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聖嚴法師以清淨智慧眼,
帶您遍觀社會新聞萬象,
跳脫一個個生活框框,
看見不一樣的心世界!
本書集結自聖嚴法師在《聯合報》連載的的受訪專欄「方外看紅塵」,由資深記者梁玉芳專訪,針對當時的社會現況及各項時事問題,為現代人提出最適切的解決良方。全書分為自我成長、社會關懷、家庭溝通以及生死大事四大類,從辦公室的人際溝通至家庭互動,或是現在最常引起討論的外籍新娘、複製人、預立遺囑等,聖嚴法師都以親切的文字將清涼智慧和溫暖關懷,轉化成具體且生活化的實踐方法。面對社會每天產生的不同問題,就像聖嚴法師所說的,以「四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為方法,輔以智慧和慈悲,必能以清明心處理世事。
目錄
自序
【自我成長】
慢活人生
境隨心轉能轉敗為勝
如何認清自己?
對自己有交代
人生規畫
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小心而不擔心
睡前放空自己
整形能轉運嗎?
恐怖的愛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別玩劈腿遊戲
非結婚不可嗎?
賺錢的福報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讓人人都有飯吃
忙人時間最多
心定就做事不亂
穩重不是無能
把弱者變強棒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事必躬親,累死自己
和競爭對手做朋友
面對貧窮的勇氣
先做好人際關係
失意得意一念間
忍出工作好本領
中年別盲目轉業
人到中年百事哀?
中年不是三明治
老年生活靠自己
如何準備老年生活?
通靈預言可信嗎?
演好人生大戲
【社會關懷】
別為貪念打假球
拆穿詐騙集團謊言
不放棄自己
分清楚該不該要
買彩券行善
可以開神的玩笑嗎?
以禪修戒毒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善待外勞
與惡鄰和平相處
忍辱者多福
難教的學生是活教材
擔憂學生請產假
讓邊緣人進入社會核心
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
不棄養狗
節慶不是玩樂天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戒菸做善事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尊重彼此的政治選擇
把仇恨留在過去
心靈環保解仇恨
把怨仇一筆勾銷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到窮國當義工
【家庭溝通】
小爸媽問題多
奉子不離婚
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以佛心陪孩子成長
我不是小流氓
以勉勵代替責罵
尊重孩子的意願
悲哀小皇帝
青少年為何迷戀網路?
化解兩代教養的爭執
行行都能出人頭地
老來養孫負擔重
老人不堪尿布奶瓶
接受同性戀兒子
單身者適合收養小孩嗎?
無血緣的家庭聯合國
家庭主夫不丟臉
做家事的福報
家暴是前世報應?
太太為什麼不再是「知己」?
外遇毀掉一家人
娶外籍配偶無法解決問題
娶外籍配偶要感恩
晚年再婚
為兒女留下「功德」遺產
父母是家裡的佛
接納不負責任的父親
包容老人家的「寶貝」垃圾
【生死大事】
出世是來解決問題
走出活路來
複製人倫理
墮胎罪同殺人
不能只生不養
該不該多生小孩?
別帶孩子一起尋死
減少憂鬱的方法
別衝動情殺
莫棄養寵物
可憐惡人
傷害動物的罪過
不再穿皮草
慈悲呵護動物
盲目放生反而殺生
動物生死順其自然
防癌的方法
可以代死者捐器官嗎?
如何告知病情?
預立遺囑要及早
最好的葬法
祈禱,讓受苦的人勇敢
活不下去了?
生死像睡一場覺
精采書摘
【自我成長】演好人生大戲
問:許多人努力了大半輩子,回首看,難免有這輩子似乎白活了的感歎。可是人生不能重來,難道就只能如過河卒子,拚命向前衝而已嗎?
