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何修?如何修?為誰修?
漢傳禪法的智慧╳頓悟的生活妙法
放鬆,是禪修的第一步;
放下,是禪悟的境界。
果暉法師分享漢傳禪法的智慧,
以清楚的觀念要領、修行層次與豐富的生活實例,
將禪法妙用於日常生活。
在一呼一吸間,調整、放鬆身心。
以禪的智慧安排生活,
在每一個當下,都能坦然放下。
作者簡介
釋果暉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臺灣雲林,一九八五年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二○○五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農禪寺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二○○五年傳法法子。二○一八年起,接任法鼓山僧團第六、七任方丈。
一九九七年赴日本立正大學深造,博士論文題為「修行道之研究——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中心」,研究專長包括禪定學、安世高研究、初期漢譯禪經研究、生死學等,著有《聖嚴法師中華禪法鼓宗禪法研究》、《止觀禪──打開心門的鑰匙》、《平安最幸福》。
目錄
自序
【第一篇】漢傳禪法的智慧
漢傳禪佛教之特色
人間性
頓悟自心
簡樸涵容
禪境與悟境
除煩惱草,砍煩惱樹
修定的功能與雜染
禪境與悟境的智慧
明師與善知識
修定發慧有方法
聞思修證生智慧
定慧等持見佛性
正知正見才可靠
調心歷程達一心
數息安心有方法
默照、話頭與四念住
深度修與廣度修
默照禪之深度修
話頭禪之廣度修
默照圓覺
默照四層次
《圓覺經》的頓法
《圓覺經》的漸法
話頭緊,默照鬆
金剛王寶劍
參話頭的態度
觀無常起疑情
熟轉生三層次
《心經》四慧
聞、思慧
修慧
證慧
【第二篇】頓悟的生活妙法
學佛入門
信仰為重
理解為先
結合信仰與理解
生活好修行
現在觀
直觀心性
定課安心
對治妄念有方法
但念無常
對治妄念
真假人生
苦與樂
常與變
真與假
觀第一念
把心放在當下一念
念佛取代所有的妄念
無住生心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我非自有過
無事一身輕
無事於心
無心於事
吃飯禪
觀全身:清楚動作、感受
觀全境:物我不對立
觀內外無限:心外無有物
絕觀默照:不吃一粒米
反求諸己
慚愧看自己,感恩看世界
悟出本來面目
煩惱消歸自心
除妄淨心
順逆轉心
直觀一心
本來無心
生活禪機
心中的無形手機
頓悟禪機
一切都是美好的
活在今天
享受現在
禪修三心
現在一心
回初發心
輕鬆放心
禪與藝術
五明方便
音聲之美
文字之美
親近善知識
為修行指點迷津
發願成為善知識
禪與淨土
直心融境是禪
擇境修心為淨土
空有不二
空即智慧
有是慈悲
從幫助自己做起
美心為尚
四它妙用
關懷他人有方法
從容不迫,關注對方
用心回答
培育法門龍象
佛門出龍象
人間有幸福
感恩生命
知恩報恩為先
珍惜生命可貴
順逆皆助緣
相信因緣果報
不見世間過
自助助人
以禪修自助
以菩提心助人
精采書摘
吃飯禪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經常運用佛法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就可以隨時隨地感覺到修行的受用,面對任何狀況都能保持安定,自然能身心平安,而不會慌張失措。默照禪便是非常實用的生活禪法,可以幫助我們安頓身心。
從小生長在鄉下,日常生活最耳熟能詳的問候語是:「哩呷飽沒?」意思是:「你吃飽了沒有?」俗話說「呷飯皇帝大」,這句話相當於「民以食為天」的意思,「吃飯」是庶民生活的第一大事。在此,以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用餐為例,來說明、引導默照禪的生活運用。
觀全身:清楚動作、感受
觀全身,包括觀身及觀受。比如說正在用早齋時,知道自己身體是坐在椅子上,手正在夾飯菜,很清楚手的動作與過程,從用筷子夾起飯菜,到送到口中咀嚼,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清清楚楚,這就是在「觀身」。用齋的時候,吃飯有飯的味道,吃菜有菜的味道,飯經過咀嚼之後,和唾液混合後會有一些甜味產生,對於菜可能是酸的、甜的、辣的,都是了了分明。食物嚼細成糊狀之後,吞咽下去經過食道,最後到胃腸,經過食道時有食道的觸感,送到胃腸時也有胃腸的觸感。吃飯前,先知道肚子是餓的,然後一口飯、一口菜慢慢地吃,漸漸地會有飽足的感覺,當清清楚楚感到適當飽足的時候,這一餐就吃飽了,這是「觀受」。
觀全境:物我不對立
其次要對境起觀,我們吃飯時的境不只是食物而已。用餐的環境、狀況,都沒有離開我們當下的身心。觀身體坐在椅子上,食物放在桌子上,以及眼睛可以看到的齋堂範圍成一個整體,這即是觀全境。進一步,觀想眼前食物,從栽培、採收,到烹調、上桌等過程——當思物力維艱,來處不易,「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而起感恩心和報恩心。
觀內外無限:心外無有物
食物是外四大,身體是內四大,觀內外是一體而起平等心。地、水、火、風的四大成分,身體和整個大自然,乃至全宇宙皆無二無別,這是從身到境的內外無限。進而觀心理、念頭層面的內外無限。有些飯菜感到比較好吃,有些菜可能不喜歡吃,對於好吃的,不會產生貪心而「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吃飯時,可能會有其他的念頭在動,甚至還會想到吃飯以外的事,察覺到時就放下,知道這是妄念,即刻回到正在吃飯時的內外一體觀。
其實,念頭的變化非常快速,平常很不容易知道心念的起伏。就我個人來說,平常因喜歡念佛,如果沒有特別的事,就時時刻刻繫念著觀音菩薩聖號,這是幾十年來的習慣,非常地受用。因此,平常有念佛習慣的人,吃飯時不妨輕鬆地提起佛號。念佛純熟的人,假如出現佛號以外念頭的話,便很容易察覺到。當然,也可以不念佛,而直接用默照的觀內外無限,對自己念頭的起伏變化清清楚楚。進而知道眼前的食物、環境都不離自己當下的心念,了悟《大乘莊嚴經論》所說的「心外無有物」,這即是「觀內外無限」。
絕觀默照:不吃一粒米
默照的吃飯禪,最後一種是「不吃一粒米」,這是絕觀默照的層次。所謂「不吃一粒米」即是觀所吃的飯非真飯。如果飯是真的,我們應該會吃不下,縱然能吃下去,也無法消化。因為飯非真飯,所以才可以吃、可以被消化,而提供身體所需的養分。雖然非吃真飯,但吃飯是有功用的,是「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其實所謂的吃飽,也不是真的飽,如果真飽,應該吃了這一頓,從此之後不用再吃飯了。事實上,這一餐吃飽了,下一餐還得要吃,今天吃了,明天還要繼續吃,天天要吃飯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百丈禪師不是說過「終日吃飯不道飽」嗎?常言「學無止境」,更何況是修行?百丈禪師的話,是勉勵我們修行要不斷精進再精進。
此外,有人問黃檗希運禪師:「如何做到不落階級?」希運禪師答:「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禪師是勉勵我們要以無執著心、無所得心來吃飯。再舉希運禪師的另個例子,唐宣宗為沙彌,看到希運禪師在佛殿禮佛,就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是事。」禮佛無所得,這是無相禮拜的修行方法。以無所執、無所得心來吃飯,可以說是吃飯禪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