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新詮

RM48.60

作者:李治華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34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7718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9575987718 分類:

內容簡介

為何《楞嚴經》能讓人轉迷為悟?
楞嚴智慧和世間智慧有何不同?
融合古今研究精華新解楞嚴,
讓我們在現代生活巧用經典妙法,
虛擬世界,自在禪觀!

《楞嚴經》以文義雙妙、修證指南著稱,被尊為「開悟楞嚴」,自古即是參禪學佛必讀的實修經典,但是也以文字義理艱深難懂著名。《楞嚴經新詮》為現代人另闢新路,除承續古德智慧結晶,更廣用現代電影和生活實用角度來詮釋。

李治華教授長期專研與講授楞嚴,博覽古今各家注疏論著,致力弘揚楞嚴不輟。全書內容分五講,包括開慧寶典、尋找真心、真空幻有、自性圓滿、超越魔境,將《楞嚴經》的宗旨、全經脈絡搭配經名進行詮釋;並探究摩登伽女、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四科七大、阿難開悟、二十五圓通、五陰境界等重要經典主題,同時輔以清晰圖表,引領認識楞嚴思想和修行,豁然領會深奧的楞嚴大義。

本書不僅以古德注疏為基礎,更巧妙運用現代思惟,以生動淺明的文字,精湛豐富地描寫,並引禪詩佐證,透過賞析經典電影、文學對照詮釋,化甚深法義為新穎有趣的生命慧光。

 


作者簡介

李治華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專任教師(前系主任),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華嚴專宗研究所兼任教師,華梵文教基金會、金城講堂講座教師,法鼓山《人生》雜誌電影專欄作家。曾任:法鼓文理學院推廣教育中心、法鼓山臺北安和分院、桃園齋明別苑、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席,楞嚴學會執行長。研究領域:漢傳佛教哲學、判教理論、佛教生死學、《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大乘起信論》、觀音經典等。著作包括:《楞嚴經哲學之研究》、《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發表論文或作品數十篇。

 


目錄

〔自序〕 自從一見楞嚴後  李治華
〔推薦序〕 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  陳琪瑛
〔推薦序〕 認識虛妄見真心  胡健財

〈第一講〉開慧寶典
跨宗派的寶典《楞嚴經》——《楞嚴經》的傳譯過程與輝煌價值
展開學佛歷程的全景圖——《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結構
顯密圓通的楞嚴法門——〈楞嚴咒〉與《楞嚴經》

〈第二講〉尋找真心

飲食男女——《楞嚴經》的啟教因緣
尋找身心的實存處——《楞嚴經》七處徵心
覓心了不可得——《楞嚴經》攀緣心即空
破妄心顯真心——《楞嚴經》的根本命題
水窮雲起——《楞嚴經》十番顯見
真心超越時空——《楞嚴經》覺性不動不滅
找回自家主人翁——《楞嚴經》覺性無還無礙
真心妙不可言——《楞嚴經》覺性超情離見
擘開祕密千重鎖——《楞嚴經》的心性結構
佛陀遇見蘇格拉底——《楞嚴經》徵心顯見的啟示

〈第三講〉真空幻有

虛擬世界——《楞嚴經》五陰皆空
觀空與參禪——《楞嚴經》空如來藏
六根清淨方為道——《楞嚴經》六根虛妄與圓通
櫻花下的約定——《楞嚴經》「誰明空色」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楞嚴經》根塵虛妄與圓通
眼見為實不足憑——《楞嚴經》識性虛妄與圓通
戲夢人生——《楞嚴經》合塵與合覺

〈第四講〉自性圓滿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楞嚴經》七大性具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楞嚴經》色、空、身、心的虛實觀
心淨則佛土淨——《楞嚴經》唯識與念佛法門
天堂來的法音——《楞嚴經》七大圓通的啟示
不歷僧祇獲法身——《楞嚴經》阿難開悟
禪悟修證的歷程——《楞嚴經》頓悟漸修
反聞自性——《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
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楞嚴經》、《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
第一中的第一法門——《楞嚴經》文殊菩薩評二十五圓通

〈第五講〉超越魔境

過關斬將——《楞嚴經》五陰境界
潛能開發百分百——《楞嚴經》五陰境界與《露西》
色不迷人人自迷——《楞嚴經》色陰十魔
喜怒哀樂愛惡欲——《楞嚴經》受陰十魔
思入風雲變態中——《楞嚴經》想陰十魔
《西遊記》的降魔修練——《楞嚴經》五陰魔境
行行重行行——《楞嚴經》行陰十魔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楞嚴經》識陰十魔
尋找失樂園——《楞嚴經》五陰幻境與《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序 / 後記

