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RM40.5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7x23cm / 平裝 / 352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5516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5516 分類:

內容簡介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
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

聖嚴法師是心靈環保的領航者,總是率先走在時代前端,
為人們指引出安定人心的方向。
即使晚年病痛纏身,也不影響他前瞻的遠見與睿智的行動,
為不安世界帶來安定力量。

本書收錄聖嚴法師從二○○五年到二○○九年圓寂前的重要開示,
這些文稿見證了法師曾參與過的社會成長軌跡,
他曾以無比的慈悲攝受力,撫平無數人受創的身心,
更以開創性的建言,為世界搭起和平的橋梁。
因著聖嚴法師的無窮願力,
讓我們看到生命雖短暫,卻有願可相續,
人生並非只是受苦受難的業報身,更應是救苦救難的菩薩行!

 


目錄

編者序 美好的晚年,美好的禮物 ○○三

一、和平在人間

在多元文化的地球村共存共榮 ○一四
四環即佛法 ○一七
大悲心起的意義——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 ○二○
法鼓山要做對世界有用的事 ○二二
法鼓山所發揮的教育功能 ○二五
大悲心起 ○二八
觀音菩薩與現代社會 ○三一
從「心」溝通的世界大趨勢 ○三八
心懷大悲,世界大慈 ○四五
和平,從我們的內心開始 ○四九
用慈悲心拯救世界 ○五二
一條共同的道路 ○五六
友誼是和平的基礎 ○五八
佛教是推動世界永久和平的希望 ○六二
以慈悲化解鬥爭、暴力與衝突 ○六五
以研究「聖嚴」來推動淨化世界 ○六七
群我關係與全球倫理 ○七七

二、修行在人間

付囑傳持佛法的任務 ○八二
共同承擔法鼓山未來的使命 ○九二
信仰的價值 ○九九
法鼓山是一個弘揚漢傳佛教的道場 一○五
身心自在 一一七
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一二三
在家居士的修行 一三三
大小乘佛法的不同 一三九
提倡環保的民俗節慶 一四六
佛教、佛法與佛學 一五二
回歸佛法本質的水陸法會 一六三
四種環保的法鼓校風 一六七
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從信仰入手、明因果到超越 一七五
皈依正信的佛、法、僧 一八七
以因、緣、果的佛法觀念來工作 一九三
提起共患難的心 二○三
悲慟 哀悼 緊急救援川緬災難 二○六
傳承、創新,做安心的工作 二一三
傳法的條件與意義 二二四
禪宗的頓漸法門 二二九
老得智慧又健康 二三七
不隨魔鬼起舞的工夫 二四三
因緣是否就是業力? 二五○
在水陸法會中體驗人間淨土 二五九

三、好願在人間

鐘聲幸福 二六二
超越自己,便是智慧 二六八
認清價值觀與大方向,感恩順境與逆境 二七○
「心六倫」運動的目的與期許 二七五
珍惜生命,就不會自殺 二八五
青年學佛的三條件——信、願、行 二九二
好願在人間——聖嚴法師對二○○八年的祝福 二九六
許好願、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 二九九
在艱苦中見其光輝——勉《人生》雜誌三○○期 三○一
做自己的主人翁 三一○
生命,不只屬於我們自己 三一四
如何追求安全的保障 三一八
心六倫中的生命價值 三二六
無盡的時空,永恆的生命 三三四

 


序 / 後記

【編者序】美好的晚年,美好的禮物

猶記得剛出家時,聖嚴師父要我們每個月必誦持一部《佛遺教經》,相對於佛陀教法中的諸多經典,這部經是佛陀將入涅槃時對弟子最後的叮囑與教化,既是生活的策勵,也是初發心到長遠心的提點,可說是送給世人解脫生死的禮物。

因此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捨報之後,我也常思惟著,師父最後的遺教,可以從他的哪一本著作中體解他對大眾懇切地叮嚀與教導?
於是我腦海中浮現的,便是師父捨報前曾向大眾提到,他將出版一本口述歷史,時間與內容就從他二○○五年生病之後談起,並直接為此書定名為《美好的晚年》。這奇特的書名,讓大眾分外想知道,生了重病的師父,何以還能將這樣的歷程以「美好的晚年」看待之。因此,當師父捨報之後,法鼓文化便在信眾與讀者的催促下,著手展開這份口述歷史的編纂。

然而此書在二○一○年年初出版時,卻無法完全依師父的交待,即在一則一則的紀事後面,保留相關的文稿,這些包括演講、開示,或是受訪的文稿,是師父真正要傳達的精神,也是他對當代的關懷、對弟子的叮嚀,以及對眾生的勉勵。

當時礙於時間與篇幅,編輯們不得不暫做分割,先將師父的行跡、紀實,以及於二○○九年初住院後的談話,收錄於《美好的晚年》一書;至於相關的文稿,則計畫另外收錄,以開示集完整呈現、出版。

