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善財童子參訪各行各業的人物,不分身分高低皆一一禮敬。
禮敬,讓善財童子的生命圓滿,因為每個人都有取之不盡的無盡寶藏,
所以,放下自我,禮敬一切,是圓滿生命的下手處。
人生就是一場尋訪善知識的旅行,有緣相會的都是善知識,
但看我們能否識得無盡藏!
《華嚴經》無限浩瀚、究竟圓滿的佛境界,向來是追求心靈智慧者所嚮往的。而〈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堪稱經中最為人熟知、表現之情境也最為豐富的篇章,內容講述的是善財童子為了求道而參訪各式各樣的人物,從中獲得智慧啟蒙的過程。
本書作者擁有深厚的華嚴研究背景,但她在本書卻以容易被現代人接受的文學手法,重新詮釋這些精彩動人的故事。書中將龐大的五十三參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別呼應「自然本真的回歸」、「大隱於市的脫俗」、「覺醒的夢中遊戲」,以及「萬法的圓滿具足」的境界,以此爬梳並探討善知識所展現的生命智慧與生活藝術。
隨著作者優美流暢的文字,莊嚴華美的意境鋪展眼前,讀者也彷彿伴著善財童子踏上一段尋訪善知識的旅程,心中對圓融智慧的體會,也隨之漸行漸深……。
作者簡介
陳琪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著有《《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一書,和碩士論文〈《華嚴經》美學之研究〉,以及〈《華嚴經》文學美的表現〉、〈善財童子參訪圖研究〉、〈由《莊子》的「凝神」談文學創作的美感心靈〉、〈夢中若不覺,枉作夢一場——由《枕中記》談唐人小說中的佛學思想〉等單篇論文數十篇。
目錄
【推薦序】開啟寶庫之鑰 仁珍千寶六世仁波切
【推薦序】華嚴的現代文藝創作 李治華
【自序】心如工畫師
壹、行到水窮處
妙高山頭不容商量——第一參德雲比丘
超越死亡的恐懼——第九參勝熱婆羅門
黑暗也是一種力量——第二十參遍行外道
幽居在空谷——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
蒼茫雲海間——第二參海雲比丘
海客談瀛洲——第二十二參婆施羅船師
河與沙的對話——第十二參自在主童子
遙見仙人林木中——第八參毘目瞿沙仙人
誰在林間漫步行——第十一參善見比丘
化干戈為玉帛——第二十三參無上勝長者
海岸園林——第七參休捨優婆夷
日光園林——第二十四參師子頻申比丘尼
佛陀誕生聖地「嵐毘尼園」──第三十九參妙德圓滿女神
貳、大隱隱於市
讓家宅成為道場——第十五參法寶髻長者
柴、米、油、鹽即是悟道的契機——第十三參具足優婆夷
親愛的,讓我成為你的修行伴侶——第二十五參婆須蜜多女
我的家庭真可愛——第十九參不動優婆夷
虛空為家——第三參善住比丘
挑逗欲望的商場——第四參彌伽居士
十字街頭好參禪——第十四參明智居士
閱讀一○一大樓──第二十六參鞞瑟胝羅居士
芳香療法——第十六參普眼長者
聞香悟道——第二十一參鬻香長者
「光如水月」的宮殿——第十參慈行童女
向左轉、向右轉——第十八參大光王
一怒安天下——第十七參無厭足王
參、大夢中遊戲
夢中若不覺,枉做夢一場——第五參解脫長者
回歸自己的身體——第六參海幢比丘
菩薩,您的名字是勇者——第二十八參正趣菩薩
坐看雲起——第二十九參大天神
地靈人也傑——第三十參安住地神
黑暗與光明之間——第三十一參婆珊婆演底夜神
在深夜大夢中遊戲——第三十二參普德淨光夜神
白雲深處有藍天——第三十三參喜目觀察眾生夜神
