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溝通(大字版)

RM20.25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6×19 cm / 14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8326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8326 分類:

內容簡介

☆不焦慮的溝通~完全實用的佛系人際對策
☆聖嚴法師教你「利己利人」的溝通智慧

@適讀對象
‧上班族的強心劑
‧各種菜鳥新鮮人的定心丸
‧邊緣人、繭居族的人際救生圈
‧家族、群組求生術

# 絕對心有戚戚焉的溝通問題解答
‧如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遠離雙面人
‧因為柔軟,所以堅強
‧好人真的比較吃虧嗎?
‧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從心溝通 總綱領)

【不想溝通的人】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除非你想成為與世隔絕的人,把自己關在一個獨立的空間裡,不想和任何人接觸,也不想請求任何人幫忙,那才不需要與人溝通,否則誰都免不了要與他人溝通。

溝通很重要,可是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都會選擇與自己比較契合的人來往。總認為:反正不和某某人來往,不和某某人談話,一樣會有其他朋友,一樣可以過日子。於是就開始有所分別:這個人是我的朋友,那個人不是我的朋友;或是這班人都是壞人,我不願意和他們做朋友。

像這樣的人,在腦子裡已經設定好標準,認定了某些人不夠朋友,或不是朋友,或是這些人都是出賣他、要占他便宜的,甚至覺得別人的水準太差,不夠資格做他的朋友。這種不願雙向溝通的人,要和他交朋友是很難的,因為,溝通一定是雙向的,如果只是單向的就不能稱作溝通,因為根本無從溝通起。

照常理說,只要不是惡友、損友,交朋友應該是多多益善,但如果任憑你如何努力,對方還是不願接受你,仍然對你有敵意,那就不用再努力,只有暫不往來了。

因為你不一定非得和他做朋友不可,更何況是他不願意和你來往,不願意接納你,如果你執意要和他來往,不但你很痛苦,他會更痛苦。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無可奈何的。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要把對方當成敵人,心裡還是要把他當成朋友。

【默擯】

這就是佛法中所謂「默擯」的方式。

「默」是沉默,「擯」就是驅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範圍裡,我也不生活在他的範圍裡,彼此互不干擾、涉入。

因為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尤其是當對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講不通時,那只有用默擯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轉意後,還是要將他視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當成十惡不赦的人。

【試探】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試探」。

幾次試探後或許會發現,也許是因為你的方法、心態或言語讓對方誤會,以致於他無法接受。這時你必須先調整自我,調整到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為止。但不能把自己完全變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否則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原則,連一般人也無法接受。

你可以試著想辦法先適應對方,將自己的一部分改變,經過多次的適應調整,最後也許對方會回心轉意,願意主動或被動地與我們接觸。

【結真正的善緣】

佛教中有「結緣」的說法,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支持、協助,共同走上良善、光明的道路。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慈悲的對象,除了慈悲別人,也要慈悲自己。因為不慈悲自己,會讓自己很痛苦。例如,有的人不肯原諒自己,於是就傷害自己。其實做錯事,改過就好,若是不斷責罰自己,就會一直陷在痛苦之中,這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對別人也是一樣,如果態度不慈悲,可能就會一再地傷害他人。

「智慧不起煩惱」這句話,則是讓人不起煩惱的方法。人在煩惱中糾纏,可說是最痛苦的事,因為煩惱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化解,就要運用佛法的空觀智慧,有了空觀的智慧,煩惱自然就沒有了。

 


目錄

編者序

學習接納與誠懇

溝通的方法
先接納別人才能溝通
存好心,說好話
實話實說為上策
討好的話不一定是好話
謠言止於智者
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白色謊言該不該說?
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

學習欣賞與讚美

少一分爭奪,多一分和諧
走自己的路,不必比較
學習原諒與寬恕
你可以微笑
嫉妒有害而無益
感同身受,化解嫉妒心
如何消除嫉妒心
結恩不結怨
用感恩的心消除怨恨

學習慈悲與包容

如何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卸除心防,從轉化煩惱開始
別當狡猾的人
遠離兩面人
好人比較吃虧嗎?
如何幫助自卑的人
不只關懷,更要包容
要包容不要包庇
包容的尺度與智慧
真正的柔軟
因為柔軟,所以堅強

學習關懷與付出

結真正的善緣
不被自己障礙住
網路社會不等於疏離
善知識、惡知識
做個真正的貴人
布施──真正的救苦救難
愛語──讓人歡喜聽你說
利行──最有號召力的行動方式
同事──有願者同行
慈悲他人的方法與智慧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精采書摘

你可以微笑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臺灣地區的人民非常容易生氣,百分之五十的人每天都會生氣,百分之六十的人每個星期都會生氣,而他們最常生氣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家人。

生氣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身體上的問題,有的是觀念上的問題,有的是氣候、環境的關係,甚至是他人帶來的煩惱。由此可知,生氣的因素不一定完全由自己控制,也不一定是自己修養不好。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修養夠好,縱然有各種因素使自己生氣,還是可以用智慧來化解。生氣在表面上是生別人的氣,好像令別人痛苦,但實際上對自己最不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輸家。因為生氣時,心臟跳動得厲害,導致臉紅脖子粗,血液循環和呼吸也會變得不正常,甚至還會分泌腎上腺素,這些因情緒變化造成的生理反應都對身體有害。

有些人認為生氣也許能控制、威嚇別人,或者讓別人屈服,但這種方法用一、兩次可能有效,經常使用就不靈了。雖然有時候不是真正動肝火的生氣,而只是一種表達方式;但如果是打從內心產生要對付、征服、壓制別人的想法,那就需要反省檢討了。

有些人因為無法壓制怒氣,就以為生氣是正常的,還理直氣壯地說:「任誰都會生氣!」所以既沒有想過要讓自己不生氣,也認為不生氣才是難過的事。在這種放任的心理下,便漸漸養成易怒的習性。一旦生起氣來,臉色就很難看,讓人一看就害怕,只好勉為其難地讓他三分;雖然生氣可能讓他占到一點便宜,卻失去了友誼、健康與平靜的心,損失最大的其實是自己。

例如,夫妻或朋友之間的吵架,如果一方先吵,另一方可能會吵得更凶、聲音更大,往往鬧到拳腳相向、不可收拾的地步。或是像媒體經常報導一言不合就把對方打死的新聞,甚至只因為瞪了對方一眼就被殺死,這些殺人的人,始料未及自己會氣憤到動手殺人,他們大多是一時衝動,控制不了自己而鑄下大錯。

既然生氣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那麼學習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便是生活中必要的情緒管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可以試著從兩方面來改善:一是觀念的調整,另一是方法的輔助。

所謂觀念的調整,是以「因緣觀」來觀照自己。透過觀照來覺知:生氣的對象不一定是值得生氣的,生氣的事不一定是需要生氣的,解決問題也不一定非生氣不可,生氣通常只會讓情況更糟。如果能夠明白,讓你生氣的人與事都不過是因緣假合,並不會永遠存在,你就不會再生氣了。

在方法方面,當你感覺到快要生氣時,可以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鼻孔的呼吸,感覺、體驗、享受自己的呼吸,漸漸地,心情就會平靜下來,不再那麼氣憤。

你也可以試著這樣想:「可能是對方有意要惹我生氣,希望我發脾氣讓自己痛苦,所以千萬不要上當。」既然不願上當,就要一笑置之,這樣就不會氣壞自己。

重量 / Weight 0.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