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位法師校長竟玩Wii Fit玩出心得,
還想在新生入學時,每人分發一頭惡犬?
他究竟在打什麼主意?
在這多采多姿的人生午後,
他還會即興演出什麼樣有趣的「牧心之歌」?
從Wii電玩,談到身心的平衡與覺察;
從好萊塢會做菜的老鼠,談到人人皆可成佛;
從寫Blog,談到精神財產的繼承;
從如廁文化談到「無為」;
從修行談到ISO認證?!
只有對社會最新動態觀察入微的惠敏法師,
能對如此包羅萬象的題材侃侃而談!
法師在人生近黃昏的「午後」階段,當起了校長,
本書是他擔任校長至今,與世事互動的記錄與心得。
他的觀點創新靈活、文筆幽默,擅長整合、融通佛法義理與世俗學問,
書中各種絕妙的譬喻與類比,若能反覆玩味,
定能讓你智慧更長、視野更寬,說不定還能笑著開悟!
作者簡介
釋惠敏
1954年出生於台南,1975年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於1979年在西蓮淨苑剃度出家。
1985年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結業後,1986年留學日本,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碩士(1989)與文學博士(1992)。現為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西蓮淨苑住持及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任委員。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教務長、共同學科主任、學務長等。
著作多種,包括:《蓮風小語》系列、《禪定與生活》(由西蓮淨苑出版),《心與大腦的相對論》、《當牛頓遇上佛陀》、《戒律與禪法》(由法鼓文化出版)等。
目錄
2 自序
希望序曲︰2007年冬 春天不遠
16 重建西藏比丘尼受戒法的困境與希望
26 《猶大福音》與《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34 禪與腦︰自我與無我
仙鶴舞曲︰2008年上 佛道不遠
44 水陸空法會與未來科學館
50 迎丹頂仙鶴來金山‧招天下英才集法鼓
60 數位佛學研究的未來展望
68 Wii(我們)的平衡:身與心、科技與人文
76 人人皆會料理與人人皆可成佛
82 資料記憶與知識管理
梵吟行板︰2008年下 美夢不遠
90 校慶「淨灘」迎接「世界地球日」
98 心世界特快車
106 朝聞道行道,夕Blog,夜死可矣
114 絲路、奧運與廁所文明
122 梵文教學經驗分享
130 《大方等陀羅尼經》的「逆轉」情節與佛教懺悔法門
寂樂慢板︰2009年上 淨土不遠
138 記錄社區,看見淨土
146 筆寫?手寫?心寫?
156 「寂滅為樂」的典故與禪法
162 ZEN︰「輕安一心」創意禪修空間研究
170 四大散向四方宇宙
幸福快板︰2009年下 解脫不遠
178 幸福密碼、兩面俱呈、一多無礙
188 大陸宗教文化考察感想
194 生死三關
202 五段、四句、三支論式
210 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
願曲︰2010年上 願景不遠
218 思考表達、覺照視野、願景實踐
226 「社區淨土」導航系統:三願、六行
精采書摘
禪與腦︰自我與無我
禪宗訓練的初步,
要先認識此I-Me-Mine複合體(complex)的存在,
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應,
進而對它探究和修剪。
因此,放棄掌控的I,
放棄Me的保護舉動,
和消除被Mine奴役指使,
達到「無我、無我所」的境界。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自2008年8月起,更名為「法鼓佛教學院」)於2007年招收第一屆碩士班15位學生,秋季開學後,在原有中華佛學研究所25年辦學經驗上,更進一步開展將學術「研究」與實踐「修行」結合的嘗試,以及跨學科整合的可能性。於是,在2007年11月2日邀請國際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詹姆士‧奧斯汀(James H. Austin)教授到法鼓佛教研修學院,以「禪與腦」為題演說。
奧斯汀教授的成名研究是神經系統的白質疾病,例如︰羅倫佐症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奧斯汀氏症(Austin’s disease)。1974年,他接觸日本小堀松年禪師,而走上禪修之路。1998年出版有關禪宗與腦神經科學的書《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即獲得美國的科學和醫療網圖書獎(Scientific and Medical Network Book Prize)獎項。目前,此書已出版第七版,並已有好幾個國家的譯本,中文節譯本也由奧斯汀教授高足,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朱迺欣教授完成,於2007年9月出版。本人也因受邀撰寫推薦序的因緣與兩位教授結緣,並且促成法鼓佛教研修學院的第一次大師講座。