人美,心亦美——第三十四參普救眾生妙德夜神
做菩薩,好歡喜——第三十五參寂靜音海夜神
不忍聖道衰——第三十六參守護一切城夜神
大悲心起——第三十七參開敷一切樹華夜神
千江映月——第三十八參大願精進力救護一切眾生夜神
肆、望月幾回圓
俗情與道情——第四十參佛妃釋氏瞿波
願力與業力——第四十一參佛母摩耶夫人
幻智.幻影.幻住——第四十二參至第五十參的九位善知識
梵韻滿娑婆——第四十四參善知眾藝童子
畫閣朱樓盡相望——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
無為有處有還無——第五十二參文殊菩薩
一身復現剎塵身——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
圓滿生命的朝聖行——總結五十三參
序/後記
自序:心如工畫師
人生天地間,無法逃脫於天地大化的限制,同樣地忙碌辛苦,有人灑脫自在,愈見智慧;有人無奈煩亂,造業不斷。二者的差別,只在於能否善用其心。覺者的心,巧如工畫師,能為自己、為他人畫下天地間的大美;不覺者的心,雖然也是位畫師,卻只能以一「亂」字形容,是把自己和他人的天地都搞亂的畫師。《華嚴經》有首偈語:「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善畫者能畫出佛國淨土,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善畫師,畫出你我世界的大美?
佛以智慧的彩筆畫下時空中最美的淨土,展現在闡述佛境界的《華嚴經》裡,其中〈入法界品〉又是《華嚴經》中最貼近我們生活世界的一品。此品是講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朝聖故事,善財童子參訪各行各業的人物,從王公貴族到販夫走卒,不論是家庭主婦、或是世俗商人,都以高妙的智慧,凸顯出高度的生命品質,彩繪出最美好的生命情境,讓我們在平凡中見到最高貴的人格。人的生命品質,不在於職業的貴賤或收入的多寡,而是取決於心靈境界的高低。
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其實都是法身大士示現為尋常中人,古德以菩薩階位做為科判,分析了善知識修證境界的差別(參見本書最後一篇總結〈圓滿生命的朝聖行〉)。法身大士修證境界的差別,對我們而言,是微細難分的,所以本書不重在探索菩薩階位的差別,而是著重在爬梳善知識所展現的生命智慧,撰寫上也就不依菩薩階位的經文順序一參一參地書寫,而是分門別類地鋪敘。本書將五十三參分為四部分:
一、行到水窮處
修道人常在僻靜處修行,深山、流水、樹林等遠離塵囂的自然環境,都是修道人喜居之處。因為靜謐的自然環境,容易讓人進入幽靜深玄的內在心靈,喚醒我們隱蔽的佛性。人生於天地之間,人與天地萬物本是一體,回歸天地,就是回歸我們自然本真的性情,也是返回我們佛性大海的本家。王維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山窮水盡處,何不就地而坐,靜觀當下的天光雲影,天地萬物雖然呈現不同的姿態,但都在喚醒我們內在的佛性。且看善知識如何在天地大化中體悟真理、展露佛性的善與美。
二、大隱隱於市
在複雜的塵世中,容易因外境的忙亂而浮躁,若能在忙碌的外境中,動而有顆內觀的靜心,覺照一切外境的變化而內心靜如處子,剋其煩惱、轉為菩提,則能開出不可限量的道種智慧,所謂「大隱隱於市」,是大乘菩薩行者的心願和工夫,能入世而又超脫於世俗之外。忙碌的現代人,如何在煩亂的城市生活中,忙得自在又寧定?讓善知識帶我們入世而又擁有超凡脫俗的智慧!
