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未來有希望,生死不茫然
聖嚴法師直面生死的智慧
面對親人或朋友的死亡,我們心裡一定不會快樂,就算是佛陀也一樣。在這本書中,聖嚴法師用40則指引,從不同的角度探索生死,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的意義,探索生死謎題,從生死徬徨轉為生死自在。
你將學習到如何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從而化解種種的擔憂、誤解和困惑。你將認識死亡的三種層次,從而走向超越生死的境界。你也會明白,活著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而死亡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生死,我們必須珍惜當下,才能活出真正自在的人生。書中提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目的,而在於過程。只有當我們正確面對死亡,才能活得更加快樂與充實。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本書都將對你產生深遠的影響。
◆ 死亡就像是工作一天累了,需要休息、睡覺,去洗個澡就睡了。如果能把死亡和睡覺看成相同的層次和狀況,就很自然,也用不著害怕了。
◆ 對許多人而言,衰老與死亡看起來是很悲傷的事情,但即使是悲傷,也是持續生滅的。如果對死亡一直抱持悲傷的態度,那麼也一定會持續將悲傷帶到生命中。
◆ 即使一生一帆風順的人,在他們的心裡,仍有苦惱,仍感懷疑:「為什麼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在聽到佛法之後,就應該了解生到世界上來,是因為自己的往昔因緣所造成,不是受制於他人。能不能有辦法來改善自己、提昇生命,才是重要的課題。
◆ 人的每一段生命劇本會不同,但困境會重複;自殺是對生命的毀約,因為你臨陣脫逃,沒有按照劇本演出。
◆ 有人常說:「生命無價。」勸人愛惜生命,雖有道理,但還不夠具有說服力。生命不是用價值看,而是義務。生命再苦,也要過完,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最後放下它。
◆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
◆ 我們的人生價值,就是讓自己幸福、平安、健康、快樂,同時也讓跟我們相關的人平安、幸福、健康、快樂,這是我們的目的。
目錄
編者序 自在心面對生死
看破生死得自在
鍛鍊人生的智慧
最健康的生死觀
什麼是人生?
每一天都是生日
死亡像睡覺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人生如夢
要小心,不要擔心
如何不怕死?
人生為何?
隨時面對生命中的無常
如何面對死亡?
生死是平常事
人能永遠不死嗎?
莫忘身在火宅
不要用一生去追假兔子
生死是一體兩面
人生規畫
怕死怎麼辦?
時時刻刻都平安
人生的願望
正確的死亡觀念
走出人生活路
死亡是生命的起點
虛幻的人生
活不下去了?
呼吸在,希望就在
生死自主
自我肯定生死方向
生死心切
不執著於生死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生死一步跨過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早知道,早修行
禪的生命態度
活著就有希望
珍惜人身可貴
精采書摘
怕死怎麼辦?
所謂平安,便是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的動亂而內心也跟著波動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里無雲的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也不會使我們感覺到煩擾不安,就能將此混濁的世界,看成人間的淨土。
怕死也沒有用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汽車,正在高速公路行駛,突然發現後邊有一輛車,飛快超過我坐的車,另外,後面又來了一輛汽車,加速緊跟,也想超入我們前面的車道,結果,使我們的這輛車,變成進退維谷,開快會撞上前車,開慢會被後車撞上。我的駕駛弟子,則一邊大叫,一邊嚇得面色發青,心跳個不停,我坐駕駛座旁,始終保持沉默。當危機閃過之後,他問我說:「師父!你為何不怕,差一點就被撞死了!」
我說:「既然有師父在車上,還會撞車出事嗎?」實際上那僅是安慰他的話。
我又說:「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沒有用;不死,反正不會死,也就不用怕。以後你要學著用這樣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謹慎開車。」
他回說:「師父,我尚無如此的工夫。」
我勉勵他說:「你要學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緒平靜,再遇到如此的情況,就能夠不慌不忙,該如何應對就如何處理了。光是臨危大叫,不濟事的。」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智慧不起煩惱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煩惱。無我的智慧,可從聽聞佛法、體驗佛理、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也可從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並修禪定中獲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既會將人間視為修行菩薩道的環境,又能把善惡、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緣所生幻起幻滅的現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後的補救來加以改善,當然極好,萬一已經成了定局,那就放開胸懷來承擔接受。怨天尤人於事無補,於人無益,何必愚癡,煩惱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卻能享受到佛國淨土的無礙自在。 ——選自《念佛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