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學佛新手如何變高手?
50個入門關鍵,讓你順利通過新手關卡,不再困惑、迷惑、疑惑,成為快樂學佛新鮮人!
學佛新手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該不該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
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哪一個修行法門最好?
你想知道:
為什麼要學佛?
學的是什麼?
有哪些方法?
哪些功課是入門者必做的?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學佛入門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開始學佛,快樂生活
2。學佛有方法
3。非做不可的功課
4。用佛法歡喜過生活
幫你問對學佛新手需要知道的事,讓你掌握要領快樂學佛!
目錄
1。開始學佛,快樂生活
Q01:如何開始學佛?
Q02:如何快樂學佛?
Q03:皈依佛門就是出家嗎?
Q04:皈依後為何有法名?
Q05:皈依就等於修行嗎?
Q06:為何說學佛有善根?
Q07:如果沒皈依,誦經、念佛有用嗎?
Q08: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Q09:六根不淨能學佛嗎?
Q10: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嗎?
Q11:學佛能提昇自己的心靈嗎?
2。學佛有方法
Q12:為什麼佛教徒都用「阿彌陀佛」打招呼?
Q13:要稱出家人為「師父」還是「法師」?
Q14:佛教徒可以禮拜民間神明嗎?
Q15:佛教徒可以求神問卜嗎?
Q16:佛教是無神論,為何還拜佛?
Q17:如何處理家中供奉的神像?
Q18:釋迦、芭樂可以供佛嗎?
Q19:可以只念觀音菩薩,不念阿彌陀佛嗎?
Q20:什麼是「開示」?
Q21:要不要供養在菜市場托缽的出家人?
Q22:為何要供養三寶?
Q23:佛教有許多法門,學哪門最好?
3。非做不可的功課
Q24:念佛一定要拿著念珠嗎?
Q25:念佛要大聲念,佛才聽得見嗎?
Q26:上廁所可以念佛嗎?
Q27:禪坐坐不住怎麼辦?
Q28:佛經有哪些修持方法?
Q29:持咒有用嗎?
Q30:臥室可以設佛堂嗎?
Q31:為什麼要持戒?
Q32:當義工也是修行嗎?
Q33:共修好還是自修好?
4。用佛法歡喜過生活
Q34:修行生活是不是有很多限制?
Q35:佛教徒可以養寵物嗎?
Q36:學佛就不能愛漂亮嗎?
Q37:修行容易「業障多」?
Q38:學佛會讓人變懦弱消極嗎?
Q39:容易看人不順眼怎麼辦?
Q40:誤殺昆蟲是殺生嗎?
Q41:在電玩遊戲中殺人是造殺業嗎?
Q42:作善為惡會馬上報應嗎?
Q43:佛教如何看待器官捐贈?
Q44:真有七世夫妻嗎?
Q45:如何用佛法解決家庭問題?
Q46:生病時做超度有用嗎?
Q47:沒錢也能布施嗎?
Q48:佛教徒為何常勸人要「放下」?
Q49:如何用佛法化解中年危機?
Q50:如何讓家人一起學佛?
