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50問

RM24.30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2月01日
規格:平裝 / 21×15 cm / 18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7732

貨號: 9789575987732 分類:

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拜佛?
50個拜佛須知,讓你身心平安,放下煩惱,提起願心,歡喜結佛緣!

拜佛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拜佛和拜神有何不同?
拜佛為何要頭面貼地、五體投地?
拜佛可以放鬆身心嗎?

你想知道:
拜佛對修行有何幫助?
拜哪尊佛最好?
為何有人說拜佛是最好的運動?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
量身設計50個拜佛入門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拜佛結佛緣
2。拜佛有方法
3。認識佛像,禮敬諸佛
4。禮拜法喜,安身安心

幫你掌握拜佛的要領,身心柔軟,法喜充滿!

 


目錄

1。拜佛結佛緣
Q01:為什麼要拜佛?
Q02:佛教不主張偶像崇拜,為什麼還造佛像、拜佛像?
Q03:拜佛和拜神有何不同?
Q04:佛教徒禮拜的對象只限於佛像嗎?
Q05:佛像造像的起源為何?
Q06:拜佛的行儀由來為何?
Q07:道教叩首、藏傳佛教大禮拜和漢傳佛教的拜佛有何不同?
Q08:拜佛有功德嗎?
Q09:感應禮拜、恭敬禮拜、懺悔禮拜、無相禮拜是什麼?
Q10:無法對佛像生起恭敬心怎麼辦?
Q11:拜佛對修行有何幫助?
Q12:拜佛能真的見到佛嗎?
Q13:什麼是〈禮佛偈〉?
Q14:十方諸佛這麼多,如何禮遍諸佛?

2。拜佛有方法
Q15:一般人雙手合掌對佛像鞠躬就是拜佛嗎?
Q16:拜佛有要領嗎?
Q17:拜佛的正確姿勢為何?
Q18:拜佛為何要頭面貼地、五體投地?
Q19:拜佛時為何要垂視,不雙眼直視佛像?
Q20:拜佛時會膝蓋痛怎麼辦?
Q21:拜佛時會頭暈腦脹怎麼辦?
Q22:拜佛為何有快拜、慢拜不同方法?
Q23:沒有佛堂或佛像也可以拜佛嗎?
Q24:平時禮拜藥師佛,往生後會去哪裡?
Q25:拜佛要燃香嗎?
Q26:拜佛能種善根嗎?
Q27:拜佛要計數嗎?什麼時間拜佛比較恰當?
Q28:什麼是朝山拜佛?
Q29:什麼是彌陀拜願和觀音拜願?
Q30:如何透過拜佛觀照自我?

3。認識佛像,禮敬諸佛
Q31:佛像和菩薩像造像有何不同特徵?
Q32:娑婆三尊是哪三尊佛菩薩?
Q33:西方三聖是哪三尊佛菩薩?
Q34:東方三聖是哪三尊佛菩薩?
Q35:華嚴三聖是哪三尊佛菩薩?
Q36:彌勒三尊是哪三尊佛菩薩?
Q37:雙佛並坐是哪兩尊佛?
Q38:三世佛是哪三尊佛 ?
Q39:五方佛是哪五尊佛?
Q40:七佛是哪七尊佛?

4。禮拜法喜,安身安心
Q41: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才需要去寺院拜佛嗎?
Q42:到寺院拜佛有什麼規矩嗎?
Q43:拜佛可以放鬆身心嗎?
Q44:為何有人說拜佛是最好的運動?
Q45:生氣時可以拜佛消氣嗎?
Q46:為生病家人改拜藥師佛,原來拜的阿彌陀佛會生氣嗎?
Q47:拜佛可以消業障嗎?
Q48:老人家適合拜佛嗎?
Q49:拜佛生不起慚愧懺悔心怎麼辦?
Q50:如何知道拜佛有沒有與佛心心相印?