收錄的形式與內容的抉擇

從彼時迄今,我們即不斷思考著,應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將最完整的開示呈現出來。是延續《美好的晚年》以紀事羅列於後?抑或僅保留精粹的法義?最難以抉擇的,則是師父特別指示要收錄的兩篇對談,一是二○○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與樞機主教單國璽的對談,一是二○○七年,龍應台女士向師父請益有關生死,以及知識分子如何看待信仰的內容,然而這兩場精彩絕倫的智慧交流與對談,已先分別出版為結緣小冊《真正的自由》與《生命與信仰的探究》,如果重複收錄於開示集,是否適切?
此外,原書最初的開端,如以師父的口述為準,當從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開始,但如從師父二○○六年三月以毛筆親自寫下的〈我的病〉一文來看,自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獲知罹患腫瘤,並於翌日檢查確定後,隨即在準備開刀就醫前,選定於該年九月二日舉辦法鼓山「傳法大典」,這段時期不但是重要的歷程,且傳法大典中的開示,更是對大眾的惕勵與對法的叮囑,因此便決定收錄的時間點,以二○○五年九月二日的傳法大典為開端。

之後,當編輯展開文稿總表的整理,赫然發現自二○○五年至二○○九年師父捨報前,於各場合的開示、談話,包括刊登的文稿,以及尚未整理的資料,竟高達七八七篇,平均一年便有一九六篇文稿。而這尚未涵蓋師父於內部會議的講話,以及對僧眾的早齋開示等。

以師父一週洗腎三天,每次都要半天的時間估算,師父用於工作的時間竟如此驚人,就如他曾在僧團早齋開示中所強調的,出家人絕不能「吃白飯」,當以「盡形壽,獻生命」的態度面對生命。

這也讓我回想起,有次為出版法鼓山攝影集《一缽千家飯》向師父求序,因為師父甚為重視此書,因此答應我們以採訪方式再整理為文。當時因出刊在即,只好安排在師父洗腎當天的下午三點,當時師父以齊整長衫下衰弱的身軀,由侍者攙扶著到會客處,本來約定半小時完成,但師父說起法鼓山的開創,以及對師公、僧俗四眾的感恩,及對未來的期許,竟說了一小時方罷,並為《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現》一書做了扼要的說明,以為該書的序。

這一幕幕難忘的記憶,在在充滿著師父對弟子的教示與典範。事實上,所留下的七八七篇文稿,篇篇都是師父老病之身留下的法寶。然而考量聖嚴師父的遺言,出版的文稿必須是他曾過目、且刊登過的內容,因此便參照《法鼓山年鑑》,再精挑出其中的五十五篇,故而儘管尚有多篇精彩的文稿,也只能秉持這一原則而不得不割捨。

以《我願無窮》為書名

至於書名,由於已以《美好的晚年》為名彙編紀事,開示集的書名似乎應該從內在的精神來定義,因此最後擇定以《我願無窮》為題,此四字來自師父生前常講的一段話︰「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

再以編輯為此書規畫出的三部分來看,亦皆映現著師父的這份願心。
一、和平在人間:收錄師父在國際宗教或各種會議上的專題演講與致辭,包括〈和平,從我們的內心開始〉、〈佛教是推動世界永久和平的希望〉等十七篇。

二、修行在人間:收錄對佛法法義的開示,包括〈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從信仰入手、明因果到超越〉、〈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等二十四篇。

三、好願在人間:則是師父對社會關懷的開示,諸如〈珍惜生命,就不會自殺〉、〈心六倫中的生命價值〉等,共計十四篇。
書中,沒有過多的編輯與設計,僅只是純粹地將師父的文稿原汁原味完整呈現,翻閱著書中的字字句句,就宛如師父在眼前慈悲的叮嚀與開示,讓我們的心也跟隨著師父的心,觀照苦難,關懷眾生。

師父送給世人的禮物是佛法

「色身不在,法身常存」,在聖嚴師父捨報後,我常以此自我提醒也勉勵周遭所有思念師父的菩薩們。

在此邀請諸位與我們一起,透過聖嚴師父的「無窮悲願」,體會何以能從老病苦中感受「美好的晚年」,因為如同師父曾說過的,他給人的禮物,就是佛法,而本書正是師父以最後的教法,送給我們最珍貴、最美好的禮物。

這份美好的禮物當不僅只是文字,更隱含著師父開示時對大眾的關懷與勉勵,不但句句懇切,更是師父在生命最後一段時日殫精竭慮的諄諄教誨。這些悲智的法語,也期望能送達所有有緣眾生的眼前,讓我們共同承接師父的願,讓佛法接上苦難的手,在苦難世間創造安頓身心的人間淨土。

師父的願是朗闊的,卻需綿長久遠的點滴積累,因此師父會說:此生未竟,來世繼續推動;個人無法完成,便得勸請大家共同推動。本書的「我願無窮」,那個「我」指的既是師父,也是願意承接這個大願的所有「我們」。也期望將本書當成禮物送到諸位手上的同時,也邀請大家共同來承接這個大願。

釋果賢(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重量 / Weight 0.5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