〔自序〕 自從一見楞嚴後

佛教千經萬論,佛學義理深廣,何部經論足以做為完善的佛法通論?歷來《楞嚴經》被稱譽為「統攝大藏、大藏總序、教海指南、禪宗正眼,無逾此經」,有「開慧(悟)的楞嚴」之美名。

筆者初讀《楞嚴經》時,雖然對於此經不甚了了,但是經中開示的宇宙人生事理,卻令我大開眼界,因而決心深研此經。不忘此念,便是本書產生的原動力。

此經第一部注疏的產生機緣,是唐相國房融家人,供養十位僧人,齋前取出房融助譯的《楞嚴經》十卷,請每位僧人開題一卷,其中惟愨法師舒展卷四,見富樓那問宇宙的生起義,文婉理玄,當下發願疏經。筆者對惟愨的著疏心情,甚有戚戚焉之感。

古德有詩云:「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這是寫詩之人的有感而發。為何《楞嚴經》能夠吸引古今之人一讀此經便欲罷不能?這部經層次分明的深入廣顯,浩瀚壯闊而剖理細密,廣包佛法卻在在獨到,精彩絕倫,令人歎為觀止。也因此,筆者體會到為什麼被尊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的楊仁山居士(一八三七─一九一一),在書攤初次看到此經時,一口氣讀至書店關門才忍離去,因為此經的確引人入勝!

本書分為五大主題,三十八篇子題(以下簡介摘自《人生》雜誌編案),略述如下:

一、開慧寶典

宏觀《楞嚴經》的來歷、價值、主要內容與特色:

1.跨宗派的寶典《楞嚴經》-《楞嚴經》的傳譯過程與輝煌價值:被譽為「總攝大藏、圓滿究極」的《楞嚴經》,由龍樹菩薩在龍宮見到後默誦而出,文辭簡奧巧妙、勝妙獨出,是天台、華嚴、禪宗、淨土宗共倡的跨宗派寶典,被許多大師奉為修行的準則,如憨山大師、蕅益大師,乃至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等。

2.展開學佛歷程的全景圖-《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結構:《楞嚴經》經旨在開示楞嚴大定,以使修學者能夠得全道力,本文將《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脈絡,搭配經名進行詮釋,修證楞嚴大定貫穿了信、解、行、證從始至終的學佛歷程,正是本經的宗旨與歸趣。

3.顯密圓通的楞嚴法門-〈楞嚴咒〉與《楞嚴經》:說明〈楞嚴咒〉在經中的特出之處,並解說〈楞嚴咒〉的版本差異。在楞嚴法門的修行上,經、咒是合一的,持咒不持經或持經不持咒都不究竟,兩者不能偏廢。

二、尋找真心

《楞嚴經》開經後的三個重要橋段:摩登伽女、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在在從身心實存感中啟發覺性,引導我們尋找真心。

1.飲食男女-《楞嚴經》的啟教因緣:《楞嚴經》的宣說緣起,乃因阿難尊者遭受邪咒淫術之難,摩登伽女淫躬撫摩阿難,即將毀犯阿難的清淨戒體;佛及時派遣文殊菩薩以神咒保護阿難,阿難與摩登伽女五百世以來的欲海糾纏,今生終於斬斷情執,共成佛道。

2.尋找身心的實存處-《楞嚴經》七處徵心︰修行常說要修心,到底心在哪裡?針對佛陀「心在何處」之問,阿難七番覓心的回答,一一都被佛破斥,這便是《楞嚴經》開經後著名的「七處徵心」,又稱「七番破處」。

3.覓心了不可得-《楞嚴經》攀緣心即空:《楞嚴經》的「七處徵心」中,佛陀透過析空觀、體空觀來破阿難的「攀緣心」,阿難不懂其真義,竟害怕自己如同土木「無心」,佛陀予以棒喝,欲警醒阿難,讓其領悟「覓心了不可得」。

4.破妄心顯真心-《楞嚴經》的根本命題:在《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真心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覺性,但眾生錯認妄心為本心、真心,向外貪求攀緣,心水擾動,喪失定慧光明,導致惑業苦的生死輪迴不斷。

5.水窮雲起-《楞嚴經》十番顯見︰阿難從桃花劫歸來,佛陀使阿難覓心、破妄心,力陳真心,希望阿難悟入真心,阿難終知自身的病根在於依恃佛陀、倚賴聽聞,因而慟泣復加反省,大死大生,從妄心的攀緣多聞,進而求取真心的真知灼見。

