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

RM51.30

作者:聖嚴法師
譯者:釋常華、葉文可譯;陳維武審訂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2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50082
ISBN:9786267345429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6267345429 分類:

內容簡介

沒有幻相的狀態就是智慧。——聖嚴法師

《圓覺經》是重量級的經典,文字優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終極目標。經中,佛陀回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大菩薩提出的問題,為我們開示如何透過種種方便,證悟此圓覺自性。

本書是聖嚴法師在美國針對一般大眾所做的《圓覺經》系列演講記錄。法師以有別於一般依循傳統註解的講經方式,透過禪的生活觀,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和實例,為聽眾講說《圓覺經》的利益與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隨著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透過聖嚴法師的精彩詮釋,讀者彷彿參與了一場圓滿證悟的盛宴。

◆《完全證悟》法語選——
「從無始來,有情眾生就有各種妄想。」
「如果我們心無一物,那麼心外也即無一物。」
「當心不動時,整個宇宙,從最小的微塵到最大的星系,都是不動的。」
「所有的執著都有一個共通點——為我們的生活製造惱怒與騷動。」
「我們都有執著,用現代的流行用語來說,都有各自的『癮』。」
「無論好、壞,或是不好不壞,都是因緣聚散的結果。」
「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執著。」
「晚上所做的夢,是夢中的夢。」
「佛與我們的差異,在於他們不會讓自己的心,障礙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譯者簡介

釋常華

1966年出生於臺灣花蓮,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業、國立陽明醫學院生物化學碩士、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化學博士,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2004年依止聖嚴師父剃度出家。

葉文可

生於臺北,旅居美國,從事寫作,創作散文與小說,曾獲1987年中山文藝獎及1997年《中央日報》文學獎。近年懷抱靈修心態,參與翻譯工作,譯著計有《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少年耶喜喇嘛》、《慈悲》、《法輪常轉》、《智慧的能量》、《雪洞》、《不說再見的靈魂》、《心湖上的倒影》、《西方的蓮花》。

 


目錄

〈一行禪師序〉一行禪師
〈自序〉聖嚴法師

《圓覺經》經文
前言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章 普賢菩薩
第三章 普眼菩薩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第五章 彌勒菩薩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第八章 淨諸業障菩薩
第九章 普覺菩薩
第十章 圓覺菩薩
第十一章 賢善首菩薩

 


精采書摘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現在我們開始討論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圓覺經》的第一章,以文殊師利菩薩的問題為開端: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佛陀的弟子在請他開示某一主題時,都遵照特定的禮儀。佛陀說法很少不問自說,菩薩們為了法會聽眾以及現在和未來眾生的利益,正式地向佛提出問題,就像在現今社會的記者會上,知名的政治人物以正式、公開的方式回答問題一樣。但是,政治人物不可能回答每位與會記者的問題,所以只能讓資深記者提出他們認為全體聽眾都關心的問題;同樣地,菩薩代表了所有的大眾,或是更廣泛地說,代表所有的眾生來問問題。

佛經大都以菩薩提問,佛陀回答的方式來陳述,除了《心經》和《阿彌陀經》以外,在大部分的佛經裡,佛陀很少不問自答。這樣的問答,在古印度和中國,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論語》中,學生問問題而孔子回答。禪宗也有同樣的教學方式,由學生問,師父回應。

佛經裡所描述的禮儀是古印度專有的。文殊師利菩薩從座位中站起來,在佛足前頂禮。頭是全身中最尊貴的部位,足則是最次的。這樣的頂禮,表達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衷心的尊敬。文殊師利菩薩向右繞佛三次,這是表達景仰與敬意的另一種方式。佛的相貌與風範如此崇高和莊嚴,使其他眾生不由自主,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他。

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右繞而不左繞呢?依照印度的傳統,右繞表示較高的禮儀和尊敬;左繞是輕視和不尊重的態度。這個習俗的起源並不清楚,但是它一直流傳至今。左方被視為一種貶損,就如中國人將不正派的人形容為左道一樣,這禮儀同時也象徵著身、語、意的淨化。起身和禮拜表示身的淨化,向佛右繞三次表達了心的真誠和尊敬,合掌請佛說法是語的淨化。

文殊師利菩薩請佛陀為大眾解釋「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簡單地說,文殊師利菩薩問的是佛陀在成佛以前,以佛性為基礎的修行方法。在佛陀未成佛而仍有煩惱時,即自發地修學「如來因地法行」,這成為他後來證悟和成佛的基礎。

