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參透生命真相的修行寶典
獲國際高度肯定
本書為聖嚴法師禪法的思想精華!
法師重新整合禪宗的修行系統,
從「空」的概念,直入禪修與學佛之道,
是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現代修行指南,
在國際上獲得高度的肯定。
佛陀及歷代禪宗祖師的禪修經驗,
都是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
一起踏上尋牛之旅,直至見性成佛!
‧ 內容全面修訂並重新排版
‧ 字級放大,閱讀更流暢舒適
一本向全世界對佛教感興趣的大眾介紹禪修方法的作品。此書絕不只是聖嚴法師個人信仰的一個記錄,相反的,這些信仰能回應學禪者對禪修的某些誤解,這本書是有特別的話要說的。 ——丹.史蒂文生(Dan Stevenson)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丹.史蒂文生博士DAN STEVENSON
美國堪薩斯大學佛學、宗教學教授,是聖嚴法師赴美弘法第一批學生之一,跟隨聖嚴法師禪修近二十年,佛學與中文造詣均甚深厚。他彙集了聖嚴法師傳法的思想精華,抱著嚴謹的態度與法師合著本書,在國際上獲得高度的肯定。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他們說我是間諜》、《追求文明》、《人類破壞性的剖析》等。
目錄
序
聖嚴法師簡介
【第一部】導言︰禪宗與佛教的修行
第一章 禪與「空」︰禪與傳統佛教的方法
禪宗與佛教的「空」觀
對應不同修行階段不同的修行方法
第二章 修禪與調攝身心的原則
有效禪修的先決條件︰調身
有效禪修的先決條件︰調息
有效禪修的先決條件︰調心
修行七階段
【第二部】漸法中的三無漏學
第三章 佛教的戒律與禪修
第四章 五停心觀
數息觀
不淨觀
念佛觀
四無量心觀
因緣觀
界分別觀
第五章 修慧︰四念處
四念處做為一種禪修的方法
四念處與四諦及不同層次空性的關係
【第三部】禪宗的頓法
第六章 禪宗與頓悟法門
頓悟與漸悟
禪宗
第七章 參公案與看話頭
公案的用處
話頭的用處
第八章 默照禪
默照禪的歷史淵源
做為修行法的默照
修默照的先決條件與提醒
修默照的方法
有關默照禪的問與答
第九章 禪修的先決條件
頓法的基本先決條件
佛教的戒律與出家和在家之道
內在條件:取得進步四種必要的心理狀態
第十章 何謂禪師
擁有正見
禪的開悟體證
正統法脈的傳承
具有福德因緣
觀機逗教、接引禪眾
第十一章《十牛圖》
《十牛圖》
注釋
精采書摘
十牛圖
《十牛圖》是以牛和牧牛人兩個角色為主軸而展開的。但對禪修者來說,牛和牧牛人所象徵的又是什麼呢?顯然,要當好的牧牛人,專注的心是極為重要的。換成是禪宗的脈絡,其意義是不難理解的︰它指出在鍛鍊心的過程中,修行者需要非常專注且堅持不懈。每一次當心偏離了正確的修行道路,或是對當下的活動失去了恰當的專注,修行者就要把它抓住,耐心地把它拉回來。
這樣的人是從來不會灰心的。他不會懊悔過去,不會預期未來,而是無時無刻保持警戒,一旦發現心有所偏離,就把它抓回來,輕輕放回原有的軌道上。事實上,意識到心的遊蕩就表示你的修行是正確的,因為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出現,就等於問題已經獲得了矯正。這就是看牛與駕馭牛。但到底這牛代表的是什麼?誰是牧牛人?他們的回家之路又代表什麼意義?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想要修行或正在修行的「自我」。他所走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把他帶回到原本的「家」——本具、自覺的佛性,這條正確的道路同時也是修行方法的一部分。