6.真心超越時空-《楞嚴經》覺性不動不滅︰《楞嚴經》「十番顯見」中,首先指出「能見是心」,從「能見(視覺)」指點真心的特性,再從「顯見不動」、「不滅」、「不失」,來彰顯覺性的時空屬性,可知真心超越空間,也超越時光,更超越得失。真正體會身心、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

7.找回自家主人翁-《楞嚴經》覺性無還無礙:佛在《楞嚴經》的「顯見不失」中,責備阿難失卻自家的真心,但阿難實不知佛陀所指「真心」為何?佛陀再以「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無礙」,開示有關覺性的主體屬性,希望阿難能找回自家的主人翁。

8.真心妙不可言-《楞嚴經》覺性超情離見:佛向阿難解說真心的不可思議,但阿難一再以概念把捉佛說,無法悟入,佛陀再以「顯見不分」、「超情」、「離見」開示真心,希望阿難破除主客、是非二元概念,返照自家真心。

9.擘開祕密千重鎖-《楞嚴經》的心性結構:《楞嚴經》精闢深奧,經中開示常令讀者拍案叫絕、驚歎不已,但佛與阿難的重重論辯過程,卻也常讓人困惑難讀,難以洞明其中奧旨。從經中「徵心、顯見」的相關經文與注疏,彙整出的「《楞嚴經》心性結構解析表」,讓讀者依此可掌握到《楞嚴經》的心性特色,一解真心與妄心之間的流變關係。

10.佛陀遇見蘇格拉底-《楞嚴經》徵心顯見的啟示:佛陀是東方智者,蘇格拉底是西方智者,但他們生前無緣相遇,透過《楞嚴經》與《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讓我們見到「心」的重要性,人生意義的彰顯即是「覓心」的過程。東、西方的價值觀也許不同,但心靈的需求是一樣的,覓心是人一輩子的功課,無論是《楞嚴經》的阿難,或是《蘇格拉底》的丹.米爾曼,隨著佛陀與老人的教導,逐步體悟人生真理。

三、真空幻有

《楞嚴經》從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等組成身心及宇宙的基本元素中,指出諸法緣起性空、唯心幻現,證悟真理的聖者紛紛現身說法。

1.虛擬世界-《楞嚴經》五陰皆空:五蘊又稱五陰,指的是色、受、想、行、識。《心經》概要指出「五蘊皆空」,但缺少生活化、具體化的例舉;而《楞嚴經》則分別以空花、摩掌、望梅、流水、瓶空等比喻「五陰皆空」,讓我們了解「現象皆空」,進而顯現「本體不空」。

2.觀空與參禪-《楞嚴經》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楞嚴經》很重要的觀念,空性與如來藏是一體兩面,觀空的常用方法是觀察現象之間的緣起關係,從而證明緣起性空,現象無實,是如幻如化的生起;參禪則更須參究現象如幻生起的終極來處,從現象追究至本體,徹法底源。

3.六根清淨方為道-《楞嚴經》六根虛妄與圓通:《楞嚴經》談「六根虛妄」,指的是「合塵的六根覺性」,而經中在「二十五圓通」中則有「六根圓通」,六根圓通,是覺知能力的提昇,離塵而知,逆流而上的法門。

4.櫻花下的約定-《楞嚴經》「誰明空色」:佛陀舉了種種譬喻直指「五陰皆空」,但誰又能明空色?透過電影《櫻花下的約定》,櫻花的盛開、凋零再盛開,描述女主角經歷喪女、女兒的輪迴重生、放手,明白生死無常的人生真相,也讓我們了解「五陰皆苦」,唯有放下,才能解環自在。

5.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楞嚴經》根塵虛妄與圓通:凡夫總以六根結合六塵的現象為真,常在見色聞聲之時,處處執著,《楞嚴經》舉出生活例證,佐以聖人見證,要我們當下體驗,分析根塵組合,終究緣起性空,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6.眼見為實不足憑-《楞嚴經》識性虛妄與圓通︰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是形成認識的「因、緣、果」,若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官能「六根」為因,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則為緣,產生「六識」即為果,緣生如幻,當體即空。
7.戲夢人生-《楞嚴經》合塵與合覺:人們喜歡看電影,因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從中觀照人們因貪、瞋、癡,而不斷攀緣、執取、追求,從《美麗境界》、《千年女優》可清楚看見人心的清昧;回到現實人生,如果能返觀自心,明白一切皆塵勞虛幻,從虛幻中醒悟,將窺見本已具足的智慧。

