因,指導我們學習了生脫死得自在的智慧。
生、老、病、死,無人能免
佛陀在少年時代,於出遊四門時,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警醒凡是生而為人,不論貧富貴賤,無一能免。因此放棄繼承王位,出家修道,尋找解脫生死的方法。我們從出生到老死,每個人無論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病苦,都必須面對生死無常,但有多少人會像佛陀一樣,努力尋找解開生死的鑰匙?
佛教將六道輪迴,稱為「生死流轉」;解脫輪迴之苦,稱為「出離生死苦海」。為何佛教說生死是苦海,必須了生脫死?「生死」一詞,梵文稱為薩摩沙羅(samsara),意為生死相續。即是在六道中往返生死,永無盡期。因此,必須修行以出離生死苦海。
生死事大五個層次
聖嚴法師曾指出「生死事大」的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出生的目的,是為了來世界上生和死–出生、生存、生活,最後生命結束。人一出生就確定有死亡的事實在等待,所以生和死就是人生的大事。
第二個層次:為什麼要出生?為什麼要死亡?生死之間的意義是什麼?責任是什麼?多數人不知為何而生,所以貪生怕死;不知為何而死,所以茫然無緒。與草木同生,與草木同腐。
第三個層次: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從佛教信仰的立場而言,出生一定是由前一生轉過來的;但前生是什麼呢?不清楚。生命結束後又到何處?不知道。這一生受苦或享福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由過去世所造的業因帶來的。清楚第三個層次,就能在此生中安身立命,面對現實。
第四個層次:生與死不能總是在因果中打轉。生生世世,恩怨無盡,煩惱不斷,這種折磨很可怕。必須把生死勘破、放下,即是從生死得解脫。世間萬物生前帶不來,死後帶不去,唯有自己的福德可以帶走。這個層次雖是置生死於度外,但仍有所不足。
第五個層次:生也不錯,死也很好。過去是什麼?不必問,未來會如何?不擔心,將生死的問題全部放下。這種大自在的生死態度,唯有大修行者才做得到。
如果人生在世,不知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短短數十年,就此草草結束,實在可惜。與其被動地等待死亡,不如主動地探究死亡這門功課。面對人生無常,生死事大,應及時把握生命,參透生死關。
Q5:佛教為何稱死亡為往生?
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意指死後是有未來的,不是一無所有。往生到哪裡呢?佛教徒通常會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如果不想往生他方淨土,也可以發願再回人間行菩薩道。因此,佛教徒面對死亡時,不但不應恐懼,反而應是歡喜以待,這樣的意義非常深遠,有很大的安定力量。
生與死一體兩面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
1.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如同聖嚴法師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的勉勵:「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因為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即使貪生也沒有用。
2.生與死息息相關: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要面對死亡的來臨。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要做好心理準備。沒有人知道何時會死亡,因此,只要知道它會來臨,卻不必憂慮死亡會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在其中實踐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1.生命的意義: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過去許過的願,一定要實踐承諾;過去造的業,必須要受報。因此,也可以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2.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確立的,而是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必須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能力,而不求任何回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薩道。
3.生命的目標: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以做為自己永久的歸宿。佛教徒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給他人,把所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時要不斷發願,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做永無止盡的奉獻。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不論人生是長是短,都是極有尊嚴的。
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然而生從哪裡來,並不需要透過神通得知,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不需無止盡地追究。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地奉獻自己,把握修行因緣,其他一切順其自然。
我們現世的這個階段,只是在無窮的、無限的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已。如同不斷在旅行,前一天在臺灣,後一天可能就到了日本、美國,經常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樣,當一期生命的過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過程正等待著去接受。因此,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結果,反而是新生的開始。
如果我們不清楚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生死只是輪迴受苦的過程,反之,則每一趟生命旅程,不論所到的是什麼地方、遇到的是什麼人,都是實踐生命目標的美好經歷。
Q26:助念有用嗎?
由於一般人多半不知道要修行,更遑論生死自主,所以在臨命終時,都需要他人幫忙助念。助念的用意,在於依靠助念的功德,和阿彌陀佛願力的扶助,合力將臨命終人送往佛國淨土;即使人死後依業力立即下墮、轉生或往生,助念仍然有助於亡者超生、增福或蓮品高昇。
在《觀無量壽經》中,由於阿彌陀佛發願,即使是犯下五逆十惡罪的人,在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為他說法安慰,教他念佛,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得往生彌陀淨土。因此,助念者為臨終者介紹慈悲的阿彌陀佛,就是臨終者的善知識。
念佛結淨土緣
一般人臨命終時,除了身體的病痛外,心理正處於恐懼、焦慮與戀世不捨的雜亂狀態,這個時候必須為臨終者開解,使他相信並且知道念佛可以往生淨土,
再經由助念者聲聲入耳的佛號聲,引導臨終者的念頭一心嚮往淨土,阻絕顛倒妄想的擾亂。如果臨終前的意識還清楚,也可以勸他一起念佛,種善根,結淨土緣。此外,不只臨終前需要助念安心,助念更要延續到死亡之後。
助念者要分數組,一組負責四個小時,或每兩個小時輪流助念。助念時要專心一意,聲音要整齊清楚,不要太快、太高聲,也不要悲戚或急躁,以莊嚴、和諧的聲音,輕輕地念,使臨終者能安詳往生。
助念的意義
聖嚴法師向法鼓山助念團開示時,曾提出四種助念的意義:
第一是透過助念進而幫助他人:轉化家屬的無依、無奈,變成個人對個人、家庭對家庭的互助支持系統。
第二是幫助亡者往生善處:即使亡者自身福慧不深厚、意願不懇切,不能往生佛國,也能到較好的去處。
第三是協助亡者家屬安定身心:經由沉緩的佛號聲,也能幫助亡者家屬降低悲傷和恐懼的情緒。
第四是助念也是一種修行方法,有弘法的功德:當助念的經驗愈多,自己愈能堅定往生西方的信心,也就是依靠自力,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在助念修行當中功德圓滿。
因此,助念不只可以幫助別人,對自己也很有助益,是自利利人的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