【導讀】佛陀開門–釋常慧
大學時代,看到幾位同學跪在佛菩薩面前,念著皈依詞、虔誠地禮拜,我就是怎麼樣都不肯「隨波逐流」地跪下,只是站在門邊冷眼旁觀整個儀式的進行。學佛的人常說,知識學問讀得愈多的人,愈不容易放下身段五體投地地禮拜,還說那是一種「所知障」-被自己的知識學問所障蔽。年少氣盛的我,的確曾經為了該不該皈依、該不該受持五戒與菩薩戒,內心有很大衝擊,我總認為:「在還沒有徹底認識與了解佛教以前,我怎麼可以輕易就這樣在這尊像前跪拜?」學佛、成為佛教徒,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件非常慎重而不能隨便的事。
跟著學長到道場「聽經聞法」一、二年後,我才發自內心主動地想皈依三寶,內心有種找到另一個家的感動,那是我累生累劫「法身慧命」的家。後來,因為親近不同道場的師父,我覺得我有點像在「蒐集」皈依證,也有了好幾個法名,還常常拿出來比較它們的不同,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法名,有種「老學」般的沾沾自喜。
然而,當我接觸了法鼓山,也見識了好幾場「千人皈依」的大場面後,我一直問自己:「還要皈依嗎?還要再『蒐集』一張皈依證嗎?還要多一個法名嗎?」當時已經在讀聖嚴師父的著作,慢慢釐清一些學佛的觀念,終於知道,一次的皈依就代表自己已經接受、承認、願意成為一位奉行佛法的佛教徒,就不需要再有皈依的型式了。我才放下了那種-皈依就是代表跟著一位師父學佛、不要辜負他老人家的教導的天真想法。那是在學佛五年後,發現自己才能真正開始為學佛的生涯做正確的抉擇與判斷。
我是以念佛法門入門的,一念就四年,而且非常「專一」,除了念佛、看念佛相關的書籍,其他的佛書一概不碰。腦海裡總是記得一位學長說過,不要輕易學禪、打坐,否則會「走火入魔」,嚇得我只敢念佛。但是,對常常一個人生活、沒有什麼正信道場的環境,當念佛念到發生一些狀況時、念不下去時、心裡常想著「我現在又還沒有要往生西方,那念佛的意義是什麼」?等等的疑惑一再出現時,真的非常渴望能遇到有正確指引的佛書或老師。
也許佛菩薩聽到我內心的呼救吧!讓我遇到了聖嚴師父、接觸到了更生活化的佛法詮釋,甚至跟著師父學禪、修行、出家,一顆在學佛路上尋尋覓覓的心,總算安定平穩下來,能夠開始自己往前走,也能夠隨緣度化有緣的眾生。
在自己學佛歷程中,心中總是想:「如果有個人可以一直解答我心中對學佛的疑惑多好!」如果沒有人,至少身邊有本可靠的、指引性質的、給予正確知見的學佛入門書,那顆學佛的心應該就可早些安定下來,學佛的路可能就平順多了。
此次有緣,讀了《學佛新手50問》一書,有一半以上的問題都是我在學佛路上碰到,卻又很難有人可以明確回答我的,因此有一種為學佛新手感到欣慰、慶幸的喜悅。
本書共有五十問,分做「開始學佛,快樂生活」、「學佛有方法」、「非做不可的功課」、「用佛法歡喜過生活」四個單元。從建立基本的學佛觀念開始,讓讀者了解皈依的真義、學佛能達到的功能,進而能釐清與判斷佛教與一般民間信仰的差別。學佛者在皈依成為三寶弟子後,開始要學習不同的法門,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最終能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接引周遭的親友一起快樂地學佛。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其實常常是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聖嚴師父曾經在《點燈》節目中說,一個常在黑夜裡走的人,突然有盞明燈在眼前照亮,那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對於學佛新手而言,指路明燈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在一開始學佛,就能依著正確的知見指引,學佛的過程就不再害怕走錯路、或誤入迷途了。
本書除了是學佛新手的最佳指南,更是接引有緣入佛門者的見面禮。身邊有不少人需要學佛,如果能有一本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學佛入門書送給他們,相信這才是真正對他們有利益的。
學佛有一段時日了嗎?看一下《學佛新手50問》的問題,問問自己是否能正確回答,就可以核對自己的學佛知見建立得是否紮實、穩固。
學佛的你,正充滿疑惑嗎?翻翻這本書,一定可以找到你要的答案!
有朋友想學佛嗎?買一本《學佛新手50問》送他吧!絕對值得喔!
精采書摘
Q1:如何開始學佛?
