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惱人的情緒來襲時,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
只要你願意放下煩惱,便能為自己創造幸福!
你想要控制情緒,卻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
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
聖嚴法師在本書中,不但說明情緒的根源
是來自於煩惱「五毒」──貪、瞋、癡、慢、疑;
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
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
讓我們的心可以放下得自在,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管理情緒有妙法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情緒從哪裡來?
業力與潛意識
如何安心?
煩惱與習氣
調和感性與理性
第二篇:貪
什麼是貪心?
為什麼貪心?
轉貪心為願心
以布施對治貪念
名利只是暫時擁有
遠離名位、權力的誘惑
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
凡事恰到好處最好
清貧與慳吝大不同
第三篇:瞋
為什麼要生氣?
瞋是心中火
瞋心與慈心
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
生氣是慢性自殺
忍耐不是忍氣吞聲
第四篇:癡
別顛倒看世界
煩惱與愚癡
跳出自己設的陷阱
危機就是轉機
善用生命不懈怠
不為自己找藉口
讓生活重新上軌道
第五篇:慢
是自信,還是自負?
心存謙恭,樂當配角
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不懂就說不懂
發現不足,包容別人
謙虛才有成長空間
慚愧不是自卑
以鼓勵代替責備
脫掉虛有其表的外衣
如何消除虛榮心?
第六篇:疑
該不該懷疑?
疑心與信心
用信來除疑
疑出柳暗花明
不要擔心未來
怕也沒有用
如何去除恐懼?
無有恐怖
自信度過每一天
精采書摘
如何安心?
禪宗有一個故事,是初祖菩提達摩和他的弟子慧可禪師之間的對話。慧可禪師老是覺得心裡問題很多,希望菩提達摩能夠幫他安心。於是菩提達摩問他:「你的心在哪裡?把你不安的心拿出來讓我看一看!」結果他找不到自己的心,這時菩提達摩就告訴他:「我已經替你把心安好了!」
人之所以內心不安的原因,歸結起來不外是嫉妒心、擔心、瞋恨心、憤怒心、貪心,以及種種矛盾衝突。這衝突包括自己與自己,或自己與他人之間,以及現實和想像或期待之間的落差。
譬如嫉妒心,有時我們看到別人的表現好,心裡就會不舒服,其實別人有好的表現應該要讚歎歡喜,感同身受。而且對別人的成就,我們也可沾一份喜悅,甚至起而效法。與其嫉妒別人,不如去了解他人能夠成功的原因,並且看看自己要怎麼做才能夠像他一樣優秀。但是,有時別人能得到的,也許自己付出了同樣的努力還是得不到,這時就要想到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因緣福報不夠,只要再努力,然後加上因緣福報的促成,自然就會成熟了。
所以別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來的,即使不是這一生的辛苦,也是過去生累積而來的。有的人會對別人生來有錢、有地位,感到不服氣,覺得自己辛苦一輩子,既沒有錢,也沒有福氣。這時我們就要想到,這是別人過去世努力修來的結果,不用羨慕,也不需要嫉妒。
另外,貪心也是常使人心不安的原因,能夠得到的不叫貪,得不到的卻想要,這才是貪。貪得無厭是很痛苦的事,其實能夠得到的自然會來,所謂水到渠成,根本不必挖空心思去想、去和別人爭,只要努力去經營,自然會開花結果。如果成果沒出現,表示因緣尚未成熟,也不必為此難過。能夠這樣想,就可以消除因貪而產生的痛苦了。
事實上,內心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擾,自尋煩惱。當覺照到心不安的時候,可以先了解心為什麼不安?找到原因之後,就會發現很多煩惱都是沒有必要的。例如參加聯考,有的人考完試,每天等著放榜,心裡等得很不安,一直在擔心會不會上榜?究竟考上哪裡?這時如果能轉念一想:「反正都已經考完了,擔心這麼多也無濟於事。至於放榜以後究竟會怎麼樣,到時候再來打算,現在擔心也沒有用,何必自尋煩惱?」這樣一想,馬上就會心安,覺得自己的胡思亂想真是無聊!
所以,人不安心的時候,可以反思,問問自己不安的原因是什麼?如此一反問,很容易就會發現往往只是自己想太多,事實上,沒有什麼值得煩惱和難過的。經過這樣的省思,心就會安定下來。此外,內心不安的時候,也可以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將心、念頭安住在佛號上,不再去想那些煩惱的問題,心自然會慢慢安下來。

.jpg)
-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