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居士是紅塵中人,菩薩行者;
掌握在家修行之道,
做一個理想的在家菩薩。
相對於出家人清淨梵行的生活,居士更需要福慧雙修,才能在凡塵俗世裡,鍛鍊出道心。
本書為難得的居士修行專書,除介紹居士的歷史淵源、修行之道與人物典範外,更釋疑現代居士關注的工作觀、金錢觀、感情觀、夫妻觀、生死觀等,讓您得以在滾滾紅塵中依教奉行、自利利他,得到法喜與法益。
佛教尊稱在家信眾為居士的由來,可能是受維摩詰居士的影響,他是古往今來一致推崇的居士修行典範。《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詰經》)的〈菩薩品〉即稱維摩詰為居士。
光嚴童子問維摩詰居士:「居士,從何所來?」
維摩詰居士說:「我從道場來。」
光嚴童子又問:「哪個道場呢?」
維摩詰居士回答:「直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諸煩惱是道場……。菩薩如果能依六波羅蜜教化眾生,一切所作所為,腳下的每一步無不是道場,都能安住於佛法。」
維摩詰居士不以一寺一地為道場,依此而推,在現代居士的生活中,家庭是道場、職場是道場、喜怒哀樂是道場……。雖然和一般人的生活環境相同,但是心境卻是不同的,面對世間萬象,居士是生活在紅塵俗世的修行者、推廣佛法的幕後菩薩,願意以佛法鍛鍊自我、成就大眾,從佛陀時代到現代佛教,不論個人得失,不計功德多少,默默耕耘著人間淨土。
衷心期盼有緣的讀者,皆能因本書得嘗聞慧、思慧與修慧的法益與法喜,朝「現代維摩詰居士」的修證目標前進!
目錄
1。真正的居士
Q01:什麼是居士?
Q02:居士和一般人有何不同?
Q03:什麼是優婆塞、優婆夷?
Q04:什麼是在家菩薩?
Q05:居士是隱士嗎?
Q06:歷史上第一位優婆塞、優婆夷是誰?
Q07:《優婆塞戒經》說什麼?
Q08:誰是正史記載的第一位中國居士?
Q09:什麼是居士佛教?
Q10:居士對推廣中國佛教的重要性為何?
Q11:為何稱居士為白衣?
Q12: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有何不同?
Q13:居士可以住持三寶嗎?
Q14:居士應修人天道、解脫道或菩薩道?
Q15:居士如何護法?
2。居士的功課
Q16:什麼是居士五法?
Q17:居士如何安排修行功課?
Q18:居士如何用威儀莊嚴身心?
Q19:居士如何持戒?
Q20:居士如何修定?
Q21:居士如何修慧?
Q22:居士如何在家設佛堂?
Q2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Q24:居士如何選擇老師學佛?
Q25:佛教徒可以自稱居士嗎?
Q26:工作太忙,沒時間修行怎麼辦?
3。居士的典範
Q27:佛教第一位外護居士是誰?
Q28:給孤獨長者如何建立祇樹給孤獨園?
Q29:末利夫人如何接引波斯匿王學佛?
Q30:維摩詰居士為何是居士的典範?
Q31:毘舍佉為何是布施第一的女居士?
Q32:勝鬘夫人如何大做師子吼?
Q33:悲心第一的摩訶男,如何捨身救民?
Q34:「黑阿育王」如何變成「白阿育王」?
Q35:龐蘊一家如何生死自在?
Q36:楊仁山如何開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路?
Q37:〈清信士品〉與〈清信女品〉介紹哪些佛陀時代居士典範?
Q38:《居士傳》的內容為何?
Q39:《善女人傳》的內容為何?
4。居士的考驗
Q40:居士的工作觀為何?
Q41:居士的金錢觀為何?
Q42:居士應多做義工或多修行?
Q43:居士的感情觀為何?
Q44:夫妻如何成為真正的同修道侶?
Q45:女居士的業障比男居士重嗎?
Q46:布施就是捐錢嗎?
Q47:居士必須放棄生活享受嗎?
Q48:居士如何面對生死?
Q49:居士如何接引人學佛?
Q50:如何成為現代維摩詰居士?
【導讀】紅塵中人,菩薩行者 陳秀慧
居士是居家學佛之士,相對於出家僧人的清淨梵行生活,更需要福慧雙修,才能於凡塵俗世裡鍛鍊出道心,做到煩惱即菩提,火焰化紅蓮。然而,世間學佛者如是眾多,到底有多少人能以佛法轉煩惱為智慧呢?