 


【導讀】拜佛的意義 聖嚴法師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投機取巧,走偏鋒的負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則有三層:1.懺悔罪過;2.修持禪定;3.感恩禮敬。

佛教中常有批評只知磕頭而不知懺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慚愧者,那種拜佛,不過是如雞吃米、如搗蒜頭。只有動作沒有用心,對於身體健康,雖也有用,對於人格的提昇則不起作用。真懺悔是發自內心懇切的意念,不局限在一定的場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禮拜時的道具,是偉大人格的象徵。對於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薩的聖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懺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與菩薩的法身,遍處都是,永遠都在。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的敬禮,又稱為頂禮。

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的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偉大的,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眾生把大地踩在腳下,把不要的垃圾丟給大地,大地卻提供我們無窮盡的資源。我們如此地享用了大地,無以為報,是否應該心誠意敬來感謝大地呢?其實,我們如果能夠飲水思源,應該要感謝、感恩的人實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的,愈成熟愈飽滿的,頭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稈,倒是頭昂天外挺得筆直的。如此想通了,低頭禮拜也就不難了。更何況在很多情況下,頭不低還真過不了身,不肯低頭而趾高氣揚的人,往往會阻難重重,撞成鼻青眼腫乃至頭破血流,還不知究竟錯在哪裡。

一般人向位高權重的人士低頭,較為容易,對於沒有利害關係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夠低頭,就必須具有大修養的工夫了。古時候的一些仁君賢臣,能夠放下高高在??的身段,禮賢下士,給一般庶民予禮遇尊重,因而才能獲得賢士們之輔弼效命,這就是「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現代人,雖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還是需要禮貌的尊敬。對長輩及上司低頭,是受大家認同的,對於夫妻之間及屬下之前的低頭禮敬,也不能說是不應該的。

犯了錯誤,當以禮佛來懺悔;心緒煩躁,當以禮佛來定心;得到了利益,當以拜佛來感恩。拜佛的動作,實在是提昇人格的好方法。

選自《聖嚴法師教禪坐》

 

當慚愧心、懺悔心、感恩心養成後,自然而然會懂得謙遜,煩惱也比較不容易染著,因為煩惱從心生起時,馬上就如同雪花遇到太陽或火焰一般,融化掉了。

曾有一位西方人告訴我:「我有病,要用意志力來抗拒、對付、拚命。」我說:「你不拚命,或許還可以活得久一點,一拚命就會活得很辛苦。」我們出家學佛的人也是一樣,當煩惱現前之際,不是和煩惱對抗,而是用慚愧、懺悔、感恩的心來融化它。

當我們的煩惱生起時,常常會覺得是外面的環境帶給我們的,而且感受非常的強烈。例如我們常會為了別人不經意或非故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件芝麻小事而消受不了,認為是別人給我們的煩惱。其實,這多半是你主觀心理上的認知或感受,事實未必如此。

煩惱是從我們自己內心產生的妄念,此「心」不是指心理學上的心,而是我們的意識心、八識心;而感覺才是針對外境而來的。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這些問題,那麼對外在的環境就有免疫作用。若缺乏這種免疫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任何細菌一沾身,煩惱病馬上就會現行。以拜佛來慚愧、懺悔、感恩,就是預防針,可以讓我們的心產生免疫作用,修行人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化解煩惱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慚愧心、懺悔心、感恩心,那麼,在平常生活中就會很平穩、踏實。但是慚愧、懺悔不是要你打耳光、搥胸、頓足、磕響頭,這些都沒有用,因為煩惱不在耳光上,也不在胸部或頭上,而是在我們的心中。所以要用懇切的慚愧、懺悔心來拜佛;拜佛時,要感恩三寶,慶幸自己已經聞法學佛,心中便會平平靜靜、安安穩穩、妥妥貼貼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情緒在內起伏、波盪了。

選自《法鼓晨音》

 


精采書摘

Q1:為什麼要拜佛?