 

〔推薦序〕 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

認識李治華老師將近三十年了,他是一位德學兼備的篤實之人。二十年前我在寫碩士論文、研讀《華嚴經》的時候,每每遇到義理深奧難懂之處,都會問他,雖然他從未讀過《華嚴經》,但他總能給我一個絕妙的答案。不過最令我驚訝的是,事後當我偶然讀到古德的相關論述,竟與李老師所言,一一相同,著實讓我驚歎他的悟性之高。

佛經若想領悟的深透,除了用功,真的需要一些慧根,尤其像《楞嚴經》的文詞和義理皆深奧難讀,一般讀者不免望經興嘆;不過李老師對於古文的解讀能力之強,連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我,都自嘆弗如。李老師的碩士論文是研究《楞嚴經》,他不僅博覽現代人的著作,而且古德的注疏論著,他也遍覽無遺,專精研讀,用功之深,旁人難及;在講求快速效率的現代,少有人再做這樣的死工夫了。本書就是在他長期研讀古典文獻的紮實基礎上,以適合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娓娓道出鞭辟入裡的楞嚴法義。在汗牛充棟的書海當中,本書確實有其難得可貴之處:

1.參綜古今、融會貫通:李老師於一九九四年完成碩士論文《楞嚴經哲學之研究》,這篇碩論參綜古今各家註解,融會貫通,在歷來的博碩士論文中是第一篇以《楞嚴經》為主題的學位論文。其後二十多年來,他又發表多篇相關的學術論文,陸續講授《楞嚴經》數次。這二十多年來,他對《楞嚴經》的體會,已不只是知識的層面,更已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因此本書不僅有著知性的慧光,還有著一份對生命領悟的深刻洞見。

2.剖析堂奧、簡明扼要:本書各單元,原刊登於法鼓山《人生》雜誌的「楞嚴導讀」專欄,從三六六期至四○六期,共連載四十期,導讀《楞嚴經》三分之二的經文,包括:摩登伽女、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四科七大、阿難開悟、二十五圓通、耳根圓通、〈楞嚴神咒〉、菩薩階位、五陰境界(五十陰魔)等重要主題。每期二千多字,搭配圖表,自成單元。所以,本書在篇章安排上,呈現出簡明扼要的小單元型態;在經義解釋上,以深入淺出、淺顯好讀的方式,揭示出《楞嚴經》的深奧法流。

3.現代新詮、別出心裁:李老師雖以古德注疏為基礎,但他卻能以合乎現代人的思維與閱讀習慣,撰寫出一篇篇精闢透徹的小單元,以便於讀者悅讀及理解。舉凡經典的「價值與結構的發掘」、「理論與實踐的配套」、「哲理與禪修的探討」,在在都有別出心裁之處。如︰〈跨宗派的寶典〉中提揭《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相對地位與互補性;〈擘開祕密千重鎖〉中彙整出本經心性層次表解;〈不歷僧祇獲法身〉中探究阿難的開悟歷程;〈觀空與參禪〉、〈禪悟修證的歷程〉、〈反聞自性〉、〈過關斬將〉中探討禪修理論;更將根塵識十八類、七大的理論與二十五圓通的行證,一一搭配講解。全書談教理時,隨即以禪悟修證的事例來說明,有理有例證,不僅有助於理解玄妙之理,並且豁顯出《楞嚴經》禪教合一、解行相應的意趣。

4.活用電影、會通文藝:本書另一大特色,就是書中四分之一的篇幅,運用電影來談楞嚴法義,巧妙地將難懂的楞嚴法義,藉由生動有趣的電影鋪敘開來。譬如:藉《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詮釋了「七處徵心」與「十番顯見」共十七個觀點;由《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風起》、《風之谷》三部影片,旁通七大圓通;從《美麗境界》、《千年女優》、《我想念我自己》三部影片,凸顯攀緣心的執取情態;而《櫻花下的約定》、《露西》、《全面啟動》、《西遊記》、《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五部電影,則反覆剖析了五陰境相。

《楞嚴經》深奧而古典,電影則平易而近人,李老師透過貼近生命的電影來解讀《楞嚴經》,深化了電影的內涵,也使深奧的楞嚴法義豁顯開來,使二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誠如莊子所說:「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真理確實總能超越時空相遇,《楞嚴經》與現代電影兩相對照,使經典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架上書,而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生活智慧。

 

銘傳大學教師
陳琪瑛
二○一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於汐止華嚴書齋

重量 / Weight 0.4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