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為何生?因何死?
只要活出意義,活出價值,從生到死,無不自在!
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生命的主控權,然而,生命卻是照著自己既定的軌跡不停地往前走──從出生、成長、年老,到死亡。
生命之旅很可能會在每個人不注意的時候,悄然到站。若要避免虛度此生,就必須在匆匆忙忙的例行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好好地想一想:如何善用生命,讓它活得快樂自在,活得更有價值?
聖嚴法師在書中與我們分享自己一路艱辛走來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如何在顛簸的路上,仍能運用佛法的智慧發揮生命的最大價值,如何能苦也自在、樂也自在、老也自在、病也自在,甚至在生命即將到站前,依然自在。
如果你對生死感到迷惘,記得細細體會書中的話,它們會為你打開生命的另一扇門,帶你通往生死皆自在的人生風景。
目錄
【編者序】一份塵封的書稿
◎正確的人生態度
人,為何而活?
如何活得快樂自在?
自殺,真的能一了百了?
◎培養良好的品格
父母應該怎樣教養孩子?
倫理是吃人的禮教?
如何與人和樂相處?
◎簡單生活護地球
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如何從個人做好環保?
如何遠離外境誘惑?
如何有智慧地「理財」?
◎健康快樂的老年
如何規畫銀髮生活?
愈老真的愈孤獨嗎?
如何「病得很健康」?
◎坦然面對生死
好活?歹活?心態決定!
如何不等死、不怕死?
身後事,怎麼辦?
精采書摘
問:生病住院對多數人而言,是相當痛苦的事,如何轉換心境而能活在當下?
答:「活在當下」是面對現實,現在處於什麼階段,就要把這個階段的角色扮演好。所以,對於生病而住院的人,就不要住在醫院裡還想著:「如果不是住院,我現在可以做很多的事,可以賺很多的錢。」如果一直這樣想,不就是自尋煩惱嗎?既然已經住院了,就面對這個事實,活在當下,把病治好為目標,將害病當成一個機緣,平常忙得沒有時間修行,現在躺在病床上就可以多念幾句佛號了。
或許有人覺得躺在病床上很痛苦,那就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體驗一下生病的滋味,增長慈悲心和同情心。出家人說:「比丘常帶三分病。」這是指受了比丘戒的法師常常帶著三分病痛,能成為助道的因緣,因為自己有病痛而能心存慈悲,看到其他病人時,比較能體會他們的病苦,會想辦法協助,這就是慈悲心。
要逆向思考地將生病視為助道的因緣,不要把它當成倒楣的事,能夠這樣想,那麼就能病得很健康。
問: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發生過的事情還是會在心裡留下印記。法師要我們將人生的困頓、逆境當作修行,我們應如何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未來,而不會受到陰霾的影響?
答:人要前瞻,要往前看而不要往後看。所謂的陰影,有的是自己犯的錯誤,不過那已經過去了,不需要再提起,更不要把自己困在相同的情境當中。或許其他的人會跟你翻舊帳,但是自己不要算自己的舊帳,可以檢討,但是不要覺得痛苦。因為過去的錯誤是因為愚癡,那時候沒有智慧也還不成熟,現在年紀大了、經驗也多了,只要不再重蹈覆轍就可以了。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老是處在失敗的心情下,而要面對自己過去的事實,不管過去是不是有人扯我的後腿、是否被他人一棒打倒,都不要再陷入被人打倒的情緒中,繼續走自己的路,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此外,也不要回頭報復,像《基督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那樣,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之後才消氣,這樣自己就沒有辦法往未來的路平順地走下去了。要時時想著自己的因果由自己承擔,怨家宜解不宜結,對於他人給予自己的折磨,唯有心存感謝才能化解怨恨。
譬如有些受刑人,一生沒有做過壞事,但是卻一失足成千古恨,犯一次錯誤就進了監牢,服刑期滿出獄後還是要面對現實生活。對於過去所犯的錯,已經接受懲罰坐過牢了,被人看不起沒有關係,只要不再犯錯,並且往前看,終究可以走出一條路來。經過長時間的反省,再加上自己也做了一些修養的工夫,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過去是過去,現在的自己已經不一樣了。

-1.jpg)

-1.jpg)
-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