文殊師利菩薩所問的「如來因地法行」,與完滿的佛性有關,這佛性無有煩惱,亦即是智慧。修行就是為了親自發掘生命的本質——佛性,我們不斷地修行,直到這個自性——我們的智慧——顯現出來,這是極有意義、極有價值的。

我們常在經文或註解中讀到「本性」或「本有的智慧」,這可能會讓人誤解。說我們本來清淨,而煩惱後來才生起,只是一種敘述的方式;其實,從時間上說,我們不曾本來清淨,也不曾被煩惱所掩覆;這既不是一種演進的歷史過程,也不是墮落。說我們本來清淨,只是說我們皆有佛性的基礎,也都有實證佛性的稀有潛能。我們即是佛性,這是我們的真實狀態,因此,我比較喜歡用「自性」這個名詞。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菩薩如何「於大乘中發清淨心」。「菩薩」指的是那些有能力成佛,卻為了留在世間幫助眾生而不證取無上正覺的人。釋迦牟尼佛雖然已經證得無上正覺,他仍能繼續幫助眾生、救度眾生,而當他在幫助眾生時所扮演的,可以說即是菩薩的角色。在本經文中所有提問的菩薩以及觀世音菩薩,都是大菩薩。

佛教對菩薩的重視,使它特別能容納和接受其他的宗教和修行方式。佛教有時會把教外的偉大宗教領袖、聖人和哲人,看成是菩薩的化身或菩薩再來。當佛教傳到日本,日本古代的神就被視為菩薩,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被同樣的看待。在中國,像孔子和老子這樣的哲人和聖賢,通常也被認為是覺者的轉世。

菩薩道上的修行人如何發起清淨的大乘心?一般人和菩薩如何從煩惱中解脫呢?菩薩通常會遇到兩種主要的障礙:一種是,菩薩可能會厭惡世間,想完全與它脫離,這樣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他並不是真正地想幫助眾生。另一種極端是,菩薩可能會因為入世而對世間產生強烈的欲望和執著,這樣的人也不是真正的菩薩。一個真正的大乘菩薩道行者,既不執著世間,也不執著從世間解脫,既不充滿欲望,也不充滿厭惡,對任何事物不會依戀,也不會排斥。

凡夫具有前述的兩種心態:當事業和家庭有了問題,他們就想用逃避來解除痛苦;當事事順利時,又深深地依戀所擁有的一切,因此而會有更多的欲望。一個人有了十萬就想要有一百萬,當有了一百萬就想要有一千萬。
這樣的心態不是大乘的心態。欲望和厭惡是一體的兩面,一個人到底是執著於事物的擁有,還是執著於事物的離棄,並不是重要的問題,因為這兩種執著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文殊師利菩薩自己沒有這種心態,他只是為了幫助這類眾生而提出問題,他向佛陀請教正確的修行法門,是為了讓眾生能得到適當的指導。

有一次我在臺灣演講,一直被一位聽眾打斷,我每講一段,他就提出愚蠢的問題,最後我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答:「我不是為自己問的,您講的內容我已經了解了,但是有很多聽眾不好意思提出這麼愚蠢的問題,我是為他們而問的;如果我不問,他們就聽不懂您的演講,那就只有我一個人了解您在說什麼了。」我說:「謝謝你!你一定是位大菩薩。」幸好大部分的人不這麼做,如果每個人都像他一樣,我會永遠都無法講完。有一些人問問題是為了顯示他的聰明,另一些人則是想引起注意;有一些人提出相反的意見,是因為他們喜歡辯論。這些人的動機與菩薩不同,菩薩不為自己的利益而問問題,他們沒有欲望,所以不需要表現自己,完全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問。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段經文很直接,佛陀在整部經裡回答菩薩所提的問題前,都先以這樣的形式答覆。佛稱讚文殊師利菩薩對末世眾生的慈悲,並說他將回答這些問題。

佛經中所提到的「末世」,有兩種定義。其一是,離佛世愈久遠,能聽聞到佛法的人也愈來愈少,而聽到的人當中,只有少部分能接受它,踏上成佛之道。現今社會有許多研究佛教史的學者,他們能理智地辯論佛教對文化、哲學和宗教的影響,然而這些學者大多對佛法的修行不感興趣,有些甚至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

