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己(大字版)

RM24.3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60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8142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9575988142 分類:

內容簡介

如果不是對人有極大的慈悲,怎能有如此的寬厚與包容?
如果不是對世間有透徹的智慧,怎麼能有如此寬廣的視野?
聖嚴法師這本充滿慈悲與智慧的書,將帶我們找回自己!

想真正、徹底解決生命的問題,根源在自己的「心」。
在心的議題上,聖嚴法師以極其細膩深刻的觀察,
用幾個實例與故事,即揭露人性幽微的面向,
又能以幽默的智慧化解,為人心找到出路。
永遠,充滿溫暖的希望!

# 聽聞一句,受用一生

並非一定要看很多經典,或是上很多佛學的課程,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其實只要聽聞一句,甚至數句佛法,就可以轉變我們的人生觀,一生受用不盡。

我在十幾歲時,聽到佛法中講述,如何把顛倒的觀念變成正念,我這才發現,一般人都是用顛倒的方向看世界,之所以顛倒的原因,是因為自私心。如果我們不以自私心看世界,就不會煩惱,也不會自以為理所當然地向這個世界有所要求。生命中沒有過多的要求,便會過得很快樂。就是因為這樣的觀念,讓我一生受用不盡,因此我對三寶產生無限的感恩,而希望能永遠奉獻三寶。

另外,我們要感恩的是眾生。所謂的「眾生」,是指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生命中間接、直接接觸的人,乃至於古代及歷史上所有的人。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也許連名字都不知道,但是我們卻都受過他們的恩惠。為什麼這麼說呢?人類的歷史文化和文明,不是一個人就能發明成就的,而是過去許許多多人的智慧與努力,所累積的結晶,才能讓今日的我們坐享其成,對於這些我們都要感恩。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因為知道宇宙之大,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

# 念佛,佛就和我在一起

我們都聽過「高處不勝寒」、「時不我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類話,可見哲學家也有哲學家的寂寞,偉大人物也有偉大人物的寂寞。既然有寂寞感,就表示他們的生活並不是真正充實。

從宗教的觀點來看,唯有宗教的信仰和宗教的修持,以及宗教生活的體驗,才是人類精神生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人生才不會空虛,也不會感到寂寞。

以我個人來說,雖然現在我是身無長物、孤單一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空虛,但是當我心中念佛時,佛就和我在一起;當我心中念菩薩時,菩薩就在我面前。同樣地,當我心中想到眾生時,眾生就跟我在一起;當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時,當下我就如同在西方極樂世界了。如此一來,當然就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我們的時間、體力往往也不夠用,可是就是因為生命太短暫,能力也不足,所以更要充分地、積極地奉獻自己。如果能夠具備宗教的信心,那就更好了。但這個信心並不是虛無空洞的,而是透過自己的實踐與深刻體會得到的。

# 不執著:真正的自由

佛法中「常樂我淨」或「苦集滅道」等生、老、病、死的道理,起初我們把它當成真理、定見執持著,可是一旦運用這些真理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他人之後,就應該把它放下,才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學佛的人連佛法都不執著,會不會心無定見,是非不明、好壞不分?

不會的!這樣的「不執著」,是已經歷經過「執著」的過程。放下之後並不表示沒有想法,只不過這已經提昇到另一個層次,而是以整體眾生的想法為想法,以當下環境的需求為需求,以整體的意見為意見。

當你追求真理之後,又能將所追求的放下,而不執著一個非如何不可的真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 掌握人生方向盤
找回真正的自我
不再空虛無奈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圓滿的生涯規畫
方向感
不再空虛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
人生的願望
找到生命的價值
享受人生,珍惜人生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執著和固執
堅持的是原則還是偏見?
積極的人生
改變時不違常理
放下真理,真自由
花開花謝,不執著
開發智慧的潛能
好念頭、壞念頭
調和主觀和客觀
主動與被動
活在當下的積極
再論積極
大鴨大路,小鴨小路
心安理得就是成功

第三篇 回歸內在的聲音
心與物的調和
不再執著七情六欲
良心
自由和尊嚴
化「私我」為「無我」
這愚蠢的我是真的嗎?
轉自私自利的我為功德的我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
自我而非我
自知之明的自信
認識自己才能獲致成長
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有什麼值得自誇的呢?
別不知不覺浪費了生命
用慚愧和謙虛來消融自我
懺悔與負責任
永遠的功課
控制情緒而不壓抑情緒
時時懷抱感恩的心

 


精采書摘

永遠的功課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優點要謙虛,對自己的缺點則要改進,如此才能提昇自己,並邁入自我成長的階段。

俗語說「學無止境」,自我的成長與人品的提昇更是永遠的功課,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提昇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了解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然後改進缺點,增長優點。事實上,人的缺點是永遠修正不完的,因此我們一定要進步到第二個階段,那就是不要過於擔心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否則總是只看到自己,相對地便將會忽略其他人的感受。

因此,自我成長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多為他人設想。所謂「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以後,就要進一步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目的並非要打敗他,或是與對方競爭,比較高下、勝負,而是為了要學習。我們可以先從自己周遭的人學習起,譬如一個家庭,如果丈夫能常常看到太太的優點,太太也能常常看到先生的優點;孩子常常看到父母的優點,父母也能常常看到孩子的優點。如此,這個家庭一定能互相尊重,也能互相學習成長。

也許有人會說:「跟孩子能學到什麼?」其實,從孩子身上可以學到很多。例如從孩子的表現,以及在處理孩子問題的過程當中,你會產生智慧和慈悲。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就是你的老師。

所以多發現並學習其他人的優點,便是成長自己的第三個階段。我們不僅要多發掘朋友或家人的優點,對於在不同場合所遇到的任何人,也都要把他們當成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就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是看到種田的人,會說「我不如老農」;連孔夫子都覺得他不知道的事情太多,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此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此我們生活環境中所有的人,乃至所有的事,所有的現象,都能讓我們學習。

對於別人的優點,我們要學習,但對於別人的缺點,我們既然已經知道,也不必假裝沒看到,更不可以故意把缺點講成優點,讓別人誤會,變得是非不分、沒有好壞標準,其結果一定是害己害人。

但是,有時我們所認為的缺點,在對方而言可能是引以為傲的部分,而他自己也覺得沒必要改進。此時,應該避免爭執,不要造成彼此的困擾。既然你認為那是缺點,就把它當成是借鏡,提醒自己不要像他一樣。當然,我們也可以委婉地提醒對方,並給予建議,但不要用指責的方式,也不要強迫他非改不可。如果對方不能接受,那就包容他;能包容他,也是自己的一種成長。

重量 / Weight 0.8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