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的療癒之道

RM39.15

作者:梅靜軒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規格:平裝 / 15*21cm / 22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583

貨號: 9789575989583 分類:

內容簡介

本書揭示古今醫學始終遺漏的珍貴寶藏。
如能善用法藥,病痛本身就是一條療癒之道,治癒我們迷途的心。

梅靜軒博士這本《漢傳佛教的療癒之道》是中國佛教醫學的一本優質入門書。對於了解中國佛教醫學這個領域,有助首度接觸者建立鳥瞰式的圖景,想繼續深入者亦可藉以開發研究方向。
——黃國清教授〈導讀〉

本書揭示古今中外醫學始終遺漏的重要領域,也正是佛陀內明教育與醫方明的亮點,對當今失序不寧的世界,實為一帖起死回生的妙藥。
——姜淑惠(無著健康之道創辦人)

肉體疾患源頭在心,糾結不只現世,更可回溯累世所造諸業習。本書剖析生命本質,提出法藥:懺悔、經懺、正念,正是輾轉求治不得癒者的救命寶筏。
——李璧如(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

「佛教醫學」是佛學研究中的一個新興領域,也可被歸類在人文醫學的範疇下。這領域嘗試探究與生、老、病、死息息相關的各種問題。無論是從教義思維、經典解讀、宗教實踐或社會文化等面向切入,分析與面對生死、疾病治療有關的一切。

從古至今,無人能逃脫死神的羅網。死亡,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永恆課題。疾病也從來不只是肉體細胞的變異、腐朽;疾病所牽動的不安煩惱,是更巨大的難關。佛法並非萬靈丹,卻可以是一帖解藥,解答了生老病死,解答了困頓無常,解答了緣起、生滅。因為法藥的洗禮,人生可以闊達,可以寧靜致遠、寂靜安詳。

當代拜數位資源與技術的進步,如今藏經遍布在雲端、在指間,隨手可得。我們或許可以嘗試先從經典文本、教義思想、佛門人物、寺院機構、佛法實踐等不同面向來探討。透過經典與教義的梳理,我們將能對生死、對疾病的本質有一種法的觀察視角,進而掌握形色變異之苦的消解之道。又從佛教實踐角度來說,關注醫療有助於我們了解過去佛教僧俗修行者與社群之間,共同面對各種疾病的方式與努力。

漢傳佛教的療癒之道——
◇佛典醫療:從佛教經典介紹佛教醫學思想。
◇佛法觀病:探究疾病成因和診治。
◇佛門仁醫:中國六朝、隋唐、宋代、明清的佛門醫者著作和行醫。
◇寺院療病:介紹重要的寺院醫療慈善機構,包括療養院、藥藏局、少林武僧、竹林女科。
◇法的藥方:介紹漢傳佛教寺院提供的療法。

 


作者簡介

梅靜軒

德國波昂大學西藏學博士。曾任臺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法鼓佛教學院專任助理教授。現為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法鼓佛學學報》執行編輯、中華佛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法的療癒資料庫——佛教醫事文獻資料庫研究與建置專案」協同主持人,並執行其他與禪修、佛教療癒相關研究計畫。

學術領域為西藏宗教、文化與歷史。近年研究興趣主題為佛教身體觀、佛教療癒傳統、漢藏佛教交流與對話等。

 


目錄

導讀 漢傳佛教醫學的精神財富—黃國清
前言 佛教醫學概說

1:佛典醫療
病中修持—《雜阿含經》教說
菩薩醫病—初期大乘經典
僧人的日常—律藏中的醫療

2:佛法觀病
生命緣起與流轉
疾病成因
疾病診治

3:佛門仁醫
六朝僧醫
隋唐僧醫
宋代佛門涉醫人物
明清佛門涉醫人物

4:寺院療病
療養院與藥藏局
少林禪武醫
竹林女科

5:法的藥方
懺悔療法
藥師經懺療法
正念療法

 


導讀

漢傳佛教醫學的精神財富

一、印度佛教醫藥文化

印度醫學源遠流長,在佛陀時代已形成某種體系性的醫學理論,後來集結為《遮羅迦集》、《妙聞集》、《八支集》三大阿育吠陀(Āyur-veda)醫書。佛教經典與戒律當中對於印度醫藥學說多所映現;然而,有學者指出佛教典籍的醫藥知識表述僅為涉及醫學的文獻資料,不能算是印度醫學的專門著述。這是就狹義的醫學界說而言,從廣義的視角來看,印度人視一切諸苦即是「病」,佛教關於身、心、靈全人健康的義理與實踐,及其與世俗醫學的整合方式,是值得探索的「佛教醫學」體系。