「末世」的另一個定義,指的是因地理位置而與佛法隔絕的社會。世界上有很多地方的人沒有聽聞佛法的機會,即使遇到了,與佛法的聯繫也不強、不純粹,所接觸的可能是錯誤或被曲解的佛法。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無上法王是從一切法或現象中解脫出來的覺者。什麼是「從一切法中解脫出來」呢?就好像一國的統治者有著絕對的權力,能完全隨心所欲,使喚任何人、使用任何物品、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他在一切法律與規則之上。同樣地,一位成佛的人,已完全從「法」或現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他既不執著也不排斥任何思想、觀念或外境,在這個意義上,他是「法王」。絕大部分的眾生沒有資格被稱為法王,因為我們無法駕馭自己的情緒與外境,我們被自身的處境所控制;當我們面對事情時,會有高興、悲傷或生氣的反應,而法王是不會被現象和環境所困擾的。

有一次,我在臺灣與一位年輕僧人一起搭公車,有位年長的女士和她的孩子們上了車,這位僧人把位子讓給了她。這位女士在兩站後下車,卻將位子讓給了她的孩子,忘了這位子原本是那位僧人的。他後來向我抱怨,我問他:「你不是要幫助所有的眾生嗎?如果你因為這次的經驗,而不再讓位給其他的人,那麼,你不但沒幫到眾生,反而讓別人對你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多數人對佛法沒有穩固地掌握,不但當不了環境和情緒的主人,反而被它們所奴役。如果我們不把痛苦的事情看成是痛苦的,如果我們不在經歷愉快的事情後,渴望更多的快樂,那麼,我們就脫離了「法」的約束。這是個很難達到的層次,因為痛苦的確是痛苦的,快樂的確是快樂的,逃避痛苦和渴望快樂是眾生自然的傾向。

佛和菩薩不被痛苦所縛,卻為了幫助眾生,把自己置身於眾生的痛苦中。他們就像那些身體不健康或沒有專長的父母,為了孩子而刻苦地工作。這些父母也許知道自己艱苦的處境,但因為孩子的幸福是他們唯一的企求,他們也就繼續堅持下去。菩薩所承擔的痛苦,與眾生因業報所受的痛苦,在本質上是不同的。當我們受苦時,會有煩惱,而菩薩因為廣度眾生、利益眾生的誓願而承受必要的痛苦,對他們來說,其實並沒有痛苦。

我問過許多人,在他們的生命中,是否有過一段不太受苦的歲月?有人回答,童年時期無憂無慮又快樂,但是,成年時所背負的責任則帶來痛苦。真的是這回事嗎?初生嬰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而且整個幼兒期都經常在哭,有時並沒有特別的理由;成年人也是,有時會無緣無故地生氣或悲傷。其實每個人都一樣,在生命中的任何階段,都會有痛苦。有很多國家的人想搬到美國,他們相信美國是最美好、最自由和最快樂的地方;美國也許比其他一些國家好,但是它本身並非沒有問題。這世界有緊密而複雜的聯繫,一個區域的問題會引發另一個區域的問題,一個地區的嚴冬或歉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世界。我們無法逃避問題,因為問題都是我們自己所製造的,它們如影隨形,跟著我們到處跑。

因此,這是一個陷於痛苦之中的世界,即使有快樂,也是痛苦的一種,因為快樂終會逝去。只要我們還有心理或身體上的問題,只要我們仍被環境和情緒所控制,我們的生活中就必定有不安和痛苦。我們所能體驗的生命,是一個苦海,我們迷失在浩瀚的海中,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安全的涯岸;而佛法的存在,就是為了幫助眾生把自己從苦海中救拔出來。藉由佛所說的修行法門,我們可以超越身、心的痛苦,我們可以選擇去終止那看似無盡的生死輪迴,以及與之俱來的煩惱,因為,煩惱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的。

經文說:「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陀羅尼在這裡可以解釋為維繫物品的線。譬如說,當你握住魚網的主線時,你就控制了整個魚網;同樣地,夾克的衣領雖小,卻能使整件衣服成形,你握住領子時,你就握住了整件夾克。大陀羅尼門的修行法就像是魚網的主線或是衣服的領子;其實,即使你只握住魚網的一條小線或是夾克的一根線,你就已經與整體接連在一起了。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事物的任何部分都能讓我們切入整體。以佛教來說,這意味著法的融通—任何契於佛法的修行法門,都是通向圓覺的一道門。

要證悟圓覺,就必須修行。凡夫未覺,是因為不能體證自身存在的基礎—佛性。即使是層次較高的修行人,也不一定有圓滿的實證。小乘阿羅漢的證悟是片面的,因為他們只著重佛法中空性的方面;同樣地,許多大乘菩薩的證悟也不是圓滿的,雖然他們知道世界虛幻無常,也有幫助眾生的悲心,卻還沒有完全實證佛法,仍然需要修行。有些修行人已經覺悟了,但是他們的福德尚未圓滿,只有佛的智慧和福德是圓滿的。(摘錄)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