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心的免疫力——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 由經文、禪解、實踐的角度,解讀《心經》260字的智慧精髓。
★ 從煩惱疾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聖嚴法師講《心經》實在太吸引人了,聽眾特別多,連走道都坐滿了人,本書收錄聖嚴法師宣講《心經》的精彩內容。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而言,《心經》不但是最易學習、持誦的經典,更是一部最佳的佛學概論,可以掌握佛法根本義理,在生活中開顯出心的智慧,以智慧度苦厄,過充實而超越的人生!
《心經》禪解
貫通佛學思想與禪修觀念,提供許多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可應用於禪的修習。
《心經》講記
由《心經》開展出佛教的人類觀、宇宙觀及三世因果觀……等,以此契入佛法的智慧,使我們對外在環境及人生價值,建構出更為寬廣的眼界。
《心經》實踐
緊扣現代人的生活,應用佛法提昇生命,行住坐臥皆安然自在。
◆ 人類的生命是眾生之中最難得的果報 ◆
眾生可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大類,在佛法中有六道眾生的分類法,人及畜生等動物是有形的,其餘四類均非肉眼所能觀察,所以是無形的。人在六道中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的,但人類的身體是最可貴的。因為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眾生中唯有人是能修行佛法的道器,即修道的工具。當我們還擁有人的身體時,要加以把握修行佛法;有朝一日變成為其他動物,或變成無形的眾生時,就難得有機會修行佛法了。
我們法鼓山養了一隻狗,牠在我們做早晚課時一定參加,但是牠只能坐在大殿門外,不能進大殿來。有人講我們那隻狗懂佛法、有善根,我卻不這麼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在大殿上,牠很孤單,所以就在大殿外等我們、陪我們。我們念〈大悲咒〉及《心經》,牠會念嗎?我相信牠不會,最多覺得喜歡,已是善根福報。所以,做了人以外的眾生是很可憐的。
《心經》說的道理全是人的問題,是為「人」而講的。佛法是對人說的,因此得先得到人的身體,才有機會聽到佛法,懂得佛法,並且充分地修行佛法。譬如《心經》中所說的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全都是「人」才有此條件;人以外的其他眾生不具備五蘊、十二因緣及十八界那麼多的條件。
有些人認為做人很辛苦,不如一死百了,死了以後大概就沒事了。我說,死了不得了!因為死了以後,佛法未學,業報未了,是多麼地可憐!
◆ 度一切苦厄 ◆
《心經》所講的三世十二因緣,就是以十二個階段,說明人類生命從過去世到現在世,再從現在世銜接到未來世的連續現象。人類的生命即如此再生再死地一再循環不已,此乃所謂人的生命的三世循環。
因此,佛教徒的人生觀,應該是珍惜生命、積極生活的菩薩行。《心經》的智慧即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積極的人生觀,而又能超越於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
簡單說,《心經》的內容是在說明人生的根源出自無明,生命的目的是為了成佛,生活的態度是要達到心無罣礙。因為有無明的煩惱,故而生死不已。如果「無明盡」,那就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佛。而欲成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無罣礙。
我們如果有了《心經》的智慧,便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組成的身心皆空,當然也就能除一切苦難。這自然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置疑的餘地。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心經》禪解
一、前言
二、智慧度苦厄
三、觀諸法皆空
四、因緣不思議
五、解脫與自在
六、生命的歸趣
第二篇 《心經》講記
一、緒言
二、《心經》的內容
第三篇 《心經》實踐
一、人生的意義
二、生活的實踐
三、生命的超越
四、後記
第四篇 《心經》異譯
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鳩摩羅什譯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玄奘譯
三、《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法月譯
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共利言等譯
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輪譯
六、《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施護譯
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 法成譯
八、《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習應品〉節錄 鳩摩羅什譯
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初分
〈學觀品〉第二之二節錄 玄奘譯
十、《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三第二分
〈觀照品〉第三之二節錄 玄奘譯
精采書摘
自在‧觀自在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不考慮自己的利益、損失,只是勇往直前地去做對眾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譯成中文叫觀世音或觀音。觀自在就是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再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觀,有對外觀及對內觀,也可直接觀空、觀無。此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空、觀無、觀不動性。觀是要通過六根用心來觀。譬如,觀呼吸是我們的身體在呼吸,但是要用我們的心來觀;做不淨觀,觀的對象是皮囊身體,但還是要用心來觀。所以雖然是以六根加六塵做為觀的對象,但實際上一定是用六識的心在觀。也有用心觀心,像貓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塵。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內的眾生,只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要好好珍惜。
修觀一定要用六識、六根、六塵。就是參禪、參公案、參話頭,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薩沒有一定的身體,卻由於處處都是他的身體,也無一物是他的身體,所以能夠觀自在。
觀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二是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心經》中所講的觀自在是第一種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構成我們世間每一個人的必要因素。五蘊中的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空不能離開五蘊,五蘊本身就是空。
色是物質現象,存在於空中,由於有空,色的物質現象,才能經常變化及變換它們的位置、形象、關係,所以感覺到有這麼許多東西存在。
這個世界的存在,沒有不變化及不移動的東西,我們人的色身,有生、老、病、死,會老化、會消失。地球和地球外的太空,及星球彼此之間也有互動的關係,也是不斷地在老化,不是永遠獨立存在。因為有變化才曉得它的存在,這就是色,就是現象有而自性無。
當我們觀照五蘊皆空,如果知見不正,會使人變得消極,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認為身體既是假的、空的,所以不必吃苦,讓它活活地餓死。對家庭不必盡義務,因為是虛幻的;對社會不必盡責任,因為人世間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此的話,便不能成就菩薩道了。
因此禪修觀想第一步是觀一切空,第二步要運用假有的現象,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進而成佛。所以實證「色即是空」,能夠解脫苦惱,實證「空即是色」,能夠成就佛道。體悟了空以後,要以積極的行動度眾生。
譬如佛像是假的,但我們利用假的佛像來做為修行的工具;色是假的,穿的衣服、吃的食物都是假的,但我們必須吃飯、穿衣滋養這假有的色身,如此才能運用色身做為修行菩薩道的工具。在體認到色即是空以後,一定要證悟空即是色,才能體會到空義的積極面。
空不能離開色,空不能離開現實的有。實相是空,因緣因果是有,否則就是虛無的頑空。開悟的人因為身體還在,和普通人一樣會講話、活動,所以念頭還在,但是自我心中的執著不存在,因緣要他動時他就動,在動時頭腦清清楚楚知道在做什麼。要空的是對於色法等的執著,色法等的現象仍是有的,不但身體是有,心理活動也有,這是真正的解脫者。
《六祖壇經》中說的「無念」,常被誤解是沒有念頭、沒有思想,實際上是沒有自我執著的念頭,不是指頭腦中沒有反應活動;他的頭腦活動和凡夫的頭腦活動不一樣,凡夫的思想是以自我的感情和情緒連在一起,這是浮動不平衡的。如果有思想、有念頭,但沒有自我主觀的感情和自我立場的情緒,這就是空的意思。
就好似鏡子本身不會動,當外面的景物動時,反映到鏡中,鏡面才有景象的活動。但是這個鏡面的影像和外在的景物動得完全一樣,沒有加入鏡子自己的主觀判斷、自我執著、感情成分,這就是「無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