答:所謂「白活了」這種感覺,主要是因為沒有成就感。人的生命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生命目標,也沒有生命的歸屬感,難免會產生「白活」的感歎。
這就和小動物一樣,從出生到死亡,並無更高層次的意義,沒有目標,也不知該做些什麼?累積了什麼?一個人如果沒有累積成就,回首前塵時,常會感歎生命好像是多餘的。
因為他們想像中的人生價值,是在於兒孫滿堂、高官厚爵;在於富貴、名譽、地位;有形的、有量的、可數的,才會覺得一生過得值得。有人生了很多小孩,且個個有出息,事業有成,他就會有成就感。也有一些人,要賺了很多錢,開了好幾間公司,才會覺得有成就感。
我在大陸的俗家三嫂,生了五、六個孩子。有一次我到大陸探親時,她很高興地向我說:「小叔,我為你們家族生了好幾個孩子,而且都養大了!」她的意思是說,我沒有替家族留下香火,她卻生了五、六個孩子,語氣中充滿成就、滿足感。她把孩子帶大的確是一種成就感,我對她說:「辛苦妳了!」
我們常看到一些人,既未做官、也沒賺錢,家境沒有變得更好,日子在平淡中一天一天地度過,轉眼過了大半輩子,沒有什麼數字可以看出自己這輩子的成績,就好像是白過了。
其實,生命並沒有白過。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生活、生存而努力。雖然有些人沒有能力儲蓄,但每天還是得為三餐打拚;也許在大社會中,個人只是配角,但在自我人生大戲中,卻是不可變換的角色,即使僅是跑龍套的角色,也要盡心演出。
一齣戲,要有主角、配角和跑龍套,每個人盡心演出,戲才會精彩、好看。人也是如此,主角也罷、配角也罷,只要好好演好人生大戲,自食其力,盡其在我,人生就沒白過。因為主角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配角。只要認清自我,演好自己的角色,自己就是主角。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白過日子。
也許在大社會中,個人只是配角,但在自我人生大戲中,卻是不可變換的角色,即使僅是跑龍套的角色,也要盡心演出。
【自我成長】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問:法師常勸人遇到困境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其中最難的是「放下」,大部分人一旦憂慮,就是時時擔心,如何才能做到「處理後就心無牽掛」呢?
答:放下,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就放不下。
有位法師在公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跟著一位中年人、一個小孩一起上車的。這小孩是老太太的孫子,老太太就把法師讓的位子給了孫子坐。
法師心中嘀咕:「我是看妳站得不穩,才讓座的。」過了兩、三站,那三個人要下車了,老太太轉頭東張西望,不是找法師,而是找後面一位她認識的年輕人,要他過來坐孫子空出來的位子。
法師心裡想:「怎麼有這種人啊?我讓的位子,妳不坐了,應該還給我,至少跟我說聲謝謝,竟然還叫別人來坐!」這位法師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十多年過去了,他還在講這個故事,這件事說明了人性自私,非常可憐,但連法師也不見得放得下。
「放下」是事情過了,就不再牽掛,不再影響到自己。
我在美國紐約的禪中心靠近拉丁區,治安不太好,有位女信徒晚上來參加打坐、聽經,就在某個轉角,兩個年輕人靠近她,一個人搶了她的皮包跑了,另一個人還對她說:「裡面有什麼東西?我去叫他送回來。」結果當然是不會送回來的。
這下子怎麼辦呢?她慌了,手足無措,只能來找我想辦法。我說:「快報警。」
「面對它」,是冷靜面對自己被搶劫的事;「接受它」,接受這樣的事就是發生了,時光無法倒轉;接下來的「處理它」,就是報警。
這位女信徒在這件事之後,再也不敢走被搶劫過的路了,有一、兩年晚間都不敢到禪中心。她覺得太危險,不能再去了;萬一又遇到歹徒就太可怕了。後來整個區域治安變好,她才又回來參加共修。
事情發生了,有智慧的作法是看清情勢,出門盡可能不帶貴重的東西,手提包也不要貴氣的。採取了必要的改變和處置,能預防的都做了,就是處理了,就應該要克服恐懼,要放下。
「放下它」,並不是從此不再處理,而是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盡心盡力去做,但內心不憂慮。憂慮是沒有智慧的人,懂得放下,才有智慧,才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