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之法:聖嚴法師默照禪法旨要

RM29.70

作者:聖嚴法師
譯者:單德興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4.8×21 cm / 平裝 / 17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50131
ISBN:9789575984731

貨號: 9789575984731 分類:

內容簡介

默照就像一面鏡子,形影自由自在地在面前出現,它卻保持完全靜止。
任何方法都能把心安住在當下一刻,但運用默照甚至連當下一刻都能放下。
——聖嚴法師

默照,是禪宗與大乘佛教中最奧妙的修行之一,
歷史悠久而複雜,可上溯到印度佛教中的止觀雙運,
也與藏傳佛教中的大圓滿、大手印相應。

《無法之法》提供一個獨特的閱讀情境:
跟隨著聖嚴法師的默照指導,我們將穿透文字,
體驗——完全處於當下的覺知狀態。
而法師對於宏智正覺禪師詩偈的開示,
則引領讀者層層深入「默照同時」的修練與實證,
體悟動中有靜、定中有慧的無我智慧。

《無法之法》是聖嚴法師指導「默照」禪修法門之作。「默照禪」是中國曹洞宗之著名修行法門,一度由宏智正覺禪師所弘揚,後來又再度湮沒。聖嚴法師承繼曹洞宗與臨濟宗兩個法脈,自1990年代起,將默照的修行過程重新梳理,並建立簡要分明的次第,希望這個教法能更容易為現代人理解運用,並再次復興。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師於1998、1999年在紐約象岡主持的兩次默照禪七開示記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法師對《宏智正覺禪師廣錄》的多則開示。書中法師為修行者澄清許多觀點、方法和實證狀態,因此不僅包含理論的闡釋,更多的是對禪修期間真實情境的回應。法師指出,一旦你放下一切,不讓心住於任何東西,默照的開悟境界就會現前。也因此,默照被稱為「無法之法」,它直接指向每個人本具的圓滿智慧。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法鼓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近年來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譯者簡介

單德興

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1988年在聖嚴法師座下皈依三寶,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紐約大學、伯明罕大學訪問學人及傅爾布萊特資深訪問學人,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著有《銘刻與再現》、《對話與交流》、《反動與重演》、《邊緣與中心》、《越界與創新》、《我打禪家走過》等,譯有《文學心路》、《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禪的智慧》、《禪無所求》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翻譯研究。

 


目錄

編者前言
致謝
英譯者緒論

第一部 修習默照

禪七前
晚間開示:默照的方法

第一天
晨間開示:無常
下午開示:修行方法的關鍵

第二天
晨間開示:一些常見的問題
下午開示:默照禪的不同階段

第三天
晨間開示:空與
無我
晚上開示:完全處於當下

第四天
黎明開示:正見和修行
晨間開示:無我

第五天
黎明開示:發菩提心
晨間開示:默照的第三階段

第六天
黎明開示:日常生活中的默照
晨間開示:直觀

第七天
下午開示:懺悔

禪七結束
黎明開示:感恩、迴向、布施

第二部 宏智禪師論默照(上)
《宏智禪師廣錄》摘錄(上)

第一晚開示:大用無滯
第二晚開示:恁麼體取
第三晚開示:揩磨此一片田地
第四晚開示:牛心免於束縛
第五晚開示:法食
第六晚開示:處處現成

第三部 宏智禪師論默照(下)
《宏智禪師廣錄》摘錄(下)

第一晚開示:默照的狀態
第二晚開示:默是沒有自我
第三晚開示:你和環境一塊打坐
第四晚開示:清淨妙明田地,是本所有者
第五晚開示:直下脫略
第六晚開示:靈機妙運

中文版譯後記: 願願相續,法鼓長傳

 


精采書摘

默是沒有自我

能恁麼自知,恁麼自了。

「能恁麼自知」指的是照,「恁麼自了」指的是默。在中文裡,「知」也意味著覺知、知道,這裡指的是照。在修行中,不管你做什麼,請先要明照自我;也就是說,要覺知自己身心的運作。當你修行進步時,就會了解其實並沒有能夠被照的自我。那時,我們知道自己所激起的煩惱、焦躁、焦慮其實並不存在,並沒有一個人在擁有這些煩惱。你也會明瞭《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它所教導的是,我們所體驗到的動作、念頭、感覺,並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或擁有者。當你繼續照,能更生動覺知自己的身心時,就能體悟到空,放下自我,因為自我只是心造化出來的。體悟到自我是空的,就意味著體悟到空性。當你能透過照達到這一境界時,就能真正了解默,也就是沒有自我。

這裡我們必須解釋兩個觀念:自知和自了。即使是菩薩都有自我,但這個自我和凡夫的自我截然不同。一般眾生把五蘊當成「自我」而強烈地執取。他們不僅執取這個「我」,也把五蘊當成「我」,所有因而繁衍出各式各樣的攀緣、爭奪、執取、對立、焦慮。佛稱自己為「我」,已經得到解脫的阿羅漢也是如此,但他們所指的「我」只是個方便的假名,是和眾人建立關係的善巧方便。佛並不把自己的身心當成自我,只是示現度化眾生。他們的血肉之軀和開悟的心是純粹的智慧與慈悲的示現。因此,佛的「我」和凡夫的「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一者是凡夫執著於「我」,成為煩惱的根源和焦慮、受苦的原因;另一者是諸佛以無我的智慧和慈悲,清淨、自在地運作。