雖然,我已經拜讀奧斯汀教授的大作,但是有幸現場聆聽演講,如沐春風,法喜充滿,想記錄聽講與閱讀有關「自我與無我」議題的心得一二,就教諸方,並資紀念。
內隱自我(implicit self)的結構:I-Me-Mine(主格的我─受格的我─所有格代名詞的我)
腦神經科學家認為︰嬰兒在大約18個月大的時候,腦部之下皮層路徑會將所有腦葉(lobe)連結,才能區別「我」和「你」;並且對擁有物堅定表示:「是我的東西!(Mine)」。此外,在15到24個月大時,嬰兒的動作已含有自我意識。在鏡子前面,他或她會認出,鼻子上的一小點雀斑是一種自我的不完美。內在的「我」(I)已經知道:可怕的「不好」污點破壞「我的」(my)鼻子。
此外,當「自我感覺」(self-feeling),包括最高的自尊和最深的煎熬,與這些情緒連結在一起的是我們的本能行為,包括自我尋找與自我生存。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已依著皮膚,建立自我/他人(self / other)的界線與障礙。當你我互相注視時,我們兩人都把彼此當作是「他人」(other)。同時,在場的第三者也將我們兩人當作是「他人」(other)。但是,若有第四位觀察者來到,他恰好是一位開悟的人。雖然他見到不同的眾生,他會超越我們虛構的分別,把我們四位看成比較大的「一體」(one)的一部分,不會以皮膚的界線來分彼此。
相對於比較明顯的身體自我,此內隱自我(implicit self),似乎有三種不同的運作成分:(1)主格的我,此「我」靜時,可能又高又強壯;動時,可能呈現威脅。(2)受格的我(Me),此「我」比較脆弱,可能會被傷害。(3)所有格代名詞的我(Mine),此「我」想擁有,向外要抓住物質東西,向內要控制別人的生活。這三種「我」的連結,緊密、複雜又互補。我們可以稱呼此種心理建構為I-Me-Mine。
禪宗訓練的初步,要先認識此I-Me-Mine複合體(complex)的存在,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應,進而對它探究和修剪。因此,放棄掌控的I,放棄Me的保護舉動,和消除被Mine奴役指使,達到「無我、無我所」的境界。
對此議題,我們可以在佛典找到相似的分析。例如︰《阿含經》權威楊郁文老師,在〈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論文中,分析阿羅漢聖者斷除四種「我執」:(1)宗教性或哲學性分別的我、我所見。(2)常識性分別的我、我所見。(3)俱生性我見。(4)我慢、我欲、我使、我慢使。
I-Me-Mine(主格的我─受格的我─所有格代名詞的我)的消融
奧斯汀教授對於I-Me-Mine(主格的我─受格的我─所有格代名詞的我)的消融境界,有如下的說明︰(1)主格的「我」消融之時,可從強迫性作為(compulsive doing)與「時間」的壓力中解脫。(2)受格的我(Me)消融之時,則無有恐懼。(3)所有格代名詞的我(Mine)消融之時,則可體悟萬法「如是」(不來不去),消除「我要擁有」的執著;並且也可消除自他分別,體悟萬法平等一體。
教授在講演最後,以一般人路見惡犬的恐懼,非常生動地讓聽眾體驗「受格的我」(Me)的作用,惡犬的主人立了「小心」(BEWARE)惡犬的警示牌,行人也非常害怕(圖1)。但是,若此惡犬可學習覺察(BE AWARE)心念,學習禪定,則可讓行人無有恐懼(圖2)。
此時,我體會人人內心都有惡犬,如何時時學習降伏?則是禪修者的要務。同時,也讓我突發奇想︰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可以在新生入學時,每人分配一隻惡犬,若能學習將惡犬降伏成為禪犬,無有恐懼,則可作為畢業評量的指標。但可不希望讀者因此不敢來報考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在佛典《清淨道論》中也有記載類似的故事︰據說,已經斷除「我執」煩惱的曇摩陳那比丘,為度化他的恩師摩訶那伽長老,故意讓長老展現神通,變化成狂象,向長老自身方向奔騰而來。此時,長老看到自己所變化的狂象來勢恐怖,便開始逃跑!曇摩陳那比丘便伸手捉住長老的衣角說︰「尊師,斷除我執煩惱者還有怖畏的嗎?」以此測試,讓長老知道他依然是凡夫,因而繼續努力修行,很快也完全斷除「我執」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
大家所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知佛法對消除「恐怖主義」的根源是否有幫助?
(原刊於2007年12月《人生》雜誌2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