三、大夢中遊戲
人的一生,不論單純如身居幽谷般的清淨,或是複雜如政客奸商般的染濁,其實都是恍如一場夢,誰能在夢中當下覺醒,了悟一切顯相不過只是幻化暫有,就能不被纏縛而自在解脫!「我」是幻化的存在,何況「我」之外的一切顯相,沒有一法是真實存在,也沒有一法是永恆不變,一切顯相不過如夢幻泡影般的唯心所現。善知識跳脫了對任何一法的執著,因而在人生大夢中灑脫自在,隨因緣而以幻化遊戲的心境大作佛事。
四、望月幾回圓
當萬法都回歸如幻空性的本質,萬法圓滿具足的本來面目,當下全然體現。圓滿、圓融是《華嚴經》的核心,也是佛境界的特徵,更是萬法的本來面目。在佛境界當中,萬法都以其本自清淨、本自具足的圓滿姿態呈現,因為佛境界是全性全相,所以在佛境中的萬法皆能展現其全部的面相。五十三位善知識當中,等覺、妙覺菩薩的善知識最能將佛境界的廣大圓滿具體呈現出來,神遊其間,是打開我們簡單貧瘠的時空觀的最佳參訪之地,更是汲取佛陀智慧的最佳來源。
本書是長期在法鼓山《人生》雜誌「華嚴情境美學專欄」刊登結集而成,刊登期間,感謝華梵大學佛教學系李治華教師悉心挑選適合的照片,以烘托該參的情境,並感謝義務提供照片的黃文華師兄,因為兩位「華」兄,讓〈華嚴情境美學〉的情境之美有了烘雲托月的效果;然而本書基於篇幅和成本考量,必須割捨這些照片,並改了大眾化的題目。此外,也感謝上師仁珍千寶仁波切在菩提道上的教導加持,和母親、先生慈愛的照顧,以及一切愛護我的朋友,尤其感謝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一切善緣或逆緣,讓我對生命的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厚!
推薦序:開啟寶庫之鑰
頂禮上師、諸佛菩薩!
五十三參的密義
《聖般若攝頌》云:「無智無德無菩提,如海佛法亦成無。」如是所說若無智慧,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成,因此三門投入於聞思、尋找智慧是菩薩道的第一任務。這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內,所指為行菩薩道的目標及方法。
在智慧的境界,一切萬法似有的顯示及無實的真理,之所謂不住於輪迴、不住於涅槃,《華嚴經》所說廣大的世界是禪定中顯現不可思議的境界,不管見地、修持、境界、善知識、眷屬、行為、果位等,超越了凡夫的意識和境界,似有似無、不生不滅。
《華嚴經》的內容為完整的佛法,即如一棵藥草具有它的特性、顏色、形狀、味道、藥效等有不共的特性。同樣地,佛說一切法為引導具善緣者入於善道、置於涅槃,但各經具有各自的特色,有些宣示總義或傳記、實修、行為、戒律等不同法語。
《華嚴經》包含三乘寶藏,聲聞乘為斷除輪迴的束縛而守持清淨的梵行戒,善財童子在善見比丘座下學得淨修梵行、聽聞妙法、受行其教,是為聲聞乘別解脫法。
大乘佛法的精華為智慧與慈悲,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學得依止善知識的智慧法門,於觀音菩薩座下學得大悲行解脫門,為菩薩乘的妙境!
