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雖然我以學術研究方法表達經文,而且在部分討論中我需要處理較為理論性的議題,但是整體而言,這本書是為修行者所寫的,如何能對禪修實踐有幫助,是我這個研究的出發點。」——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無著比丘的著作是無懈可擊的學術和修行寶典,對佛陀原始教法提供了明智、豁達、深刻的理解。」——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本書為探討禪修根本佛典《念住經》的專論,希望提供禪修者實踐《念住經》之道。無著比丘接續前作《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此次更深度研究不同經文版本觀點,透過比較《念住經》巴利經文的對應版本,漢文版、梵文版和藏文版所呈現的觀點異同,探討禪修的各種議題。
從學術觀點來看,根本不可能重構歷史上佛陀曾說過什麼。不過,在我們所掌握的有限文獻裡,早期經典的比較研究,讓我們盡可能還原特定教導的原始版本,從而認識佛教中最早的關於念住禪修的思想。
無論是哪一種譯本的《念住經》,不同傳承的版本文獻資料,都以不同方式各安其位,反映它們各自在修行上的重要性。而無著比丘以其深入的學術研究,結合對禪修的深度瞭悟,為此解脫修行的方法,提供了珍貴的指導。
作者簡介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1962年生於德國,1995年於斯里蘭卡剃度出家。2000年獲頒裴拉甸尼亞(Peradeniya)大學博士學位。目前已從漢堡大學佛學教授一職退休,現為巴雷(Barre)佛學研究中心的常駐學者。無著比丘是法鼓文理學院阿含經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也是漢堡大學沼田(Numata)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釋心承
2003年於美國法雲寺佛學院畢業。2010年於美國西來大學,以比較研究南、北傳的止觀禪修完成博士學位。北傳師從玅境長老、南傳師從無著比丘學習,曾任教於臺灣佛學院,長期研修《阿含經》。
劉雅詩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及中文大學榮譽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跨國禪修和正念教育發展。
呂文仁
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雙語教育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語言現象的心理歷程,特別是習得歷程與理解歷程。從聖嚴法師修習禪法,對漢傳禪宗中語言文字的功用與角色深感興趣。
目錄
通序
推薦序
致謝詞
前言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念住的面向
一、「直接之道」
二、念住的「定義」
三、念住的「重誦」
四、結語
第二章 念住
一、失卻念住
二、防護性的念住
三、念住做為守門人
四、念住和記憶
五、結語
第三章 身隨觀
一、僅見於一個版本的身隨觀
(一)隨觀身孔
(二)對治不善心念
(三)領受四禪
(四)光明想和觀相
二、見於兩個版本的身隨觀
(一)隨念呼吸
(二)姿勢和動作
三、見於所有版本的身隨觀
四、身隨觀的益處
(一)念定錨於身
(二)身念住和不執取
五、結語
第四章 身分
一、導言
二、平衡
三、感官吸引的動力
四、感官吸引力的問題
五、更高層次的喜樂
六、結語
第五章 四界
一、導言
二、無我
三、車喻
四、業和無我
五、四界和無我
六、四界和解脫者
七、結語
第六章 腐屍
一、導言
二、身體過患
三、死隨念
四、剎那論
五、識和無常
六、死亡的必然性
七、死亡天使
八、死之現前
九、結語
第七章 受隨觀
一、導言
二、身受和心受
三、俗世受和出世受
四、緣起
五、諸受的「因緣」性
六、值得推崇的受
七、諸受的本質
八、痛與病
九、諸受和正覺
十、結語
第八章 心隨觀
一、導言
二、善心和不善心
三、對治不善念
四、念頭逐漸止息
五、心的正向狀態
六、心的解脫
七、結語
第九章 法隨觀
一、僅見於一個版本的法隨觀
(一)四禪
(二)五蘊
(三)四聖諦
