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專題史

RM94.50

作者:于君方
譯者:方怡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5×21 cm / 平裝 / 392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668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9668 分類:

內容簡介

于君方教授40年教學願力之作,中文版上市!
2020年英文版出版,即獲歐美諸多學者讚許,並採用為教科書。

☆ 專題涵蓋:經論介紹、佛菩薩信仰、節日儀式、宗派(天台、華嚴、禪宗、淨土)、性別研究、現代漢傳佛教等主題,包含新近研究資料。
☆ 提供問題討論和延伸閱讀,輔助對章節主題的自我學習。
☆ 跨越古今,層層剖析,為探索漢傳佛教思想與文化精華的精彩之作。

「《漢傳佛教專題史》是2020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原著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 的中譯本。正如英文原序的說明,這是一本教科書,對象是美國的大學生和一般讀者。

美國有四千多所大學,幾乎都設有宗教系,「佛教」和「中國宗教」都是經常開設的課程。我在美國授課四十多年,一直渴望有一本專門介紹漢傳佛教的教科書。使人遺憾的是,雖然有不少關於佛教或中國宗教的教科書,但漢傳佛教通常只占一章,甚至只有全書的一小部分。因此我很早就發願,必須補上這個缺陷。值得欣慰的是,本書在出版之後,立刻得到許多同業學者的讚許,並且已經採用為教科書,嘉惠許多學子。

根據我多年授課的經驗,我認為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很難掌握漢傳佛教的全面,因此我決定採取九個專題來介紹漢傳佛教。國內雖有不少佛學學者專家,市面上也有很多介紹漢傳佛教的通史類書籍,或如隋唐佛教史、宋代佛教史等相關的佛教斷代史。但是因為本書的介紹方法和切入主題不同,並輔以照片增加內容的可讀性,我希望中譯本的讀者,仍然會有所收穫。」——于君方

 


作者簡介

于君方(Chün-fang Yü)

臺灣東海大學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宗教系榮譽退休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多年從事漢傳佛教的研究,包括漢傳佛教思想、制度、儀軌,佛教與社會諸課題,對佛教的漢化、佛教與釋道之間的互動、佛教與性別特別有興趣。

主要著作包括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8,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下卷)》第十四章〈明代佛教〉);合編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in China(《中國進香與朝聖之地》);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śvara(《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臺灣,2009;北京,2014);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傳光——香光尼僧團與當代臺灣比丘尼 》);“Guanyin and Dizang: The Creation of a Buddhist Pantheon”(〈觀音與地藏——漢傳佛教創立的造像〉,收錄於Asiatische Studien – Études Asiatiques,Vol. 70 Issue 3〔《亞洲研究》70卷3期〕);以及Chinese Buddhism: A Thematic History(《漢傳佛教專題史》)。

 

譯者簡介

方怡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現任法鼓山僧伽大學兼任講師。譯有《橘子禪》、《經王法華經》、《佛陀之心》、《南瓜法師西遊記》、《放下禪》、《放輕鬆》、《中觀》、Knocking Gently on the Door of Chan、《漢傳佛教復興——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等書。

 


目錄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梵文專門用語與人名的轉寫說明

導論
第一章 漢傳佛教主要經論
第二章 諸佛菩薩信仰
第三章 佛教節日與儀式
第四章 僧團
第五章 教門:天台與華嚴
第六章 宗門:禪宗
第七章 信願之門:淨土宗
第八章 佛教與性別
第九章 現代漢傳佛教

 


精采書摘

佛教傳入中國

關於佛教傳入中國有幾個傳說,最著名的一則與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的夢有關。據說他在夢中看到一個身形極高的金人飛入王宮,當他問群臣此夢如何解釋時,有人上奏說印度有一位聖人稱為佛陀,能飛行空中,而且身現金色。明帝隨後於60年(或有61、64、68年的不同說法)派遣使團至印度,三年後迎回兩名僧人攝摩騰(Kasyapa Mataga)和竺法蘭(Dharmaratna),連同二僧以白馬馱運的《四十二章經》。明帝將兩位傳教僧安置在首都洛陽一座以白馬為名的寺院,即白馬寺。

這個故事的敘述引人入勝,因為它將佛教傳入中土的起源和王室拉上關係。但這個傳說沒有歷史依據,最早提到做為翻譯中心的白馬寺是在三世紀。學界一致認為《四十二章經》是佛教教義的彙編,成書於印度、中亞或中國,而不是任何經典的譯本。隨時間推移,這個傳說中增添了更多細節,到了五世紀已成定說。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一世紀時佛教已經存在於中國,不過此後經過三百年才成為我們所說的漢傳佛教,也就是漢傳佛教徒理解和修持的宗教。最早提及佛陀的史料是65年的一道詔令,內容是判處死刑之人只要支付一定數量的絲綢做為贖金,可獲得明帝赦免。楚王英是明帝同父異母的弟弟,居彭城(今江蘇徐州),他奉上縑帛三十匹,以贖罪愆。但皇帝拒不收受,反而稱讚他信奉黃老與佛陀。楚王隨後用贖金備辦素齋,宴請城中佛僧和居士。

佛陀也連同黃帝、老子,奉祀於宮中,因為在166年一則大臣上書中,桓帝因道德敗壞,不遵黃老、佛陀之教,遭到嚴詞譴責。歷史資料提及三個佛教中心:位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彭城、華中的洛陽,以及今越南北部的交州。彭城是商業中心,連接絲綢之路與山東、廣州。最早的佛教護教論著《牟子理惑論》,其作者來自交州。佛教主要是外來宗教,這些早期佛教中心由新移民和歸化的外國人組成。

起初,人們對佛教認識不足。佛陀被視為可以傳授長生不老之術的神明。藝術提供另一實例,說明佛教最初如何移植到本土信仰。道教神仙信仰最重要的女神西王母,是第一位以藝術形式呈現的中國神祇。到了一世紀時,中國人將西王母像刻在石頭或磚上,做為富人的墓飾。此圖像沿著墓頂下的牆壁上端安置,代表天界。中國人開始創造佛像時,以西王母為模仿對象。

浮雕佛像出現於四川樂山麻浩崖墓和柿子灣崖墓,年代可追溯至二世紀末,佛像在墓穴中的圖像和位置都與西王母相同。對中國人來說,佛教的輪迴教義是理解上的一大問題。他們唯一能夠了解輪迴的方式,是假設佛教認為死後靈魂繼續存在,但這種想法與佛教的中心教義「無我」完全相反。

《四十二章經》

傳說中由兩位印度僧人用白馬馱運至中國的第一部佛經《四十二章經》,其中有哪些佛教教義?這個文本經常納入今天臺灣佛學院的指定讀物中。儘管其歷史真實性存疑,卻顯然獲得漢傳佛教徒公認的權威地位。

此經由簡潔的格言和生動的譬喻組成,其格式不像佛經,反而類似由孔子與弟子的對話構成的儒家經典《論語》。這可能是此經引人入勝,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經中有類似《論語》勸導仁慈、修行的段落。不過有更多段落是關於佛教最重視的正見和正業。

雖然我們不知道這部經的早期使用情況,也不清楚在哪些群體之中流傳,但經中宣揚的是小乘經典中典型的苦行理想。經文中流露出強烈的厭女心態衝擊我們現代人的感受,卻具有教學功能。由於性欲和感官享受,包括家庭生活,對於出家志業是最大的威脅,因此將這些投射到女性身上,使她們變成令人擔憂、懼怕的媚惑者,或許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觀點並未出現在同時傳入中國的大乘佛經中。(摘錄)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