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經濟正在大轉型,你準備好了嗎?
自利利他的心靈環保經濟學,
給我們安心的幸福指數,
讓心靈富足,社會和諧,
人人達到心靈環保的目標:健康、平安、幸福、快樂!
最經濟的經濟學,以少欲智慧、利他慈悲,帶給大家最大的幸福!
擁有經濟學、管理實務專業背景的果光法師,
提出重振經濟的新思惟——心靈環保經濟學,
從「心」出發,直探當代經濟問題的根源,
帶領人們從對治欲望入手。
心靈環保經濟學提供佛法的前瞻性思想,
建構自利利他的經濟體系,
消費者運用智慧,少欲知足,量入為出,歡喜布施,
生產者展現慈悲,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以利和同均為理想,將財富回饋大眾。
利人利己的經濟學,
讓我們的心靈富足,
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達到平衡,
使得社會和樂、地球永續,
為人類帶來真正的快樂幸福。
作者簡介
釋果光
1959年出生於臺中,成長於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父親為人類學者。1991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並繼續博士後研究。1993年進入東初出版社擔任編輯,1995年在聖嚴法師座下出家。出家後,曾任法鼓文化叢書部主編、法鼓山創辦人機要祕書、大專青年學佛會輔導法師、僧團教育院監院、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行政中心副執行長等執事,現任法鼓山教團都監暨法鼓山僧伽大學女眾副院長。擁有豐富教學經驗,曾於國立空中大學面授個體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經濟政策等課程,並於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佛教學院擔任教師。
目錄
推薦序:創造幸福經濟 蕭萬長
推薦序:利人利己的經濟目標 朱敬一
推薦序:新生活主張:心靈環保經濟學 詹仁道
自序:心經濟思潮
前言
1。心靈環保經濟學之思想
一.心靈環保經濟學之發展背景
二.原始佛教之經濟生活
1。僧團經濟生活
2。居士經濟生活
三.佛教經濟學之思想
2。心靈環保經濟學之實踐
一.現代佛教經濟生活
1。法鼓山僧團之經濟機制
2。現代居士經濟生活指南
二.心五四的經濟生活
1。四它態度
2。四要消費
3。四福生產
4。四安分配
5。四感財富
三.當代經濟生活體系比對
3。心靈環保經濟學的時代意義
一.職場倫理/禮儀環保
二.生活倫理/生活環保
三.自然倫理/自然環保
附錄一│參考表格 118
附錄二│參考文獻 120
序/後記
推薦序:新生活主張 心靈環保經濟學(泰山集團總裁詹仁道 )
人類為維持生活,必須覓取物資,並將其有限的資源,加以分配,但有限的資源,日益不足支應人類欲望的無底大洞。物質生活不斷提昇,資源消耗及浪費愈加嚴重,即如我們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也隨處在過度消耗而不自覺,如吃到飽餐廳林立、衣物不舊即丟、3C產品不斷換新,奢華時尚成為常態,我們如無自覺,就只是由著欲望支使。誠如聖嚴師父所言:想要的很多,但其實真正需要的並不多。
欲望驅動的經濟所產生的後果,在臺灣日前上映的空拍紀錄片—《看見臺灣》赤裸裸地呈現出來。臺灣,原是人稱福爾摩莎的美麗島嶼,有奇偉山嶺、瑰麗海洋,如今我們看到了整片因為濫墾栽植經濟作物或挖沙土而光禿禿的山壁,污染成黑色的河川溝渠,滿布消波塊的海岸線,大片大片抽取地下水的魚塭,堆在海岸邊的垃圾山……, 一一皆令人怵目驚心。
我們在震撼之餘,本書正巧為我們提供了省思的方向。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果光法師指出,推行「心靈環保經濟」是解決當代經濟情勢及地球危機最根本的方式。一切要從心靈做起,書中果光法師深入闡釋聖嚴師父提倡的心五四經濟生活;也就是要有四它的態度,四要的消費,四福的生產,四安的分配與四感的財富等「心靈環保」的觀念。
心靈環保落實在生活中的作法,本書一一詳述。簡而言之,生活的態度是四它,當我們碰到問題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不要躲避,而當事情過了就得如飛鳥行空,不留痕跡,放下它,不執著。書中也告訴我們,消費的時候如何克制貪欲?要時時自問:真有那麼需要嗎?謹記:有需要的、該要的,才能要,這就是有正念的消費觀念。而對已擁有的要知福、惜福,對尚未得到的要種福和培福,生產有利於大眾的產品與服務。
還有對於分配問題,布施周濟是所得流動分配的一種方式,才能「利和同均」;而環保經濟學對財富的觀念,是由物質擴大到心靈,強調心靈的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
快樂是人人追求的人生目標,本書引領我們,達到目標的方式不再是追求最大欲望的滿足,而是要走上少欲、利他的經濟生活,朝向涅槃、離苦得樂之方向,精神層面滿足才有真正的快樂。
感謝果光法師在本書深入探討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模式及癥結,並提出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以期人人得到真正的快樂、平安、健康與幸福,值得大家體會與閱讀。
詹仁道
泰山集團總裁
201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