初學佛法,應先學習正確的佛法義理,並且要先從基礎、根本的教理開始,等到有了基礎,再進一步學習修行的方法和觀念,如此逐步地吸收與實踐,即可漸漸有所進步。
修學佛法,先以知見正確、實修實證的長老法師或居士大德所闡述的佛法為依循,會比較安全,也較容易了解、吸收與實踐,同時若能配合其他經典來修學更好。配合經典修學,以經典為印證的依準,愈到後來愈是重要與必須。佛教的經、律、論三藏聖典浩瀚如海,窮畢生之力,也無法學盡,因此學佛探究經論要有所選擇。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通論書籍著手,然後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來選擇學習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或某一部論和某些相關的論,或某一部律和某些相關的律書。
學佛貴在一門深入,不論修習任何一種法門,念佛或禪修,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圓滿修行目的。念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念阿彌陀佛也能消災免難;禪修作觀能入定、開智慧,持名念佛和念菩薩聖號,也能入定而開智慧;其他以此類推,如誦《金剛經》也能開智慧、消災、免難、除障、生西方。例如《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介紹二十五位羅漢及菩薩,每位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門門深入。
以佛、法、僧、戒為師
佛教徒皈依三寶,即是以三寶為師,所謂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佛住世的時候就是依佛、依法、依僧來學佛。在佛陀時代,佛陀處處以身作則,大家都以佛為師,以佛的行為舉止為典範。雖然佛陀已經涅槃不在人間了,但只要心中相信有佛,佛就常住在我們心中,陪伴在我們身旁,在廣大的宇宙中有無數的佛,只要相信他們的存在,諸佛就會與我們產生感應,不相信有佛,就與佛無緣。
皈依法的「法」是修行的道理與觀念,以佛經指導的方法和道理,做為安身立命的方向與準則,這就是依法。皈依僧的「僧」是出家修持戒、定、慧三種清淨業的佛教團體,稱為僧團、僧伽。僧團的存在即表示佛法的精神、形象都不曾消失。
如同生活在佛的時代
佛陀已經滅度兩千多年,現代佛教徒該以什麼為師呢?除了依靠佛、法、僧三寶之外,還要以戒為師。當佛陀即將入滅,離開人間,弟子們也曾問他:「您住世的時候,我們以您為依靠,現在您要涅槃了,我們以後該怎麼辦?」佛陀就告訴弟子們:「以戒為師。」
戒在即等於佛在,如果能持佛的戒,佛的精神就可以在生活中表現出來,佛告訴我們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佛鼓勵我們做的,則要盡量去做,即是以戒為師。這是一種生活規範,我們如果能依此生活,就等於是生活在佛的時代。
如果具備這樣的學佛基本觀念,不論生在有佛或無佛的時代,皆能學佛,相反地,如果不用佛教導的方法來修行,即使遇到佛住世,天天與佛住在一起,也等於未見到佛。所以佛住世時,要依佛、依法、依僧、依戒而住,佛涅槃了,還是要依佛、依法、依僧、依戒而住,只要三寶存在,以戒為師,就與佛住世無異。
Q3:皈依佛門就是出家嗎?
很多人誤以為皈依佛門就是出家,常常有一些新聞媒體報導,將「某某明星皈依佛門了」,寫成「某某明星出家了」,這是非常錯誤的說法,出家和皈依是兩回事。
自己發願做佛教徒
皈依的意思,是回到三寶,依靠三寶的指導、幫助來修行。接受皈依的儀式後,就具備了佛教徒的身分,可以說皈依即是認定自己是佛教徒,是自己發願做佛教徒。但是皈依並不表示必須出家,大部分在寺院皈依的人,都是在家居士,皈依三寶以後照樣過家庭生活,一切照常,所不同的是在宗教信仰上,已經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在人生的未來方向上,也有了一個正確的方針,不再有所偏差。
出家是與在家相對而說,出家是出離世俗的家庭生活,剃落鬚髮,穿著壞色衣,受持出家戒。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佛弟子包括僧、俗、男、女四大類,稱為四眾,男性僧眾稱為比丘,女性僧眾稱為比丘尼,男性在家居士稱為優婆塞,女性在家居士稱為優婆夷。在接受皈依之後,出家人要受比丘、比丘尼戒,在家居士則要受五戒,但是三皈依是學佛的基礎,不論出家、在家都會接受。
皈依不等於出家
因此,不要誤以為皈依就是出家,出家就是皈依。皈依以後可以出家,而出家人一定是已經皈依的,但是皈依三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是在家居士,如果佛教只接受出家人學法,那麼佛教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佛教的目的是要以普及化的方式利益眾生,要幫助所有人的人格成長,掌握人生的正確方向,這才是佛、法、僧三寶存在的作用。
皈依之後,要進一步認識與修持佛法,用佛法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針、生活態度、做人方式。要修學佛法、擁護佛法、弘揚佛法,才是真正的皈依,既然皈依了,就要成為真正的佛弟子,否則只是個掛名的皈依弟子,皈依等於沒有發揮功用。
Q26:上廁所可以念佛嗎?