很多人逢年過節,都會隨著家人一起到寺院拜拜。一般傳統廟宇的拜拜方式,都需要準備供花、供品,持香許願,可是佛寺拜佛方式,則不需自備供禮,只需以最高敬意來禮佛,總令人難免產生好奇,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

頂禮是行禮,也是修行

拜佛,是佛教徒對佛、法、僧三寶表達恭敬與感恩的身儀,又稱為頂禮、五體投地禮、頭面接足禮、稽首禮足、接足作禮。拜佛是佛教徒的基本行儀,也是一種修行法門;拜佛不僅是行禮如儀的動作,更能安定身心、放下身心,是消融自我的一種修行方法。

拜佛除了祈求消災免難,增福增慧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在於: 1.懺悔罪過,2.感恩禮敬,3.修持禪定。

拜佛時,身體柔軟、呼吸舒暢、肌肉鬆弛、神經舒緩地拜下,像一朵棉花、一片雪花般輕飄飄地落到地面;起身時,像海綿一樣慢慢地彈起來,感覺自己的身體,如一片浮空的白雲,輕巧自在。禮拜的過程中,全心注意身上每一個關節、每一根筋骨、每一寸皮膚的動作和感觸。動作盡量放慢,專注、輕鬆、自然,非常清楚地心隨身拜。

調身、鍊心的好方法

透過拜佛,讓我們更懂得謙虛自省,發自內心懺悔,並生起感恩的心,時時懺悔、念念感恩,自然獲得內心的清明安樂;心中沒有任何念頭,只有全神貫注地做著禮拜的動作,身心輕安無礙,正是調身、鍊心的好方法。

拜佛簡單易學,能立即安身、安心,讓我們一起學習拜佛,拜出謙恭、柔軟、清淨的自性佛!

 

Q15:一般人雙手合掌對佛像鞠躬就是拜佛嗎?

拜佛又稱頂禮,如果沒有五體投地,不能稱為拜佛。

拜佛不只是一種儀式

一般人如果沒有學過頂禮的方法,通常會以為拜佛就是拜拜,雙手合掌鞠躬即可。甚至認為拜佛方式只是一種外在形式,並不重要,只要態度虔誠,就會得到守護。

但是拜佛學佛的目的,不在於祈請佛菩薩讓我們萬事如意,而是學習佛如何成佛的修行方法。修行即是修心,拜佛能夠修心,所以不只是佛教禮儀,也是修行妙法。

全然放下自我

修行最困難的挑戰,往往不是面對他人或外境,而是要戰勝自己。要一個人謙虛低頭,放下自我執著,並不容易。能放得下自己,貪心、瞋心和種種人生欲望,也就能放得下了。因此,拜佛頂禮的重要性,即在於此。

一般人的雙手合掌或鞠躬,雖然能表達對佛的敬意,但那只是一種禮貌,對於調伏傲慢心,不像頂禮方式能讓人全然放下自我。所以,合掌或鞠躬不是拜佛的方法,而禮佛不只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修行方法。

 

Q41: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才需要去寺院拜佛嗎?

有些人平日無事可能不會前往寺院禮佛。通常都是生活遇到困難時,才會想到是否應該去寺院拜拜,祈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平安無事。

真正的平安無事

遇到困難時,去寺院拜佛求平安、求順利,當下確實能讓人的身心有所寄託,不徬徨無依。但是佛教徒既已皈依了三寶,佛、法、僧三寶應該常在我們的心靈殿堂,成為我們的人生方向依歸,而非只將佛菩薩供奉在寺院大殿或家中佛堂裡。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時安全,而是日日平安、處處平安,拜佛就是一個常保平安的妙法,提醒人要善用佛法的智慧與慈悲,讓不安煩惱成為修福修慧的好機會。佛教看待平安,並非萬事如意、無病無災便是平安,必須心安才能真正的平安無事。

寺院共修易成長

拜佛能助人放下種種牽掛,體驗清心自在。有時在家拜佛自修,容易懈怠而不自覺。若能到寺院參加法會的拜佛或拜懺共修,能幫助我們藉由大眾共修的力量,提起慚愧、懺悔心,不再陷於一己的煩惱漩渦裡,能提振心力,游回法海,與大眾共同歡喜成長。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