早期佛教傾向解脫涅槃的追求,專志獻身於戒定慧三學,不鼓勵出家行者從事醫方治病的活動,以免妨礙佛法道業的進修。儘管如此,基本的醫學原理與普通的藥物知識已進入常民生活世界,也為僧眾所習知,佛教文獻裡面因而呈現諸多醫藥與養生記述。佛陀常用良醫治病來譬喻佛法的教導。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是白衣居士對出家僧團提供的四事供養。

出家戒律甚至開闢專門章節規範涉及疾病療治的藥物與飲食,顯示僧團有其慣常的醫療實務。大乘佛教菩薩道在佛智覺證之外更強調慈悲濟世,菩薩行者福慧雙修,必須掌握內明(佛學)、因明(論理學)、聲明(語言學)、醫方明(醫學)、工巧明(工藝技術)等種種利益有情的學問。以佛法治心,借醫學治身,使人達致身心總體安樂。

二、中華佛教醫學寶庫

中國醫學同樣歷經久遠的智慧與經驗積累,早在漢代就出現過一個高峰,《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書成為後世醫藥學養的重要參考資源。歷代醫界賢哲以其精研深思與臨床經驗,不斷豐富中華醫藥的學識寶庫。

佛教傳入漢地,更引進一批印度佛醫文獻與宗教療治技術,拓展中國醫學的視野與實踐。隋代巢元方等所編《諸病源候論》、唐代醫聖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還有各個朝代不少醫家都從佛門醫方獲致特殊啟發。漢傳大乘佛教並不排斥僧人的醫藥素養及借醫弘法的菩薩行履,僧傳中不乏以醫術救人的事跡。中華傳統養生身心技術也參考和融入許多佛醫文化元素。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與佛醫研究專家李良松聯袂主編《中國佛教醫藥全書》的百卷本大型叢書,分為「佛經醫論」、「涉醫佛經」、「僧人醫著」、「居士醫著」四部分,收錄內容及於各類佛醫文獻三千多部,足證漢傳佛教醫學所累積的豐碩成果。李良松又主編《中華佛藏醫藥全集》六鉅冊,系統匯聚漢文佛教藏經中的醫藥文獻資料,甚為可觀。

「佛教醫學」著眼於身、心、靈各個維度的健康指導,對世俗醫學側重生理面的療治取向能有所補益,尋求全面性、根源性地消解生命存在眾苦。佛陀與古德遺贈吾人如此瑰麗的佛醫精神財富,值得進行深度的理論發掘與實用研討。

三、佛門身心醫療地圖

梅靜軒博士這本《漢傳佛教的療癒之道》是中國佛教醫學的一本優質入門書,自佛典醫療、佛法觀病、佛門仁醫、寺院療病、法的藥方等五個視角對佛門醫藥文化給出較寬面向的介紹,使得不具相關佛教文化與醫藥知識背景的讀者都能輕鬆閱讀此書,作為了解佛教醫學的敲門磚。

「佛典醫療」概述佛教經典與律典中的重要醫藥文化與養生觀念,簡明扼要。
「佛法觀病」論說人類之四大五蘊的身心構成、十二因緣的生命循環,及各類疾病的成因與診治,屬於深層的佛門醫學原理。佛教醫學的理論思惟強調使身心要素歸於均衡;較為特殊者為業病、鬼魔病的宗教療法。

「佛門仁醫」列舉六朝、隋唐時代僧人的行醫活動,及宋代到明清時期佛門僧俗的醫道觀點與醫事成就,藉以顯示佛教與醫學的互動關係。

「寺院療病」說明寺院在醫療方面的慈善公益事業,如收容傳染病患、施捨醫藥等;以及少林寺禪武醫道、竹林寺女科診療的特色發展。

最後「法的藥方」舉示懺悔療法、藥師經懺療法、正念療法等佛教法門的身心療癒功用。此處「正念療法」意指應用智慧禪觀所得的身心調暢效用,有別於當今盛行於西方那種淡化佛教色彩的正念禪修。

這本以漢傳佛教寺院醫學為主題的小書猶如一幅指引地圖,本人樂予推薦。對於了解中國佛教醫學這個領域,有助首度接觸者建立鳥瞰式的圖景,想繼續深入者亦可藉以開發研究方向。

黃國清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兼唯識學研究中心主任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