如何才是真正的居士呢?在滾滾紅塵中,如何依教奉行,以家庭、職場與社會團體等為道場,以家人、同事和社團成員等為法侶,效學維摩詰居士,以明淨的心智與大慈悲心,巧把塵勞化佛事,做一位與時俱進、名實相符的居士,值得真心向道者一探究竟!
《居士50問》為難得的居士修行專書,從說明居士的歷史淵源、居士的修行之道,進而介紹重要的居士典範,以及現代居士如何化解生活考驗。
讓人確信居士確實能因著巧用佛法,將三界火宅轉為清涼世界。
《居士50問》的全書內容分為四大單元:
一、真正的居士
本單元從「居士」一詞的歷史流變談起,旁及居士對佛教發展的貢獻,而以示現在印度與中國的居士代表人物為例說明。文中更指出:居士的殊勝義是發菩提心與出離心的在家菩薩行者,解說其和一般人及出家眾的異同;並分享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進而透過「以恭敬心供養三寶、自利利他做義工、道場與家庭兼顧、修學正法常精進」的種種方法實踐,善盡護法之任務,成為當代「真正的居士」。
二、居士的功課
首先載明《雜阿含經》中,佛陀有關「居士五法」的教導:「信具足、戒具足、聞具足、施具足與慧具足」,是為本單元的總說。接著回歸實際的修行課題,依次說明個人如何落實內外莊嚴的方法:內莊嚴,得力於勤修戒、定、慧三學,以期臻至淨心自覺、內明開顯的境界;外莊嚴,除了個人的身行舉措穩重得體外,還可廣義地涵蓋:居家佛堂的擺設、佛化家庭的建立與依止明師學佛等。文末,更為忙於工作的現代人,提出如何善用零碎時間用功,以反觀自照,常保正念現前的具體方法。
三、居士的典範
古德有言:「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本單元介紹多位示現在中、印歷史舞台,可做為當代居士見賢思齊的典範人物;依其出場序,簡介如下:與佛陀同時代,為佛陀興建第一座佛教寺院竹林精舍的頻婆娑羅王;為供養佛陀精舍,而不惜散盡家財,以黃金鋪地的給孤獨長者;成功以機智勸化多疑之波斯匿王的末利夫人;以直心為道場,示有妻女卻常修梵行的維摩詰居士;發大願護持僧眾修行,被尊為「布施第一」的女居士毘舍佉;發十大誓言與三大願,蒙佛授記的勝鬘夫人;悲心第一,捨身救民的摩訶男;放下屠刀、決心學佛的護法聖王阿育王;坐化立亡、生死自在的龐蘊居士一家人;復興近代中國佛教的楊仁山居士;《增一阿含經》中的清信士與清信女;清代彭際清編撰《居士傳》與《善女人傳》中的男、女善信居士。
四、居士的考驗
當代在家學佛者,所要面對來自外在世界誘惑與考驗的關卡,較諸出家眾,誠有過之而無不及。本單元針對居士的工作觀、金錢觀、修行觀、感情觀、夫妻觀、性別觀、布施觀、生活觀、生死觀等,提出言簡意賅的看法。所謂「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上述看法,可助居士們在考驗來臨前後,建立正確的知見;一旦關卡現前或已然被困時,較能如法化解難題。而若期望自己成為現代的維摩詰居士,則一方面要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和諧人我,廣結善緣;另一方面要具足維摩詰「入不二法門」的智慧,才能因心淨而遍一切國土皆淨,於人間這個大考場也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本書為接引居士的入門手冊,故文字敘述簡潔明達,力求深入淺出,希望能讓讀者容易理解學習。全書旁徵博引佛教經論與中國古籍,並參考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聖嚴法師與當代學者相關論著多篇,除彰顯本書的學理依據是有所本外,更為想進階研習相關議題的讀者,提供了一窺堂奧的路徑,是為本書所發揮的附加價值。
居士是推廣佛法的「幕後菩薩」,從佛陀時代到現代佛教,不論個人得失,不計功德多少,行走在自利利人的菩薩道上,默默耕耘著人間淨土。衷心期盼有緣的讀者,皆能因本書得嘗聞慧、思慧與修慧的法益與法喜,朝「現代維摩詰居士」的修證目標前進!