在默照中,你覺知你在打坐,但是誰在那裡覺知呢?你清楚知道你有煩惱和妄念,但又是誰在知道呢?你在蒲團上打瞌睡,是誰覺知呢?那一定是你,不是嗎?當你愛、珍惜或憎恨時,是你有這些情緒嗎?這是有煩惱的自我。比方說,當你坐得好時,對自己很滿意。好極了!太棒了!你認為那是什麼呢?那是什麼心態呢?

學員:煩惱。
師父:煩惱。好。所以囉,我成天看到這個傢伙很忙,不是在那邊挪動雙腿,就是在改變姿勢。他的雙腿好像是沉重的負擔。那雙腿是誰的?我只是猜想,他每次打坐時都感覺挫折。他也許心想:「為什麼我身上長這兩隻腿,給我添麻煩?不管我採用什麼姿勢,都很痛。」這雙腿到底是誰的?一個人這麼感受到受限制、不自在時,自我感是很強烈的。要對自己稍微狠心一點,放下對雙腿所有的關切。對你的腿說:「腿啊,我只是在打坐。」繼續放下,放下執著,就會從疼痛中解脫。

如果有很多妄念,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放下對這些妄念的關切和糾纏。你唯一的關切就是只管打坐,讓念頭喜歡幹啥就幹啥。一旦這麼做,就會擺脫散亂心。你在這種修行中唯一的關切就是放下,層層放下。放下對身體的糾纏、妄念,就是坐,只管打坐。那是你唯一的關切。不管身體,不管妄念,就是打坐。如果能像這樣訓練自己,就能從身心得到解脫。

但這是不夠的。當你不再執著於身體,修行很平順,然後會生起喜悅、舒服、滿足。你可能對這感到很高興,那時剩下的就是快樂的自我。你坐在那裡,覺得很滿意,沒有任何關切。但那時,必須連那個滿意的自我也放下。能完全放下歡喜和快樂時,默照就會現前。那是真正的修行,層層放下。

修行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它並不只是誦經和神祕的儀軌,打坐也很重要。我有個中國朋友是位著名的佛教學者,也是有成就的西藏密宗修行者。他說過當他在西藏修行時,只要喇嘛在堂上,他就坐得很好,但喇嘛一離開,他就移動雙腿。當喇嘛回來時,他就又盤上腿,一動不動。過了一陣子,喇嘛說:「我沒有時間來看著你,我會找某人來看你。」喇嘛出去,搬了塊大石頭回來,放在學者的雙腿上。幾個小時過去了,我的朋友沒辦法改變姿勢,因為他沒辦法把石頭拿起來。他一直向菩薩們求救,但沒有人來。〔眾人笑〕最後喇嘛回來了,對他說:「時間還沒到,你再多坐幾個小時吧。」

不管你遵循的是哪個傳統,都需要訓練雙腿,因此我奉勸你們要忍受先前幾天的疼痛。在那之後,時間就會飛逝。就是用方法,不要管身體。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就這麼做:跪在方墊上,把蒲團豎直,把兩三個湊在一塊,就像騎馬一樣(只不過中國人稱為「騎鶴」)。我看到有人今天不這麼做,而把一隻腿豎起,不是直豎,而是把下巴擱在膝蓋上。這不是默照,甚至連打坐都稱不上。打坐時至少應該坐得正直,要有精神。如果這不管用,就只要把雙腿向前伸直。如果身體不打直,就不是在打禪七,而是在模仿羅丹的著名雕像「沉思者」,就像這樣…〔模仿姿勢,眾人笑〕。

如果你的身體還是困擾你,而你的心依然不定,就要試著從內心深處生起慚愧心。怎麼做呢?你必須認清禪七是個稀有的機會。不管你是年長或年輕,問你自己:這輩子還會打幾次禪七?你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會死,面對無常,卻依然不全力投入修行,這是因為你缺乏精進,缺乏信心。了解到未來的無常,必須從內在生起深深的慚愧心。慚愧自己有許多的障礙、魔考。是的,在修行途中你會遇到障礙,我們把這稱為「妄心」。你也應該了解,這個魔考並不是來自外在的東西,而是你自己。明白這個,你的慚愧和謙卑會帶來精進,認真修行。

昨天我笑甲君說老是動來動去。我相信他感覺到慚愧,因為他今天很認真修行,坐得很好,並沒有因為腿痛而痛死。昨天他可能覺得這雙腿是長在他身上的陌生東西,但今天他是它們的主人了。那就是慚愧心,謙虛能生出力量、精進。

重量 / Weight 0.2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