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單德興教授悠遊於「學者、行者、作者、譯者」四種身分之中,繼《禪思‧文思》後又一力作。
‧ 悠遊書海,乘願法海;以禪心體會法味,條條道路皆佛道!
◆生命中的禪學與文學◆
文學是我的興趣與專業,必須以此世間法在職場上努力奮進,不僅是我個人與家庭的維生之計,也關係著我在學術界與文化界的聲譽。佛法則攸關我的終極關懷與安頓身心。一個涉及世間法,主要集中於我隸屬的學術場域,一個涉及出世間法,有我親近的道場與組織,各有各的關切與相關的社群,但彼此之間有所交集,距離並沒有一般人想像地遠,對我來說甚至可說是很近,就看彼此如何連結。
之所以很近,是因為文學處理的是人生,反映的是人性,而宗教一方面直面人生與人性,另一方面提供超越性的看法、實踐的法門與解脫之道,如佛法揭示的貪、瞋、癡三毒與苦、集、滅、道四聖諦。
宗教確實可提供我們閱讀文學的看法,然而文學的特性與可貴就在於多元,允許不同的讀者進行不同的詮釋,從而豐富文本與人生。在閱讀文學文本時,宗教的思維固然可以提供特定的看法,但要留意不要把文學只是化約成幾個抽象的觀念,以致看似以簡馭繁,方便掌握,卻反而犧牲了文學的多樣性與吸引人之處。
因此,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特別留意多元性與開放性,讓人看到人性的豐饒繁複;而在面對宗教,尤其是禪宗時,則希望能透過觀念與方法,把修行化為生活方式與生命態度,落實在行住坐臥中,包括寫論文時。只不過說來容易做時難,故而成為時刻留意、終身不斷的功課。
總之,我個人隨時留意自己的學者與佛教徒的身分,兩者之間有交集,至於沒有交集的地方,可能只是我暫時不知如何連結。我會尊重並遵循各自的要求,並且隨順因緣,盡量在適當的場合,有適當的思惟,講適當的話,寫適當的文章,做適當的事。
全書分為四輯:
輯一 行者之行
輯二 學者之學
輯三 作者之作
輯四 譯者之譯
既然進入這一行,就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善盡本分,因為這就是你的職業,跟世人結緣的方式,要好好珍惜,廣結善緣。——〈翻譯的修行心路〉
作者簡介
單德興
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比較文學),一九八八年於聖嚴法師座下皈依三寶,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曾任歐美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第五十四屆學術獎,第六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第三十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政治大學一○五學年度傑出校友。
著有《銘刻與再現》、《我打禪家走過》、《翻譯與脈絡》、《薩依德在台灣》、《與智者為伍》、《禪思.文思》、《擺渡人語》、《訪談的技藝》等專書與訪談錄,譯有《文學心路》、《知識分子論》、《格理弗遊記》、《禪的智慧》、《禪無所求》、《無法之法》、《虛空粉碎》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華美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
目錄
自序:雙緣交會,四者合一
輯一 行者之行
書緣.師緣
那年初春山上的默照禪七
天下沒有白打的禪七
為《人生》七十暖壽
我的《心經》因緣
輯二 學者之學
看似尋常卻奇崛──聖嚴法師英文禪書中譯背後的故事與奧義
訪舊與探新──與高中生談「從文學看生死」
輯三 作者之作
精進的人生,美好的晚年──讀齊邦媛教授日記有感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師
百載孤高一南山──追懷朱炎老師
猛志逸四海──懷念楊牧先生
輯四 譯者之譯
單德興老師分享翻譯的修行心路
學者與作者的幸福密碼──單德興訪談錄
學者.行者.作者──單德興訪談錄
精采書摘
單:首先分享我個人的獨特經驗。我最早翻譯、整理師父的作品是《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記得有一次在整理全書的列印稿時,有好幾天心裡覺得很平靜、心安、祥和,而那種平靜、心安,與一般的心安不一樣。比方說,我翻譯其他東西之後的心安,是在時間、學識、能力、體力範圍內,已經盡力之後的那種心安,也就是把事情盡力做好的那種心境,但都比不上那一次看稿時,打從內心深處自然而然生起的那種平靜、心安、祥和。那是多年翻譯與寫作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經驗。
師父的法語非常多,對我來說《聖嚴法師一○八自在語》尤其受用!記得二○○五年我到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研究訪問,那時第一集自在語剛好出版,我就帶到美國每天讀,讀著、讀著,發現了一種特別的方法。當時只有摺頁的版本,如果每天讀一則,一○八則要讀三個月,恐怕沒有恆心讀完;如果一○八則一次讀完,又會覺得消化不良,因為和一般看書不同,那是必須真正去領會、好好去思惟,並且進一步去實踐的。我發現自在語的摺頁設計暗藏巧思,如果每天讀上下兩頁,剛好一星期讀完,可以如此周而復始地讀。後來自在語出了四集,等於四星期,大約一個月,可以全部讀過一遍,然後再從頭開始。
如果看《聖嚴法師一○八自在語》就會發現,並沒有特別用上佛教的名相或宣揚佛教的教義,反而讓更多人接近並從中獲益。比方說,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句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是法師從多年禪修與生命經驗中淬鍊出來的,字面上卻看不出任何宗教色彩。我曾經在大學同學群組分享這句話,有一位定居美國的基督徒同學就很喜歡,並說她做到了前三點,但最後一點還做不到。因此,未必要在言詞或字裡行間套用佛教名相或專有名詞才算是佛法。
我早課時背誦《心經》,之後讀《聖嚴法師一○八自在語》。《心經》的境界非常高,而我出門或上班遇到的是一般世俗之人,怎麼樣在出世間法、世間法之間連結?《聖嚴法師一○八自在語》是非常好的工具。而且它的宗教色彩很淡,深者見其深、淺者見其淺,與不信教或不同宗教的人互動,都可以用得上。後來自在語又有多種語文版本,我曾經送給國際學者,就有韓國和日本的學者跟我說,這本小冊子讓他們受益很多,因此我很喜歡以《聖嚴法師一○八自在語》與人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