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聖嚴法師在美國「佛法開示班」中,針對唐代石頭希遷禪師的〈參同契〉和洞山良价禪師的〈寶鏡三昧歌〉所做的開示。
石頭希遷的〈參同契〉與洞山良价的〈寶鏡三昧歌〉,一向被公認為是曹洞宗最重要的兩篇著作。〈參同契〉為一首五言偈頌,共二百二十字。此偈內容點出,修行者唯有藉由不斷地精進修行,破除煩惱,才能使自心如皎潔的一輪明月。〈寶鏡三昧歌〉則是一首四言偈頌,共三百七十六字。全詩告訴我們,人人皆有自性寶鏡,只因被煩惱遮蔽,而失去映照能力;若能拭去心鏡上的塵埃,寶鏡即能再顯明淨。
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若能善解、運用〈參同契〉及〈寶鏡三昧歌〉的禪理,並在生活中時時修行,即能化煩惱為菩提,體驗真正的禪悅。
聖嚴法師的精進默照禪
中國曹洞宗的修行心要
「有時我看到自己的煩惱像冬天暴風雪中的雪花,
飄落在我的心鏡上,
但透過不斷的修行,我讓自己的心鏡保持溫暖,
而雪片很快就融化了。」
——聖嚴法師
〈參同契〉
石頭希遷禪師◎著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迴互不迴互。迴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音聲,鼻香舌鹹醋。然依一一法,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覩。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寶鏡三昧歌〉
洞山良价禪師◎著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
銀盌盛雪,明月藏鷺,類之不齊,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
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污。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
終不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途,挾帶挾路。
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不應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規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
外寂中搖,係駒伏鼠。先聖悲之,為法檀度。
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如馬之馵。
以有下劣,寶几珍御;以有驚異,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值,巧力何預?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
臣奉於君,子順於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
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出生,十三歲出家修行。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並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誌編輯、教授、研究所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
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在國內設立禪修、文教、慈善等基金會,分支道場遍及於歐、亞、美、澳等各大洲。
他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國際知名禪師,長年在國內外為推動「心靈環保」、「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遺餘力。
聖嚴法師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包括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社會運動和風獎之傑出社會運動領袖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
出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他曾經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等雜誌撰寫專欄。
本書為聖嚴法師在美國「佛法開示班」中,針對唐代石頭希遷禪師的〈參同契〉和洞山良价禪師的〈寶鏡三昧歌〉所做的開示。
譯者簡介
釋果醒
1953年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
1984年親近聖嚴法師學習禪法。
1986年跟隨聖嚴法師出家。
1991年至泰國學習南傳禪法一年。
1987-2001年前後擔任法鼓山農禪寺禪坐會輔導師近八年。
1987-2007年參與台灣、美國及東南亞等地舉辦的禪七,及協助聖嚴法師指導各種禪七、禪四十九約五十餘次。
2001-2007年法鼓山僧伽大學的禪修指導老師。
現任法鼓山禪修副都監,法鼓山禪堂堂主及傳燈院監院。
目錄
自序 3
◎石頭希遷〈參同契〉 9
正文 —— 011
簡介 —— 013
釋文 —— 017
一、邁向佛心的道路──017
二、人人都有靈源──025
三、萬法含攝於一──028
四、諸法因緣生──033
五、心寂靜,智慧生──038
六、在動中見不動──042
七、智慧不離煩惱──049
八、修行並無終點──053
九、時時精進修行──056
◎洞山良价〈寶鏡三昧歌〉 59
正文 —— 061
簡介 —— 063
釋文 —— 069
一、處處鍊心,勤拂心鏡──069
二、對症下藥,隨順因緣──075
三、自性顯現,煩惱袪除──080
四、放下寶鏡,只管修行──086
五、解脫知見,度化眾生──090
六、邁向究竟圓滿悟境──098
七、體證實相的真如本性──103
八、依循佛道,遠離魔道──106
精采書摘
〈參同契〉簡介
在講解〈參同契〉之前,我想簡短介紹作者石頭希遷的生平及成就。他是唐朝人,十三歲出家,起初跟隨六祖惠能學禪,但是沒多久六祖就圓寂了,於是他轉而跟著六祖惠能座下的一位重要弟子青原行思(西元660~740年)學習。極為重視〈參同契〉的曹洞宗,它的源頭可以溯及石頭希遷,但開創曹洞宗的,卻不是石頭禪師,而是他的兩位法嗣。
石頭希遷的法脈傳承如下:藥山惟儼、雲巖曇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洞山良价及曹山本寂被公認為曹洞宗的開創者。事實上,曹洞宗的名字即取自這兩位祖師名號的第一個字。
石頭希遷這部著作名為〈參同契〉,這個篇名最早出現於東漢時代,原為另外一本書的書名,那是道士魏伯陽的著作。這部道書描述煉丹術,以讓人長生不老或羽化成仙。但為什麼石頭禪師採用道書的書名作為自己禪詩的名稱呢?當佛教初傳中土時,釋迦牟尼佛被稱為「大覺金仙」,這是道家用語,其目的就是要讓佛法與道家產生關聯。由於採用道家的書名,石頭禪師讓成仙與成佛兩者間產生了類似的關係,他勸導世人,說修行能讓人成佛或成為「大覺金仙」。另外,這個名稱還暗指成佛所憑藉的禪修,與道家某些修煉方式極為類似。
這篇著作的名稱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契」本為「合約」之意,當兩人為了完成一個目標而達成協定時,這個協定稱為「契」。例如,在法院公證結婚的人需要宣誓確認彼此的婚約,這種確認就稱為「契」。
「同」表示「共同」,這首詩中,「同」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契」一詞所指的「確認」不只是兩人間的協議,而是指諸佛共同確認。為了要成佛,一個人必須依循這首詩歌所指示的道路去修行。
「參」可翻譯為「功」或「參究」,一個人必須努力去探究事物的意義。這首詩歌的名稱意味探究「同契」的意義,或探究什麼是諸佛共同認可之事,這與參公案、話頭時要面對的問題是同類的。事實上,許多公案都源自〈參同契〉及曹洞宗的開示。例如,有一則知名的公案:什麼是達摩祖師西來意?當然你不能回答說,菩提達摩離開印度,將佛法傳入中國。因為這樣的回答是根據理性思考推論出來的,而這問題背後所潛藏的要旨是不能用語言文字解釋的。當一個人參究這則公案時,實際上即是在努力揭開諸佛共許之事,這就是〈參同契〉的一個範例。
在這首詩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名相──明與暗,它們字面上的意思分別是「光明」與「黑暗」。曹洞宗後來的作品常提到相對的概念,諸如「中與偏」、「君與臣」,這些對詞其中之一──明、中、君,代表事相中的主導者;另一個名詞──暗、偏、臣,代表事相中的輔助者或配合者。這些相對詞常為曹洞宗禪師所用,以幫助解釋修行的經驗。例如,他們將開悟的經驗分成五種層次,而利用相對詞輔助解釋曹洞宗五層悟境的做法,即源自於石頭希遷的「明暗」這對名相。
石頭希遷對禪宗影響很大,尤其是曹洞宗。〈參同契〉中既然有他的根本思想,因此這部著作很值得探討。可是,〈參同契〉的內容很難理解,而且目前也沒有這首詩的英文註釋。我希望拋磚引玉,將來有更多更好的〈參同契〉註釋跟著出現,希望這本註釋能對讀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