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最幸福

RM37.80

作者:釋果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248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552

庫存只剩 1

貨號: 9789575989552 分類:

內容簡介

驟變時代裡,最簡單的幸福之道及實用的修行要領。

打佛法預防針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自覺覺他。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為了解社會的脈動,我們必須關注時事,但關注的同時,也需要運用佛法來安身、安心。

從電視或是網路媒體所見,不但信息龐大,有許多內容甚至助長貪、瞋、癡等習氣。預防外在物質環境的病毒,需要打生理的疫苗,而預防內在心靈環境的病毒,我們更要給自己打心理的預防針,也就是透過佛法的觀念和方法,來保護自己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每天的生活,都是透過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與外境接觸,有時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時從內心生起種種感受,這是每個人很直接、很真實的生活經驗,就好像照出來的相片一樣真實。只是有些人不懂,或是不願去正視內外的種種現象,僅是暫時存在的事實,而被外相與自心中的殘影欺騙了;由於執著,導致大大小小的各類煩惱及問題叢生。

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規律的作息與修行的定課。長期下來,對身心的安定很有幫助,不但不會輕易受到社會紛雜訊息所影響,也能感受到佛法的實用及好處。

全方位照顧自己

生命是永恆的,從出生至少、壯、老年的每一過程,儘管變化不已,如果用心體會的話,其實只有每一刻、每一念的當下與當下。把身體照顧好、把生活照顧好、把心照顧好,進而懷抱宗教信仰,給自己全面的照顧,便是佛法的祝福。這樣的話,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年輕、最精彩、最美好的時光。

◆ 日常生活的幸福之道,也是處身驟變時代的平安指南。
‧ 信願共行得平安
‧ 心靈環保有平安
‧ 時時鍊心最平安
‧ 廣結善緣好平安

 


作者簡介

釋果暉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臺灣雲林,一九八五年在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座下出家,二○○五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歷任聖嚴法師侍者、祕書、禪坐會輔導師、農禪寺都監、法鼓山僧伽大學院長、法鼓山僧團副住持及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系主任,並為聖嚴法師二○○五年傳法法子。二○一八年接任法鼓山僧團第六任方丈。

一九九七年赴日本立正大學深造,博士論文題為「修行道之研究——以《佛說大安般守意經》為中心」,研究專長包括禪定學、安世高研究、初期漢譯禪經研究、生死學等,著有《止觀禪──打開心門的鑰匙》、《聖嚴法師中華禪法鼓宗禪法研究》。

身為聖嚴法師接引的第一批禪修弟子、法鼓山僧團初建的第一代成員,果暉法師發願承接聖嚴法師的悲願,弘揚漢傳禪佛教,利益眾生。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信願共行得平安
翻轉煩惱為菩提
菩提心為先
隨緣努力,與空相應
改變自己的心
四種「信」的修行層次
禪修與信仰
護法龍天
祈福有平安
發心的真義
恭敬心來自把握當下
開發人人心中的寶山
發悲願心,傳承佛法
視線要高,頭要放低
入慈悲門,同窗共學
把握生命的有效期限
學佛的馬拉松精神

第二篇 心靈環保有平安
心靈環保,心安平安
平常心過生活
增強心靈免疫力
慈悲有平安,智慧得自在
運用「四感」,安己安人
善的力量,帶來光明與希望
生命良師,菩薩示現
銀髮也是寶
獨居時代的守護網
最美好的時光
發願的四個階段
好願在人間
培福有福
感恩、懺悔、發願
祈願全球平安自在
發大菩提心
慈悲無敵,智慧無惱
108 for All,為世界祈福

第三篇 時時鍊心最平安
全方位修行的「心六度」
鍊心三層次
行解相應,活用佛法
無底的垃圾桶,無塵的反射鏡
身心要定期保養和維修
安心自在有方法
享受呼吸好平安
時時念佛有平安
效法大地的報恩法門
所求願滿的〈大悲咒〉法門
正信修學觀音精神──觀音法門的次第
信心、願心、大行──觀音法門的實踐
從有所求到無所求──觀音法門的智慧
〈朝山偈〉的修行密碼

第四篇 廣結善緣好平安
安於事,安於道
因奉獻,成長最多最快
大悲心水耕福田
結善根福德因緣
常樂我淨來培福
農禪身教
為奉獻而學習
和樂無諍有幸福
以團體來成長個人
融入大眾做義工
菩薩瓔珞,心地莊嚴
安己和眾六字訣
充分溝通,和樂共事
散發佛法香氣
菩薩的百寶箱
以平等心廣結善緣

 


精采書摘

最美好的時光

所謂佛法的祝福,也就是把自己照顧好。什麼是把自己照顧好?

第一,把身體照顧好。聖嚴師父說「勤勞健康最好」,照顧身體有兩個重點;飲食均衡和適度運動。如我今年(二○一八年)六十歲,雖不敢稱老,但我必須準備老年的資糧。我每天慢跑二十分鐘,一邊跑步,一邊聽外語,兼具身體與頭腦的雙重運動。如果長者認為跑步過於劇烈,就是散步也很好,我們看到有不少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等都有每天散步的習慣。如若年紀更長,則要留意生活起居安全,兼重營養均衡。

第二,把生活照顧好。師父有兩句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人生的上半場,許多人為了事業和家庭全力以赴,退休後,才有機會將生活重心,拉回到自己身上。我鼓勵可朝兩個方向拓展生活面向:一是做義工,一是培養興趣。做義工,只為利他奉獻,廣結善緣。培養興趣,如參加音樂、美術等才藝課程,可讓生活豐實多彩。所謂藝術,簡而言之,即是變化中有和諧,和諧中有變化。而保持適當的人際互動,也能增進身心的健康。

第三,把心照顧好。師父也說:「少病則身安,少惱則心安。」現代社會以小家庭居多,獨居人口更見趨升,其中亦不乏老人自主性選擇獨居的社會景象。這段時期,子女或許不在身旁,朋友也不多。往好處想,正是讓我們面對自己、認識自己的契機,即是修行。修行方法中,念佛和拜佛是比較容易著力的,能夠拜佛就拜佛,有時間念佛就念佛。假使生病,最好能夠練習:視病如親、如好友、如佛菩薩,接受、包容它,那就不會產生對立。醫生能幫助我們照顧身體健康,但是心理健康還是要靠自己照料;佛法告訴我們身由心主宰,所以,心才是生命的主人。

第四,要有宗教信仰。信仰是人生的歸宿,佛教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可將此生修行的善根及福德因緣迴向未來,到極樂世界繼續修行。有此心願,則會更珍惜每一時、每一處,感恩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生命是永恆的,從出生至少、壯、老年的每一過程,儘管變化不已,如果用心體會的話,其實只有每一刻、每一念的當下與當下。把身體照顧好、把生活照顧好、把心照顧好,進而懷抱宗教信仰,給自己全面的照顧,便是佛法的祝福。這樣的話,當下的每一刻,都是最年輕、最精彩、最美好的時光,也就沒有老或不老的問題。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