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止觀講記

RM40.50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14.8×21 cm / 平裝 / 27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091
ISBN:9789575984458

貨號: 9789575984458 分類:

內容簡介

立基八正道‧貫通戒定慧
邁向正見圓滿的止觀法門

以知見為先導,禪定為樞紐,智者大師將其畢生所修、所行、所教,總歸為天台止觀法門,為中國佛教奠定系統化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

繼程法師以《小止觀》為綱要,融入《釋禪波羅蜜》、《六妙門》、《摩訶止觀》等修持體悟;在初講中詳細開示二十五種方便,著重禪修之前的準備工夫及禪修中的應用;在續講中則進一步指導調身、調息、調心的根本原則,以及禪定過程的身心變化、各種境界與對治之道。

止能得定,觀能生慧,止觀是定慧等持,是修行工夫的基礎、成佛之道的精要。

《小止觀》是「東土釋迦」智者大師介紹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止觀法門的著作,原只是寫給他俗家兄長,讓他便於入門的小書,沒想到因其精巧扼要、內容豐富,反而讓許多初學者大大地受用,因而廣受歡迎。本書是繼程法師解說《小止觀》要點的集結,內容包括修習的準備工夫、正式程序、善根或不善根顯發的處理、魔境的對治法、身心問題的療癒方法,以及所證果位等。讀完本書後,即能對這套漢傳佛教中最有條理、最有系統的修行法門,獲得完整的初步瞭解。修「止」能伏煩惱而得禪定;修「觀」則能斷煩惱而得智慧。止與觀即是「定慧雙修」,是修行歷程中的一雙翅膀,能幫助我們飛越重重修行關卡。誠如作者所言:「要使智慧與生命融合為一,可以通過止觀法門的修持而證得。」

◆ 繼程法師的止觀教學特色 ◆

本書分為三卷:小止觀初講,小止觀續講,小止觀原文。繼程法師主張,細水長流的日常用功與密集精進禪修是相輔相成的;透過止觀雙修,以定心持續深化觀照的力量,終能契入智慧與生命統一的如來實相。

 


作者簡介

釋繼程

一九五五年生於馬來西亞,一九七八年依止竺摩上人出家,同年赴台灣松山寺受具足戒,並於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進修。期間曾親近印順導師、星雲法師,並於聖嚴法師門下修習禪法,成為法子。

返回馬來西亞後,曾閉關一千日;出關後,活躍於大馬佛教界,曾擔任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會長、馬來西亞佛教僧伽總會副主席等職;並創辦主持大專佛青生活營、教師佛學生活營、靜七、大專靜七、精進靜七、禪十等禪修課程。近年並前往台、美、歐等地,指導禪修活動。

著作甚豐,論作:《一代人天師範》、《人生佛教概論》、《談經說論話人生》、《生活中的菩提》,散文:《佛國伽楞記》、《緣》、《出家情》、《筏》、《悠然》、《禪話綿綿》、《船到橋頭》,詩合集:《三人行》,開示錄:《小止觀講記》、《六妙門講記》、《春在枝頭》、《僧伽靜七開示錄》等約四十餘種,並創作現代佛曲歌詞數十首。

 


目錄

﹝新版序﹞ 寫給台灣讀者
﹝總 序﹞ 小止觀講記
﹝原序一﹞ 小止觀講要
﹝原序二﹞ 小止觀續講

卷一 小止觀初講
序言
正文
前言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第九

卷二 小止觀續講
前言
簡介十章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卷三 小止觀〔原文〕
點校說明
智者大師傳略

正文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行第五
正修行第六
善根發第七
覺知魔事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校記與註釋

 


精采書摘

方便行第五

第一是欲:一種希求。修行時要有個大目標——即離世間的一切妄想顛倒,要得到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所以也叫志、也叫願、也叫好、也叫樂。我們要立下志願,要知道為什麼要靜坐?修學靜坐如修學佛法,有了欲才能決定我們的成果。如果靜坐只為了使身體健康,那麼身體健康的目標達到後,便不會再有進步了。

在靜坐前立下目標,但是在用功時不要去想它。立下心願便知道自己的目標,給予自己一股上進的力量。立定了目標,所用的工夫自然而然會往那方向去,等到工夫到家時,所謂「水到渠成」,這工夫自然會提昇。但是不要刻意去追求,在用功時也不要去企求這目標,一旦有企求的心,工夫便用不上去了。有些人坐到心細下來準備往上進時,動了一個念頭:為什麼還不來?這念頭一動,他立刻掉回平常的狀態,什麼都沒有了。