陳秀慧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副教授
精采書摘
Q:居士和一般人有何不同?
佛教徒分為出家人和在家人兩類,出家修道者為僧,在家學佛者為俗,稱為僧俗二眾。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也就是居士,相對於脫離俗世的僧人,居士是生活在紅塵俗世的修行者,面對著世間萬象,知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保持菩提心與出離心,悲智雙運,願轉三界火宅為清涼法海。
居家逼迫,猶如牢獄
雖然居士和一般人的生活環境相同,但是心境卻是不同的。佛教認為「家」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家,另一種是三界牢獄的家。一般人都是為世俗的家而奔忙一生,居士則是求出三界生死牢獄的家而致力修行。
《大般涅槃經》說:「居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人的煩惱常來自家庭生活,不論是親子、夫妻或兄弟姊妹關係都讓人煩惱不已,家如牢獄般緊緊束縳著人。
居士不只體會到複雜的家庭問題,更體會到三界生死如火宅的苦迫。《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不但人有生、老、病、死苦,即是福如天人,死後也可能墮入畜生、餓鬼、地獄道。想要不再流轉六道生死輪迴,就需要修學佛法為究竟之道。
佛陀成佛的目的,是見眾生有生、老、病、死的苦惱,生死範圍的三界,就像火宅一樣,所以成道度眾生。如聖嚴法師於《禪門》所說:「在家居士,已經接受佛教,而對凡夫界的生死不覺得苦,沒有想到用佛法來救濟,這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所以,在家佛教徒雖然擁有眷屬兒女的照顧教養,仍當以解脫三界生死之苦的法門為依歸。」
以菩薩道為人生道路
居士和一般人的最大不同處,在於受了三皈五戒,以信仰佛、法、僧三寶為人生方向;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來守護身心。因著修學佛法,而清楚人們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享受,其實是痛苦的來源。居士既以佛法來離苦得樂,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煩惱,也會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同得解脫自在,所以積極實踐菩薩道。
因此,居士的生命格局也變得廣大,除珍惜人生,及時修行,並發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有限的人生因而擴大為無限的願海。
Q:居士如何在家設佛堂?
想在家裡布置佛堂,首先,應就客觀的居住環境考慮,並掌握整齊、明亮、素樸的原則,如此家裡也能營造一處心靈空間。
宜選安靜之處
選擇佛堂的位置,宜選家中較安靜之處,最好能有窗戶,或是陽光充足處;不宜靠近廚房、廁所;或是將佛像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而且此空間,盡可能不做為其他閒談會客、嬉戲的用途。
擺設以簡約為主
佛堂擺設以簡約為主,佛菩薩聖像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不需要太多;以電燈代替蠟燭,放在佛菩薩像的兩側。如果居住的空間狹小,或是有室友同住,或是全家僅自己一人學佛,則可以彈性調整。
例如選擇在書桌前,或室內一處清淨的地方,以佛經暫代佛像,不必設置香爐、燭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燒香,只要在做定課或自修的前後,以問訊、禮拜,以表示虔敬、恭敬即可。
Q:布施就是捐錢嗎?
布施,是度眾生最好的方法,也是修行菩薩道的基礎方法,更是無盡藏的存款方法。但是,有的居士誤以為布施只是捐錢,或只是為了累積功德,而不了解布施的真義。布施的方法有三種,包括財布施、無畏施和法施。
一、財布施
財可分為內、外兩類:以一切動產、不動產等身體的附屬財物做布施,是「外財施」;以做義工,以體力、智力、技術、知能,或用身體、生命來布施,是「內財施」。因此,居士修布施除了捐獻錢財物資,還可以做義工奉獻一己之力。
二、無畏施
協助別人獲得無威脅、無恐怖的自由,是「無畏施」。居士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給他人五種安全感,五戒因而也稱五大布施。居士持五戒可保護自己,也能守護他人,帶來平安的力量。
三、法施
布施中以法施為最上乘。凡以自己所知的佛法教化眾生,即是行法布施。無論是助印佛書,或講經說法,即使只是分享一句法語,也能助人體會佛法而離苦得樂,所以都是法布施。
菩薩行的六度,雖以布施為首,卻以般若為導,所以居士要不住相布施,與般若的空慧相應。如果計較功德大小,反而會起煩惱心。不妨練習不求回報地付出,付出後不計掛於心,更加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