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為何能普及民間廣為流傳,是觀音研究史上,必須討論的重大議題。因此,本書即以明代觀音相關的文本為依據,分成觀音形象與能力,以及如何在僧侶、居士間傳播等部分,探究觀音崇拜被明代社會所接受之情形。
除了分析明人信奉觀音的狀況外,亦發現明代觀音信仰有呈現出「佛教哲理化」的特色,例如崇信的僧侶們皆修持及弘揚念觀音名號、誦觀音經典、茹素、戒殺等修持方法,並致力研究觀音相關的佛學義理和經典,期待用「學問型」的佛教發展,感得文人、宰官相助及布施。此外,亦發覺明代佛教居士為求觀音幫助,同時把念佛、誦經、戒殺和茹素之淨業修習,當作向觀音祈求以獲得感應的方法。由於觀音信仰裡,明代信徒祈求和感應的過程,皆與佛教思想及教義相關,明代觀音信仰的「佛教哲理化」發展,實值得被重視與研究。
作者簡介
徐一智
臺灣宜蘭人,中正大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中央大學歷史學報主編、執行編輯與編輯委員、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歷史研究所與明清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人員、大學助理教授、學會編輯、雜誌社文字主編、大學教材與教科書編纂者。
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佛教文化史、觀音信仰發展史。研究融會文本分析、思想史、文學史和佛教史成一體,彼此參照互發,研究專題多屬目前學界討論的重要議題。曾發表《晚明浙江僧侶對寺院經濟之經營》、《漢傳佛教華嚴學研究序說》、〈晚明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寺、顯聖寺、天童寺為中心〉、〈明代上天竺講寺觀音信仰之研究〉等多種專書及論文。
目錄
目次
漢傳佛教論叢序
〔推薦序〕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思考 王成勉
〔推薦序〕繁花似錦的佛教:明代觀音信仰基礎之擴大 廖肇亨
〔自序〕自性觀音的追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時間分期
第三節 名詞釋義:「觀音信仰」的意義
第四節 研究回顧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第二章 印度的觀音信仰與傳入華之情況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印度觀音身世與信仰的發展
第三節 觀音信仰入華路線與各代發展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明代觀音信仰的普及狀況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明代觀音信仰的普遍情況
第三節 明代觀音信仰盛行的原因
第四節 明代經錄所收的觀音經典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明代觀音菩薩的形象(上)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千手千眼觀音
第三節 南海觀音
第五章 明代觀音菩薩的形象(下)
第一節 魚籃觀音
第二節 白衣送子觀音
第三節 小結:兼述明代觀音形象的特質
第六章 明代僧尼與觀音信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高僧傳中信仰觀音僧侶的生平事蹟
第三節 高僧傳中信仰觀音僧侶的宗教特質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明代佛教居士與觀音信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明代居士信仰觀音的因緣
第三節 《觀音經持驗記》的作者生平概況與寫作緣起
第四節 《觀音經持驗記》中明代居士崇信觀音之內涵
第五節 《觀音經持驗記》中觀音信仰的淨土法門特質
第六節 《觀音經持驗記》中賜子之現世淨土轉化需求
第七節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序/後記
【自序】自性觀音的追尋
觀音菩薩並不是中國虛構的人物,他於佛典中,可以找到依據。觀音是位很受歡迎的佛教覺者,在中國社會因為崇拜之盛,故唐代韓愈曾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感歎,關於觀音的身世,佛經有以下三種說法:其一,《悲華經》裡的菩薩是轉輪聖王太子所修成。往昔有世界名:「剛提嵐」,觀音為轉輪聖王無諍念的太子,後因立志救度人們苦惱,遂被寶藏如來授記,將證成「觀世音」,菩薩可看作是以真人得道者;其二,《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記錄觀音為蓮花化生。佛經說明金光明師子遊戲如來之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世界裡,有威德王統治一千個世界,此王和兒子們全在修行無上解脫道。威德王曾於自己園林中進入三昧,左右躍出兩朵蓮花,化出兩位童子,名喚:「寶意」者,即屬觀音菩薩;其三,《大乘莊嚴寶王經》記載觀音乃聖馬王。釋迦牟尼佛過去身為大商人時,因受師子國羅剎女所害,幸有聖馬王救度,方可回歸印度。這位馬王似乎為婆羅門雙馬童神轉化而來,視作觀音的自性身。以上便屬佛典中,有關觀音身世的說明。
