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故事

RM24.30

作者:聖嚴法師口述;胡麗桂整理
出版社:法鼓文化
版次 : 初版24刷,2007年2月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2.5×18 cm / 平裝 / 248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3864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3864 分類:

內容簡介

本書是聖嚴法師口述法鼓山世界佛教園區建設的歷史,將法鼓山蓽路藍縷的創建過程,完整的呈現,是法鼓山開山史的第一手資料。內容中也包括對園區各建築、景觀、佛像,從設計理念及製作的完整過程,如說故事般娓娓道來,並收錄聖嚴法師的攝影、書法等作品。實為瞭解法鼓山的第一手資料。

 


目錄

楔子

土地篇 觀音菩薩道場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現成的一塊地等著我們
補「天窗」煞費周章
走自己的路

建築篇 本來面目
法鼓山建築的一些想法
大好氣勢
忽然眼前一亮
建築師的承擔與挑戰
一個堅持

佛像篇 慈悲的海洋
選擇佛像先考慮材質
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
慈悲觀音和藥師古佛

景觀篇 深心隨喜
無一處不是景觀
法華鐘鳴,靈山勝會
三個三門

步道篇 走進人間淨土
走觀音大道,溯法印與曹源
步道、溪流與公園
山神廟增修一二記事

修學篇 山居生活
菩薩上山來
我講的一堂課:「高僧行誼」
山的迴響

農禪篇 飲水思源
從一塊菜圃開始
農禪寺成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

附錄 法鼓歌曲輯
編輯後記

 


精采書摘

來法鼓山觀音道場,參北台灣第一聖地

法鼓山為何名為觀音道場,而要在三門上懸掛「觀音道場」四字匾額?這除了是我聖嚴一生修行觀音法門獲得許多感應,同時也由於觀音菩薩的靈驗,使得法鼓山這塊土地與我僧俗四眾結緣;特別是這塊土地上原先就有一座觀音殿,所供的玻璃纖維觀音巨像,便是今已翻成銅像,供於山端的開山觀音。

開山觀音坐鎮坐守,居高臨下,感應事蹟豐富,久為當地民眾及外縣市信眾祈願膜拜的信仰中心。沿著這條觀音信仰的命脈,法鼓山新鑄了另外兩尊觀音銅像,一尊是供於祈願觀音殿內的祈願觀音,一尊為聳立於象山鼻駝峰上的來迎觀音;此三尊觀音像,幾乎是由山頂至山麓,座落於一條垂直線。

祈願觀音像,雖屬新塑新鑄,由於此原即是開山觀音供奉之處,加上開光之後,來到山上的信眾無不對之虔誠禮拜、許願求願,乞求大悲咒水;終年有人在此持誦〈大悲咒〉、念觀音聖號,朝禮供養。所以已是「千處祈求千處靈,萬人祈求萬人應」的一尊聖像。同時,祈願觀音殿的由內而外,共有三方匾額:分別是黃篤生居士寫的「入流亡所」、董陽孜居士寫的「大悲心起」,和我聖嚴寫的「觀世自在」;三者都是根據大乘經典所介紹的觀音菩薩功德。

「入流亡所」出自《楞嚴經》,是觀音菩薩自我修證的境界;是入所修法門之流,而亡失了法門與自我中心,即是能所合一而進入能所雙亡的解脫境。「大悲心起」在諸觀音經、《大悲心陀羅尼》等,都說觀音以大悲心平等救濟一切眾生,故稱為「施無畏者」。「觀世自在」在《大日經》等可見到;觀音菩薩觀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音聲,尋聲救苦,遍應遍救,而以種種形象自在化世。

我們祈求觀音救助是絕對有用的;同時,也當於日常生活中,修行觀音法門的「入流亡所」、「大悲心起」,並且發願有一天也能「觀世自在」。這是法鼓山名為「觀音道場」的殊勝之處。大家最容易做的,便是護持法鼓山推動佛教的各項教育事業,也等於在做淨化社會人心的工作,便是大悲心的學習與實踐。

至於「來迎觀音」,意思是觀音的本尊報身;是永遠不動不移地住於佛國淨土,也只有對聖位的佛菩薩作伴侶。觀音的千百億萬化身,是隨處祈求隨處現身的,也是主動到人世間來救苦救難的。不論是善人或惡人,不論平時信不信觀音,只要在危難時希望得到觀音的救助,觀音隨時隨地都會以妙化身在你身旁出現。這樣的觀音,就是隨時隨地主動來迎接你、歡迎你,使你平安,使你脫離各種苦難,因此稱為「來迎觀音」。

重量 / Weight 0.2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