金剛乘宣說的歸納為煩惱道用的方便道及智慧道用的禪定法門,善財童子於婆須蜜多女座下學得菩薩離貪欲之無著境界三昧,於無上勝長者學得行清淨法門等方便法,於婆珊婆演底學得光明解脫門等智慧法門。因此密乘的一切修持,也在《華嚴經》中,以故事或以不可思議禪定次第宣示。
善財童子的智慧
《聖般若攝頌》云:「恆依諸位智者師,因智功德源於彼。」如是於整個佛教都非常重視依止善知識,稱為智慧之門、功德來源,善財童子是佛教依止善知識的典範。
佛於三乘教法中,一再強調依止善師,於聲聞乘的《別解脫經》內說:「傳戒善知識視為佛陀!」
《大乘寶蘊經》云:「阿難!若有菩薩住車乘中,以五妙欲遊戲受用,隨欲受用,無有餘人曳其車乘。阿難!如來亦當獻身,馭此菩薩車乘。」因此有人宣說大乘菩薩法門,連佛陀都現身尊駕其車,遑論餘眾。
密乘內,視上師為真實佛而依止,《金剛心要莊嚴續》內云:「恆敬師弟子,如是觀其師,師與佛同等,彼即金剛持。」
善財童子依止善知識是三乘共同學習的法門,其國土、善知識、眷屬及經過、法、禪定、果位等,若以故事的角度來看,描述地非常詳細而夢幻,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
以意義的角度去看,首為依止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此示以具善緣的弟子必須尋獲具智慧的善知識;所往方向為南方,南方在密乘壇城為功德之門,五行為地大——生長萬物之母。仔細研讀此法門,國土、善知識名號等都暗藏很多玄機,執著一境則無法通達《華嚴經》不可思議境;若具有清淨的意樂及無漏的禪定,人人都能跟隨善財童子入於無礙法界。
尊師重道為佛教的特點,過去於印度的蓮華生大士、阿底峽尊者、帕單巴大師等,依止眾多善知識、學習無數的法門,此唯智者的邁向所在。亦有如印度八十四成就者的大多數,依止一位善知識、專修一法門成就,西藏諺語云:「依止百位師,見德不見過。朝禮百聖地,生喜不厭倦。」如為此根器,即應依止眾多善知識。
又云:「清淨心者依百師,了知一切一智慧。煩惱心者依百師,一見新師忘舊師。」若有後二句的過失,即應先依止一位善知識學習。
若以故事為定位而閱讀善財童子的參學,直如非常精彩、豐富的科幻小說。但以修行人角度而看,不退轉的信心、敏銳的智慧、登刀山投火聚也毫不猶豫的無畏心,為了法,不論善知識的形相、歷經種種苦修等都甘願的精進心,此皆為修行菩薩道者均須牢記於心。
顯密雙運的華嚴境界
很多人認為《華嚴經》純粹為顯宗法門,尤其為華嚴宗專屬的一部經典,由文字上看來是為顯宗經典,但其名相、意義,尤其是各種禪定的次第,於密乘儀軌中都保留相當完整的修持,此於其他宗派內很難尋得,密乘的任何儀軌都是由空性智慧中顯現寂靜、忿怒各本尊及佛的國土無量宮等,回歸於智慧界中、最終融入空性,以五十三參對照密乘的儀軌如法如理。
舉例來說,第一參於文殊菩薩座下學習親近諸善知識的法門,為儀軌中的皈依、發心;於德雲比丘座下學習憶念諸佛普見法門;於海雲比丘座下學習普眼法門等為生起次第。密續云:「金剛置於蓮,一念諸佛修。」度母續云:「僅為顯現之神識,僅於心中作觀察,此心住虛空金剛,無有法亦無法性。」
於慈行童女座下學習的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為觀外壇城無量宮殿;具足優婆夷座下所傳無盡福德藏解脫門,為五妙欲供養;於彌勒菩薩座下所學入三界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為念誦瑜伽等,整部故事能配合密乘儀軌的內容。
就無相圓滿次第對照而宣說,前行學習四大之音,心的導引、本覺的導引等,於《華嚴經》內有暗示,因此《華嚴經》為顯密的寶庫。
作者的研讀成果
陳琪瑛居士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隨學好幾位教授,閱讀各種著名的《華嚴經》論典,深思及研究內容,陸續寫出很多包含博士論文在內、長短不一的文章,如春天的植物般一一展現於讀者眼前,如此長的時間研讀《華嚴經》,其精神的雨水已滲透於《華嚴經》的大海內,雖不知其遍布有多廣,但確可說為《華嚴經》的專家。看到此篇文章者,希望閱覽華嚴境界之美,模仿善財童子的信心、淨心、智慧、無畏、精進。希望以此簡括概要之序成為智慧之鑰,助於讀者啟開顯密之寶藏,將來能顯現普賢廣大願所說的一切功德!
仁珍千寶(寫於妙乘法苑,西元二○一二年五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