中國實等到《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漢譯後,觀音信仰始逐漸流行、興盛起來,對整個華人社會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普門品〉強調觀世音菩薩悲心廣大,世間眾生不管遇到何種災難,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菩薩即會尋聲赴感,助之離苦得樂,這樣簡單的救度教法,讓觀音不僅沒取代中土原有的宗教信仰,反而與之相輔相成,自貴族至庶民,都有信徒極力尊崇觀音,各種觀音菩薩靈驗記如《光世音應驗記》、《續光世音應驗記》和《繫觀世音應驗記》等著作先後出版,這讓觀音信仰更趨普及。此後觀音崇信在中國持續弘揚,到了隋代,智顗法師以其哲理,詮釋觀音崇拜,撰成《觀音義疏》和《觀音玄義》,遂開創出天台宗。該宗成立,讓中國有了弘揚觀音的宗派。再者,觀音更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家堂五神」的主尊,臺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神畫「佛祖漆」或「觀音彩」上,與自家奉祀的神明一起,每天晨、昏祭祀。另外,觀音信仰不只基於信徒個人利益而產生,他更屬地方發展的動力,如臺北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菩薩,在地方社會的發展、團結、教育和文化傳承上,就扮演著很重要的功能與角色。因此,觀音信仰如水,已瀰漫於中國社會,從其救度的種類變化,可反映出各時代人們的需求,故在《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這本將刊行的書裡,正可協助大家了解:觀音於地域社會、僧尼、居士等各階層人們間之影響力和重要性。
佛門中,觀音為最常被崇祀的菩薩,而華人社會四處也多有觀音寺宇,所以筆者與觀音的緣分,很早便已開始了!小時候,觀音菩薩就常來入夢,對筆者提出的疑問,一問一答地開示許多建議。及長,因祖母為虔誠的佛教徒,即隨其參訪於各大寺院間。在寺院裡,每當立於觀音菩薩像前,就有著一種安適、心緒不動的感覺,心想,如能一直伴隨菩薩左右,生活於寺院裡,當是一件殊勝的事。基此佛教因緣,後來從事學術研究,很自然地,就投入佛學與觀音信仰的討論,而延續至今。所以在此,要感謝祖母的帶領,以及父、母親支持我鑽研佛學、觀音信仰發展的決心。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一書的出版,代表筆者對觀音信仰研究的一點成果,期間實獲得許多人的協助。首先,於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求學期間,亦曾到中華佛學研究所學習,很幸運地,能數次獲得聖嚴法師的指教,分享過明代智旭之觀音信仰,後來躬逢其盛,參加法鼓山舉辦的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觀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研討會,從中實在得到很多的啟發,如今新書承蒙觀音道場法鼓山法鼓文化出版,對筆者來說,憶起往日的各種緣分,除了感謝外,也覺得是一件很有紀念性的事;其次,於此書完成之後,得到王成勉老師的批閱及指教,實是非常感謝王老師的細心幫忙。另外,專書能夠完稿,還蒙受朱鴻老師、黃兆強老師、吳振漢老師、卓遵宏老師、雷家驥老師、顏尚文老師與陳玉女老師等師長的諸多指正,或饋贈研究著作,方使得論述能更加完整,謝謝他們無私之助;再其次,於博士班畢業之後,曾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擔任過博士後研究學者,很榮幸可以獲得廖肇亨老師、胡曉真老師、李豐楙老師、劉苑如老師、劉瓊云老師、林月惠老師和楊貞德老師等老師們的指教及鼓勵,這都促使筆者在觀音專書的寫作論述上,能更全面、周全。其中,訪問研究之際,能夠與廖老師論學、請益,加上許多同仁的陪伴,四分溪畔的讀書時光,乃為筆者人生裡,非常愉快的經歷;最後,尚須感謝中華佛學研究所和法鼓文化的細心聯繫與幫助。正值新著即將付梓之際,其實這段時間幫忙過筆者,還有很多人,限於篇幅,不及備載,筆者只能一併致謝,銘記於心。
經本書發現,明代各階層的人們對觀音信仰,有回歸佛教哲理的傾向,這與信奉觀音者實踐「自性觀音」有關。人們除了注意觀音菩薩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外,同樣要學習菩薩的德行。菩薩能以三十二應化身,幫助不同受苦者,佛教特殊之處,正是鼓勵教徒效法觀音。換句話說,觀音是被觀的個體,所觀的世音;觀音聲者為眾生內心的靈性,觀音屬於被觀眾生的「自內證」,只要一心稱名,在音聲當中「觀音」自然出現。信眾向觀音祈禱,亦能體察菩薩的功德,內證之後,自性裡現出「觀音」。達到如《華嚴經》所描述「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之境界。稱名觀音,同時生起清淨心,且以慈心助人,自己又成為「觀音」,似乎「自性觀音」才是佛教觀音信仰及本專書探得的真義。
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歲在丙申初春,序於宜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