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直說

RM21.60

作者:靈源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法鼓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4.8×21 cm / 平裝 / 128頁 / 全彩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51
ISBN:9789575986292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6292 分類:

內容簡介

淨土不僅僅在西方,
心清淨了,所在之處即是光明佛土。
靈源老和尚直指念佛的心要,
讓你當下即在淨土中。

信佛念佛是迷信?學佛成佛怎能不念佛!一句佛號,正是打破自己貪、瞋、癡煩惱的最快方法。

近代高僧靈源老和尚禪、淨雙修,為虛雲老和尚的傳承法子,承接臨濟正宗法脈。因為師承關係,一般都認為老和尚以參禪為修行法門,但透過本書會發現老和尚修行得力之處,實是淨土法門。

本書重現靈源老和尚年久失傳的著作,內容含括三本書,包括早期的《山居雜語》、中期的《淨業綱要》,與晚年由弟子結集出版的《靈源夢話集》,彙編淨土法門的開示,依著作先後次第,完整收錄淨土主題。從淨土的源頭、修證、方向,帶領我們全方位認識淨土,發菩提心修學淨土,練習在念佛中觀佛相好,念到一心不亂,進而用清淨的心念,對治煩惱塵勞,使身心病苦頓除,娑婆變極樂。

精進念佛,佛就會在心中,如降清涼甘露,讓你念念安樂,念念淨土。

 


作者簡介

靈源老和尚(1902~1988年)

1902年生於浙江臨海縣,幼年多病,母親誠心誦念觀音菩薩聖號,奇蹟式自癒,自此在母親教導下,開始學習念誦佛號。1932年,赴福建鼓山湧泉寺,依止虛雲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受具足戒,後入法界學院,親近慈舟法師,聽八十卷《華嚴經》,研四分大律等。

1947年,奉虛雲老和尚之召至廣州南華寺,翌年任住持,復住江西雲門寺。1949年,駐錫香港大嶼山寶蓮寺。1953年秋,前往臺灣,住基隆佛教講堂,次年於基隆市郊興建十方大覺禪寺。1964年春,傳授三壇大戒,嗣辦大覺佛學院,親授《梵網經》、《五教儀開蒙》、《大乘起信論》、《八識規矩頌》。1988年,圓寂於十方大覺禪寺。

老和尚儉樸持身,行履謹嚴,恆將念佛為參禪工夫,畢生專志,精勤不倦。佛學、文學兼優,亦善書畫藝術,尤其工於人物,不論佛像、菩薩像、羅漢、高僧像,無不栩栩如生,風格別樹。著作有《山居雜語》、《梵網經集義句解》、《淨業綱要》、《心經集註》、《靈源夢話集》,以及《佛菩薩聖像畫集》等。

 


目錄

003 〔導言〕為二十世紀禪佛教的淨土做見證  釋果興
006 湯瑛序
007 自序一
008 自序二

卷一 山居雜語
017 佛教的目標及主義
017 一、為響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略談佛教的救世主義
021 二、佛教是三無主義
022 三、佛教是三唯主義
024 四、總論:佛教不外三種主義

027 念佛求生淨土直說
027 一、淨土直說
037 二、諸宗方便
047 三、往生西方的一個譬喻

049 淨土真義
049 一、淨穢二土之本體
050 二、淨土之應機
051 三、淨土之方向
056 四、淨土之修證
060 五、淨土以念佛為正因
062 六、禪與淨是最易最快成佛之法

064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067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結義

069 《金剛經》要義

074 學佛問答
075 一、答《地藏經》疑問
076 二、答《金剛經》疑問

082 記來果老和尚開示
082 一、悟是沒有悟
085 二、真如與妄想分別

卷二 淨業綱要
091 從毛病的起源談到治病的方法要念阿彌陀佛

096 略談念佛與淨土
098 一、為什麼要念佛呢?
104 二、信滿成佛
107 三、淨土漫談

111 淨土三學與三資糧
111 一、淨土三學
114 二、淨土三資糧

120 如何念佛決定得念佛三昧
120 一、釋佛字知學佛的原理
123 二、說念佛知學佛之方針
129 三、總結理事念佛

131 念佛讚偈釋義
131 一、偈前須知
134 二、正釋偈讚

141 具足信願行決定上品上生淨土論

151 我對淨土法門的觀想修學
152 一、學修淨土先發大菩提心
154 二、修學之地點及作意之相狀
155 三、一行三昧修持法
156 四、我對於彌陀淨土之修學
157 五、淨土即是禪淨不二

158 佛七開示

 


精采書摘

淨土漫談

佛法是人生的哲學,建設在心地上。二千五百餘年來,一切宗教,一切學說,更無超過於佛學者。不學佛,不知人生的歸結,空過了人生。佛教是世界上最需要的宗教,略言理由有三:1.佛教是和平的,以戒殺為第一故,不殘殺則不鬥爭,不鬥爭即和平。2.佛教是和平的,以不偷盜為第二故,不偷盜即不侵犯,不侵犯即和平。3.佛教是和平的,以不邪淫不妄語故,不淫妄則不惑騙,不惑騙即和平也。一家和平則一家快樂,一國和平則一國快樂,世界和平則世界快樂。此世界和平安樂,則五濁惡世即成五清淨土。但此世界是永遠不會和平的,佛教是盡其人力,於此世界提倡和平,故佛教發展即是人類的真福音。

