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罕見難得的日本、韓國佛教史。
◆ 史料完整、考證詳實,加上聖嚴法師獨特的文筆見地,出版後即受到大眾的喜愛,多次再版,並深獲學術界好評。
聖嚴法師認為,在了解佛法和研究戒律時,不能忽略佛教歷史的演變,於是深深感覺到確實有必要編寫一部能為現代人所接受的佛教通史,促使法師以無比的熱忱投入佛教史的編寫。
本書為日、韓佛教史,中國著名各大宗派,都曾在其歷史上開花結果且大師輩出,尤其法師以生動流暢的文字,介紹了兩國近200位的高僧,得以讓我們一窺日、韓佛法的東傳丶流布與開展,以及對政經、文化的深遠影響。
本書特色
‧ 聖嚴法師編寫,視野精要宏觀,適合現代人閱讀。
‧ 結合歷史、哲學、宗教與文學,內容深入淺出,史料豐富詳實。
‧ 附錄:越南、美國、錫蘭佛教史略說。
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 日本佛教史略
第一章 古代的日本及其初期的佛教
第一節 日本及其人民
第二節 日本佛教史的開始
第三節 聖德太子與佛教之興隆
第二章 奈良時代的佛教
第一節 古京六宗
第二節 東大寺與國分寺
第三節 奈良佛教的文化及其利弊
第三章 平安時代的佛教
第一節 天台宗的開創與發展
第二節 真言宗的開創與發展
第三節 平安時代的佛教型態
第四章 鎌倉時代的佛教
第一節 南都佛教之復興
第二節 淨土宗與日蓮宗
第三節 禪宗的輸入及其發展
第四節 鎌倉時代的佛教文化
第五章 南北朝及室町時代的佛教
第一節 禪宗的隆盛
第二節 日蓮宗與淨土宗的發展
第三節 吉野室町時代的佛教文化
第六章 江戶時代的佛教
第一節 江戶幕府的佛教政策
第二節 隱元東渡與黃檗宗
第三節 諸宗的活動
第七章 明治維新以後的佛教
第一節 神佛分離與廢佛運動
第二節 新佛教的開展
第三節 二次大戰以後的佛教
第二篇 韓國佛教史略
第一章 佛教初傳的時期
第二章 禪宗勃興的時期
第三章 禪教並行與祈禱佛教
第四章 知訥的曹溪宗
第五章 高麗後期的禪師及排佛運動
第六章 李朝的興儒排佛運動
第七章 佛教義軍及其龍象
第八章 朝鮮末期的佛教
第九章 近代的韓國佛教
附錄一 越南佛教史略
附錄二 美國佛教的源流
附錄三 錫蘭的佛教
精采書摘
第三章 日本平安時代的佛教
空海弘法大師
平安初期,日本佛教界出現了兩大彗星:一位是最澄;最澄生後七年,第二位便是空海的誕生。
空海於寶龜五年(西元七七四年),生於讚岐國造的後裔佐伯氏之家。佐伯氏這一族人,自大化革新之後,出了好幾位高僧,例如圓珍,即與空海同一血統。空海幼學《論語》、《孝經》等書,延曆十年入大學寮,修學明經道,此係儒學科目,專攻中國古聖先賢之書,但終不能使他感到滿足。於是發心皈依了三寶,並作《三教指歸》,以批判孔、老、釋「三教的優劣」,用述其入佛的大志。他評老莊為神仙小術,孔孟是俗塵微風。此書作於延曆十六年,當時二十四歲。他的懷抱是「朝市榮華念念厭之,巖藪煙霞日夕飢之」。欣求山林生活,與最澄相同。
空海出家,二十三歲,於東大寺受具足戒,此後即巡遊諸國,修練苦行。他之成為密教的大師,也有其原因。他曾在佛前祈求:「吾從佛法,常求尋要,三乘五乘,十二部經,心神有疑,未以為決,唯願三世,十方諸佛,示我不二。」由此而感一夢:有人指示他,《大毘盧遮那經》,便是他應所求的。遂於大和高市郡久米道場的東塔之下得到了此經,使他解決了一部分疑惑,但其仍有未足,因之發心來華,求受密法。
空海在中國
延曆二十三年,空海來華,和最澄坐的是同一艘船。先到福州長溪縣登陸,十二月下旬抵達長安,先住西明寺,再於青龍寺,遇到已有六十高齡的惠果阿闍黎。空海當時不過三十二歲,但是這位真言宗的第七代祖師,一見空海,竟如十年知交,被選為正嫡的傳人,嗣第八代祖位,號為遍照金剛。舉行灌頂大法,是在那年的六月十三至八月上旬,惠果竟於十二月十五日示寂,一如專門等待空海來傳受密法的。
空海所學者為金胎兩部,即是以金剛界開示大日如來的智德,以胎藏界宗本大日如來的理體,兩者互為表裡,此為密教教義之根源。就其教儀來說,有壇(曼荼羅)、有儀(念誦供養佛菩薩等之儀式軌則的書記文件)、有印契(以手指表徵種種之形物—法德的標幟)。密教重視教理教相之宣說,但更重視教儀的行法。稱此教儀行法的事相為灌頂。灌頂之法,極為神聖,不得雜濫,否則傳者受者,並得重罪。此為密教之特色。
空海留華,前後三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至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八○四―八○六年),除了親近惠果,又在醴泉寺向罽賓僧般若及牟尼室利,學悉曇;從南天竺的婆羅門僧學梵語;韓方明授其書法。當他回國之時,攜去經論章疏二百十六部四百六十一卷,圖像十鋪,道具九種,阿闍黎付屬物十三種。此對中日文化之交通,又是一大貢獻。
空海的偉業
返日之後的空海,先講《大日經疏》於久米寺。弘仁三年(西元八一二年),至高雄山寺,行金胎兩部之灌頂,復修天皇聖體安穩及鎮護國家之祈禱。弘仁七年,獲賜紀伊之高野地方為其入定之所。十一年,於東大寺行知識華嚴會。十三年,在東大寺建立真言院。此後即以此為密教的基地,故稱為東寺密或東密。這一年最澄示寂,空海遂集朝野之皈敬於一身了。他為平城上皇及廢太子高岳親王,行灌頂禮,尊榮極於一時。十四年,獲賜東大寺為真言宗道場,模仿我國長安之青龍寺,當時為鎮護京城的道場,號為教王護國寺,住密宗沙門五十人,禁止他宗門徒於此寺雜居。天長元年(西元八二四年),空海任東寺之別當,此為東寺長者制度之始。
天長八年,空海五十八歲,因病奏准,退居於入定地高野。次年,奏請宮中建立真言道場。承和二年(西元八三五年)的三月,他以六十二歲的世壽示寂。滅後二十二年,即是文德天皇天安元年,追封為大僧正;滅後八十六年,於醍醐天皇延喜二十一年,諡號弘法大師。
空海的著述很多,而以《三教指歸》及《十住心論》十卷為其中心思想之所寄。他以《十住心論》,立足於密教而批判佛陀一代之時教;他以《三教指歸》,立足於佛教而批判儒、道、釋三教之優劣。《十住心論》是於淳和天皇天長七年奉敕所撰,是當時的六部宗論之一。其他尚有華嚴宗的普機,三論宗的玄叡,律宗的豐安,天台宗的義真,法相宗的護命,各寫了發揮自宗宗義的一論。俱舍宗與成實宗,則包攝在法相宗及三論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