二、見於兩個版本中的法隨觀
(一)六入處
三、在所有版本找到的法隨觀
四、結語
第十章 諸蓋
一、導言
二、念和煩惱
三、斷除諸蓋
四、諸蓋對治法
五、諸蓋現前
六、諸蓋的出現與消失
七、結語
第十一章 諸覺支
一、導言二、諸覺支和諸蓋
三、長養諸覺支
四、覺支現前
五、療癒與諸覺支
六、念住與諸覺支
七、轉輪王
八、修習覺支
九、結語
第十二章 念住禪修
一、入出息念教導
二、十六行
三、十六行和四念住
四、修習十六行
五、一個靈活的修行方法
六、三念住
七、念住與平衡
八、念住與解脫
九、結語
第十三章 《念住經》
一、《中部》
二、《中阿含經》
三、《增一阿含經》
參考書目
索引
精采書摘
第七章 受隨觀
諸受的本質
除了分析性的說明之外,初期經典也提供一些譬喻以協助反覆教導對諸受不執著的態度。《相應部》中的兩部經典和其各自在《雜阿含經》中的對應經典將諸受比喻為天空中吹起的種種風,以及來到客棧的旅人。《雜阿含經》中天空中的風的譬喻如下:
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毘濕波風、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
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雜阿含經》版本的客棧譬喻如下:
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
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這些譬喻的啟發力可以有相當實質的助益,做為提醒修習和保持對諸受的適當態度。正如與變化無常的氣候相抗衡沒有意義一樣,同樣地以貪和瞋回應諸受亦毫無意義。諸受生滅就像不同種類的風,保持心胸豁達如虛空的天空,任憑諸受的「風」只是來去。
客棧譬喻更強調對諸受不執著態度的重要性。像一個友善但不介入的客棧主人一樣隨觀,清楚知道與那些很快離開的客人交涉太深是沒有意義的,如此便能任憑諸受來來去去而不須要做回應,因此不會在心中造成任何進一步的影響。諸受就像客人一般,而不是成為「我的」認同感和幸福感的一部分。
痛與病
當行者生病和感受痛時,維持對諸受不執取會是一種特別的挑戰。而這正是受隨觀可展現其用處的時候。念住的「魔杖」甚至可以將一個可怕的經歷轉變成在道上前進的有力機緣,以發展觀慧和不執取。
在《相應部》和《雜阿含經》中有一段對應經文說到佛陀探望病舍裡的比丘們,在他對比丘的建議裡,首先提點他們四念住與培養正知的修行,並教導如何面對諸受的問題。《雜阿含經》版本說到一個已具備念住和正知的人如何在生病時審察痛苦的感受:
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
身及苦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乃至捨,於此〔身〕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
正如於《相應部》的對應經文中所澄清的,如是修行將能捨斷瞋隨眠。在遭受病苦折磨時,以此法修行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加速心清淨的進展。根據這兩個版本,同樣修法亦適用於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將能捨斷貪隨眠和癡隨眠。
此外,隨念也是一個面對痛的極佳方法,因為繫念於當下能使所實際經驗的痛苦較不具壓迫性。從兩支箭的譬喻來看,繫念現前有助於避免第二箭,亦即是在身之苦上往往更添加心之苦。這在《相應部》和《雜阿含經》的另一部經文可見舉例說明,敘述一群比丘如何探訪曾生病的阿那律,阿那律告訴他的訪客們,由於修習四念住,他不為疾病所造成的痛苦感受所折磨。在《雜阿含經》版本有關他的闡述說明如下:
住四念處,身諸苦痛漸得安隱。
《相應部》中的對應經文指出,由於心善住於四念住,已生起的身體感受不會持續令心混擾難堪。
念住修習的療癒效果與現代臨床應用有顯著關聯,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在醫療場域中已證明其做為疼痛處理方法的價值。從初期佛教的觀點,這種益處並沒有完全達到繫念於受隨觀的潛能。這種修習法的核心目的,是透過覺醒以達致完善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