這些意象都是相當容易理解的。然而圖中的牛代表的是什麼,就沒有那麼一目了然了。一般來說,我們可以認為牛代表的是心和心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必須努力加以開墾或馴化的。但這裡所謂的「心」,確切的意義又是什麼?在中國,我們常常說心是本覺的,又把「見牛」等同於「見性」。因此,一方面牛可以被視為已覺的佛性,而尋找、發現、馴服和騎牛回家這個過程,就可以視為實證佛性,並已完全融入貫通在生活中的所有層面。
但另一方面,《十牛圖》裡的牛在開始的時候是被刻畫為野性不馴的,若沒有強制的力量,牠就會遊走到路邊去吃欲望和虛妄思想的野草。這樣的刻畫似乎暗示著,牛所象徵的是煩惱心多於開悟心。而想要達到完全的開悟,修行者就必須把牛找到、拴好、加以調伏,然後帶牠回真正的家(到家以後牠就會消失不見)。
對牛的這兩種解讀方式都是可以容許的,因為概念性地說,煩惱心是離不開開悟心的。正如惠能所說的:「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心若險曲,即為眾生;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⑥事實上,煩惱和開悟是互相界定的,沒有其中之一,你就無法知道另一個是什麼意義。
在《十牛圖》的第三圖中,修行者看到了牛,但他並不只是發現了自己的真實本性,也是第一次明白了煩惱的真正意義。接下來的拴牛、馴牛和帶牛回家的用功過程中,在調伏煩惱的當下,同時也是在增進開悟。另外,我們也將會發現,隨著修行過程的往前進,牛、牧牛人與兩者間的關係,都會出現徹底的改變。
在普明的《十牛圖》裡,牛是一步步從黑色變為白色的,到了第十圖裡,人和牛都會一起消失。但廓庵師遠圖裡的牛則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顏色,在第七圖裡,牛不見了,但牧牛人繼續出現;要到第八圖,人與牛才同時消失。牛與牧牛人的同時消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究極來說,根本沒有可得的開悟,也沒有尋道之人。牛與人根本是不存在的,它們是虛妄分別。正如禪門中人常說的,根本沒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做的,也沒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得到的。然而,人們卻不明白這個最簡單的道理,覺得有必要去弄明白什麼叫「沒有什麼是需要做的」。這就是禪修。
牛代表的是修行者的對象或關注,不論牠象徵的是開悟的智慧心還是煩惱心,又或是兼而有之;牧牛人代表的是修行者的內在聲音或自我感。因為受到一種堅決尋求開悟的衝動驅使,牧牛人用禪修方法來駕馭、鞭策牛。發生在人牛關係上的連續性轉化,道出了一個人在修行的進程上,對於開悟、煩惱、自我與修行愈來愈深的理解。最後,牛非牛而人亦非人。隨著二元的對立分別消失,它們就復歸為一。其實,這種完美的結合也不能稱為「一」。
因此,把圖中的牛嚴格界定為開悟心或分別心都是誤導。另外,我們也不應該太在意在廓庵師遠的版本裡,當人牛都消失後世界會再次出現,而普明的版本裡卻沒有這種情形。因為兩者所致力的同樣都是勾勒禪修之路上,完全證悟的奇妙而不可思議的功能,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所以,我們與其在意兩者間的差異,倒不如多注意在這十幅圖裡,人與牛、自我與對象的關係是怎樣逐漸改變的。
最後要提醒的一點是,切不可太過膨脹這十幅圖的意義,以為它們所描繪的禪修階段是絕對的,是每個修行者都必須逐一經過的。實際上並非如此,每個人對修行的反應,都會因根器與因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人的進步迅速而穩定,有些人則緩慢而時斷時續。同樣的,每個人開悟經驗的方式和情景都是不同的。因此,《十牛圖》或曹洞宗的「君臣五位」架構,雖然可以提供我們禪修道路的方向感和基調,但不應把它們視為是不可更動的。
以下有關《十牛圖》的詮釋,根據的是廓庵師遠的圖和頌,以及外加的序與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