也有人第一支香坐到很自然地進入很微細的狀態,第二支香開始坐時他就想這種境界快點來,結果他一直坐下去都得不到。所以工夫是按部就班,自然上進的,到了某個關鍵的地方,如果動了念,便要立刻捨,這便能上進;如果不懂得捨,動了妄念,即刻掉下來。所以明照之心必須時常保持,這樣才能捨。

這是善欲,或正欲,也是八正道的正志或正思惟,是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總之,學習任何法門,這正確的觀念要先培養起來。有了正見,才能有正確的目標,這樣才不致於盲從。

第二是精進:懶惰的人是沒有成就的。除了煩惱,一事無成。但是精進不是那種猛烈或緊張的修行,學佛愈緊張,效果愈慢。所謂「欲速則不達」,這樣子學佛,急於成功的人,就很快退心。精進是「細水長流」,需不斷地用功,不找藉口來原諒自己,也不懈怠,但也不是「一曝十寒」。許多初學佛的一開始便用衝,佛教的什麼法門都要學盡,當然容易受到很多阻礙和家人的反對。他因為是用衝的態度,所以無暇思索,到處碰釘子。這種又勤又快的學佛態度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很容易退心。

我們用密集的訓練方法是較為逼迫的,但是這只是一短暫時期,回到平日生活時,工夫便得恢復平常的速度。精進是溫和地用功,開始靜坐時,不要坐太久,不然常常捱腿痛,一想到靜坐便害怕了,那裡還會去修學。所以開始時十到十五分鐘便夠了,那時是注意力最能專注的時刻。剛好用上功時下座,這便能對靜坐留下很好的印象,便喜歡靜坐了。之後再把時間拉長到二十分鐘,那時工夫剛好開始轉弱便下座,這樣便不會感到煩躁,工夫也容易用上。以後時間慢慢增加,直到心力能收攝半到一小時的時間,那時要用功也容易了。日常用功的方法都不可太急太猛,這與密集的訓練不同。在密集共修裡,大家的力量能鼓勵你度過難過的時刻,可是日常的修學,沒有人鼓勵,意志又不夠堅強的話,便會打退堂鼓了。

「中道行」的確是不容易做到,我們日常的生活要做到恰到好處,就像佛陀對億耳說琴絃調得太緊太鬆都不能彈,而要調到恰到好處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這才是真精進!

第三是念:即正念。世間的現象都是無常、空,不值得我們把身心都投注下去,只有佛法是值得我們去投靠。佛法是生命的智慧,我們值得把精神用在心靈層面的提昇。「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學佛要有個遠大的目標——成就正覺。有了遠大的目標,在修學過程中碰到任何障礙都能忍受,因為我們要爭取這理想。譬如你們做學生的,為了進入大學,拚命捱苦都沒有關係,只要能考到學位,再苦也都值得了。為了遠大的目標,我們要付出,在付出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障礙。可是,只要保持正念,把握好目標,提醒自己,觀照自己,這些境界很快便消失了。有了正念,對於處境的干擾很敏銳,可是卻不受他轉。

第四是巧慧:對於世間樂、禪定樂,得失都看得很清楚。哪一件事重要,哪一件事不重要,都能用智慧來判斷。是非得失輕重都要用智慧來判斷,佛法的巧慧,能使我們對世間與出世間有個正確的價值觀。在修道過程中,方向便能把握,那是對世間和出世間的種種法、種種現象,採取正確的抉擇取捨。巧慧其實便是正見,有了正見便能作正確的判斷。
沒有巧慧,不知道輕重,常常捨本逐末。不知道把精神放在重要的事業上,而把精神浪費在不重要或可以捨棄的事情上,這導致因小失大。
第五是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這是下定決心,要好好用功。

從這五種方便行:欲、精進、念、巧慧、一心,都是強調止觀、出世間智慧的重要,這都是為了配合修行止觀的方便。只要培養了這種欲念和決心,在修行時便容易上路。這五種法都有相關性,使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七打下來也才有意義,而不是迷迷糊糊地修行。

重量 / Weight 0.38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