平常生活中,如果心中能夠經常念佛,是非常好的。只要心中有佛號,心中就有正念,就能清淨,所以,修行念佛法門的人,平時在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的前提下,應經常保持心中有佛號,直到命終為止。
至於上廁所是否可以念佛?可以的,因為既然選擇以念佛為自己的修行方法,就要在可以念佛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念佛,不過在一些較不清淨的場所,如廁所或有他人在場的公共場合,就不出聲,改為用心默念,一者是心存恭敬,一者是不會干擾別人,使他人不舒服。
Q35:佛教徒可以養寵物嗎?
現代人養寵物,多數抱持著寵物很可愛、可以在身邊陪伴的心態,往往和寵物產生互相倚賴與依戀的感情。
避免產生執著
以佛教的立場,這樣容易對動物產生執著,甚至與牠們相應,因此並不鼓勵飼養寵物;不過,如果已經養了寵物,就要用慈悲心與愛心終生對待,負起照顧牠們一生的責任。
佛教徒進行日常功課時,如果空間允許,也可以帶著寵物做定課,讓牠們接受佛法的熏習,雖然牠們今生身為動物,但有因緣聽聞佛法、接觸三寶,來生就有機會學佛得度。
眾生無邊誓願度
不僅對自己的寵物如此,佛教徒可為一切眾生念誦〈三皈依〉文、念佛號,希望眾生與佛法結緣,種下善根,將來若有機會得遇佛法、遇到善知識,就能夠修學佛法、種下得度因緣,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Q20:什麼是「開示」?
常有人對法師說:「請開示。」有關請善知識說法稱為「開示」的典故,出自《法華經‧方便品》。佛陀在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即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就是讓眾生開啟跟佛一樣的智慧、體驗到佛之智慧所證的境界。在「開、示、悟、入」四種層次中,「開」與「示」是就說法者而言,「悟」和「入」是就聽法眾來說。因此,現在我們請善知識說法,稱為「開示」。常有新聞媒體將「開示」寫為「開釋」,這是錯誤的寫法。
取得珍貴的法寶
明師與善知識開、示佛之知見,就像一位擁有無盡寶藏的智者,帶領大眾前往藏寶庫,敞開大門,公開顯現所有寶物;悟、入則是隨同前往的大眾一一記下寶物的位置,並且進入寶庫,拿取自己歡喜的珍寶,人人都獲得了珍貴的寶藏。
讓眾生理解以佛的智慧所見到的世間實相,即為「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則是眾生了解佛之知見,茅塞頓開,如禪宗所說的開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句而頓然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佛之知見,六祖聽聞後,即時領會此句意涵,是為開悟。「入」佛知見則是自己不僅悟到了,並且親自體驗到。悟、入兩者的層次不同。
請善知識說法開顯佛智
聖嚴法師曾譬喻,若將佛之知見比喻為光明,悟,就是見到了光明;入,則是自己進入光明,也化為光明。亦即體入佛之知見,也化為佛之知見,與佛之知見無所差別。因此,眾生、佛與自己的心,渾然成為一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為入佛知見。
我們如今遇不到佛,所幸還有許多代佛宣化的善知識,能為我們開顯佛的智慧、引導指示修學佛法的方向,所以請善知識說法,稱為「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