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你想要控制情緒,卻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
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
聖嚴法師在本書中,不但說明情緒的根源是來自於煩惱「五毒」──貪、瞋、癡、慢、疑;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讓我們的心可以放下得自在,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管理情緒有妙法
有情緒的人生才活得過癮?
情緒從哪裡來?
業力與潛意識
如何安心?
煩惱與習氣
調和感性與理性
第二篇:貪
什麼是貪心?
為什麼貪心?
轉貪心為願心
以布施對治貪念
名利只是暫時擁有
遠離名位、權力的誘惑
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
凡事恰到好處最好
清貧與慳吝大不同
第三篇:瞋
為什麼要生氣?
瞋是心中火
瞋心與慈心
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
生氣是慢性自殺
忍耐不是忍氣吞聲
第四篇:癡
別顛倒看世界
煩惱與愚癡
跳出自己設的陷阱
危機就是轉機
善用生命不懈怠
不為自己找藉口
讓生活重新上軌道
第五篇:慢
是自信,還是自負?
心存謙恭,樂當配角
知慚愧才能更上進
不懂就說不懂
發現不足,包容別人
謙虛才有成長空間
慚愧不是自卑
以鼓勵代替責備
脫掉虛有其表的外衣
如何消除虛榮心?
第六篇:疑
該不該懷疑?
疑心與信心
用信來除疑
疑出柳暗花明
不要擔心未來
怕也沒有用
如何去除恐懼?
無有恐怖
自信度過每一天
精采書摘
情緒從哪裡來?
在混亂、緊張匆忙的時代裡,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要總是將焦點放在情緒的爆發點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聽一首柔和的音樂,或是找朋友談談,讓情緒慢慢緩和。
更進一步的方法,是觀察自己的念頭從哪裡來?也就是看念頭是怎麼產生的?不過,念頭從何而起,常常連自己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情緒,那麼根本就不需要管它,因為不必為了沒有發生過的事生氣。即使是發生過的事,也都已經過去了,那又何必生氣呢?動情緒不但沒用,反而會使自己亂了方寸;如果再加上出言不遜,或動作粗暴,那我們身上的細胞不知道會死掉多少,真是既傷身又傷心。
知道引起情緒起伏的原因,觀察情緒的生滅,以及瞭解情緒對健康的影響,這才是一種非常有智慧的處理方式。這種智慧,就是明白情緒生滅的來龍去脈;知道了以後,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問題統統交代清楚以後,自己反而沒有事,既然沒有事,情緒就會安定下來。
另外,更深一層的方法,是根本不管它的來龍去脈,不管它的源頭是什麼?起因是什麼?爆發點是什麼?而是往下去看,看自己的念頭是好念頭嗎?是智慧的念頭,還是煩惱的念頭?如果是煩惱的念頭,老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那就太沒智慧了。人之所以為人所愛、所敬,就是因為有智慧,會有人想做愚者嗎?只要是情緒都是不好的,所以我們面對情緒,只看念頭而不管它的好壞,或是怎麼生起的,當下就停止念頭。
所以,佛教稱起煩惱時為熱惱,惱就是煩惱,熱就是火熱。雖然在現實中,我們不在地獄,但其實痛苦的程度和身在火熱地獄沒有兩樣。把自己放在地獄裡,是多麼愚蠢的事啊!在這個時候,就要馬上當機立斷,讓煩惱的念頭一起時,就馬上止息。
但是要做到這個層次相當不容易,所以還是要從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從看著念頭起、看著念頭滅的工夫做起。等到工夫純熟之後,才能再進一步到達一發現念頭起,馬上就不見的地步。能到達這個層次的人,我們稱他為賢者,但賢者並不是沒有煩惱,只是已經不會再被煩惱傷害,也不會再傷害其他的人,這是自我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