佛教對機之不同,有顯有密,有禪有淨。修學雖各自不同,但結果總不外淨三業而歸四種淨土。故自初發心乃至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都要由生淨土,再來娑婆度眾生,不生淨土不能成佛,淨土之重要可知。

淨土分二;有理上的淨土,有事上的淨土。

 

淨土之修證

淨土是學佛人的總歸結,無論禪教律密淨,三藏十二部,所說一切法門,都結歸於淨土,一切修持都可作淨土之資糧。蓋眾生之根性不同,欲樂亦異。或以持戒為因而生淨土,或以誦經為因而生淨土,或以念佛為因而生淨土,或以禪定為因而生淨土,或專修三密為因而生淨土,或以六度萬行自利利他為因而生淨土;或兼修各宗,或專精一門,八萬四千法門皆是淨土之因。以淨心之程度,分蓮台之九品,若頓證法身,直趨寂光,則超乎九品之上。《楞嚴》所謂一人發真歸元,十方世界悉皆消殞。故無世界之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即是常寂光淨土,究竟到家矣。

問:禪宗不談淨土,二乘不談往生,云何都歸淨土耶?

答:古德云,無心而大智萌,慮絕而真源顯,無身而身遍十方,無土而土窮剎海。故淨土無土(指常寂光土),猶如虛空。凡夫捨之,自迷真性。二乘不言,不外偏真。禪宗不生,重在無生。無生示生,是為永生。故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結歸常寂光淨土。古德云:「禪外無淨土,淨土外無禪。」故參禪人決生淨土。不言西方,普該十方也。是知有生之生,實報、方便、同居,三土也。無生之生,寂光淨土也。究竟如法界,廣大如虛空,十法界都不能出其外。故淨土法門,橫遍豎窮,普該普攝,捨之自迷,避之不得也。譬如癡人,欲捨虛空,避而卻走。無有是處,終不可能。故淨土法門,攝盡如來一代時教。然普通修心,以念佛持名為捷徑。今錄得大課誦本中,古人一篇弘揚淨土的好開示,依此用功,決得往生無疑。願同學者熟讀而參究之。

或言,生西方才能見佛,不生西方則不能見佛。生西方才是淨土宗,不生西方不是淨土宗。法師所言是破壞淨土,不是淨土正宗也。予言,不也。生西方是前三種淨土,所見者報化彌陀也。不生西方是法性淨土,所見者法身彌陀也。或言,則我不生西方也。予言,汝未見法性,不能見法身佛,不生西方是不能見佛的。經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故真修淨土人,須直達淨土之根本,見彌陀之真法身,直超九品之上,一見究竟見,一得永遠得。

《摩訶止觀》云:「佛法身者,即是空也。須菩提空智偏明,能於石室見佛法身。」《止觀輔行傳弘決》云:「佛在忉利,一夏安居,佛以神力,制諸人天,不知處所。夏受歲已,佛攝神足,欲還閻浮。爾時須菩提,於石室中住,自思惟言;佛忉利下,當至佛所禮佛耶?為不至耶?復自思惟,佛常說法,若人以智慧力,觀佛法身,是名見佛中最。佛時已從忉利下閻浮提。四眾皆集,人天相見,座中有佛及轉輪王,諸天大集,眾會莊嚴,先未曾有。須菩提念:『今此大眾,雖復殊特,勢不久停,磨滅之法,皆歸無常。』因此無常,觀之初門,悉知諸法,空無有實。作是觀時,即得道證。時一切眾,皆欲先見如來,禮拜供養。有蓮花色比丘尼,常為他人呼為淫女,欲除惡名,便化為輪王,七寶千子,眾人見之,皆悉避座。化王見佛,還復本身,為比丘尼,最先禮佛。佛告尼言,非汝先禮我,唯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為見法身,得真供養,供養中最。」遂說頌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蓮花色赧顏而去。是知無常無我,無相無念,是真修淨土之正因,行此可以見佛法身。

否則,心境不空,即得生西,但見化身彌陀。化身無常,故彌陀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成佛,號遍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改極樂為一切珠寶所成就世界。故宗門向上一著,魔來也斬,佛來也斬,心境俱泯,實相念佛,念佛之法身。如須菩提空觀現前時,能於石室不動一步而見釋尊禮拜供養。故生則實在生,去則實不去。若吾輩鈍根,心境難空,唯在多持名號,生則實要生,去則實要去。若有心念至無心,入一行三昧,亦見彌陀之法身,禪淨不二矣。古德偈曰:「參禪念佛本來同,看破分明總是空,功到自然全體現(見法身),春來依舊百花紅。」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但禪宗專攝上根利智,吾人自量下根,則以持名念佛為最穩當。

重量 / Weight 0.2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