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

RM29.70

作者:杜正民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631
ISBN:9789575987848

貨號: 9789575987848 分類:

內容簡介

杜正民教授研究如來藏與聖嚴法師思想數十年,
分享法師研究如來藏的智慧結晶,
提供建設人間淨土的如來寶藏。

人人皆具如來寶藏,漢傳佛教更是依如來藏信仰而開枝散葉。如果認為如來藏非佛寶,如何以此修行成佛呢?
杜正民教授研究如來藏與聖嚴法師思想數十年,盼能解開如來藏論諍的千古謎題,分享法師研究如來藏思想的珍寶,提供人間淨土的實踐藍圖。全書內容共分三大部:
第一部:聖嚴法師對近代善知識如來藏批評的回應;
第二部:聖嚴法師如來藏學思歷程分期之探討;
第三部:聖嚴法師如來藏教法與實踐。
聖嚴法師認為如來藏信仰,是建設人間淨土的重要基礎,以「平等觀」視眾生為現前菩薩未來佛;以「清淨心」相信眾生皆有清淨如來法身;以「信心」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能成佛道。面對錯綜複雜的世間萬象,如來藏無我的廣大包容性,確實是如來寶藏!

 


作者簡介

杜正民(1952~2016年)

從1978年參加聖嚴法師在臺灣舉辦的第一期禪七至今,大多致力於佛教教育工作。歷任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館長、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法鼓文理學院教授、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副主任委員,美國史丹佛大學及柏克萊大學訪問學人(2012年)。

曾擔任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漢籍全文工作小組」、「文獻與檔案主題小組」召集人,及EBTI國際電子佛典協會委員臺灣代表、ECAI 國際文化地圖協會創始會員。從事佛學與資訊的研究發展及推廣國際學術交流,於電子佛典與相關佛學數位資源的研究與建置,在國際佛學界享有聲譽。

2011年起連續五年獲得科技部特殊優秀人才及教育部頂尖人才獎勵,是一位謙厚踏實、認真教學研究、用生命奉獻投入工作的優秀學者。

 


目錄

推薦序 杜師禮如來,獻嚴師寶藏  越建東
編者序 如是因緣  釋常慧

第一部 聖嚴法師對近代善知識如來藏批評的回應
第一章 「近代善知識」指涉對象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近代善知識」其指涉的對象之確立
第三節 「近代善知識」對如來藏思想之評議
一、對印度佛教發展的分判
二、對多數禪宗的肯定與對部分禪法的批判

第二章 聖嚴法師回應如來藏批評三部曲
第一節 首部曲:2000 年肯定印順長老之治學態度
一、為印順長老辯駁
二、肯認印順長老的治學方法
三、肯定印順長老的治學態度
第二節 二部曲:2001 年提出問題及看法
一、如來藏絕非是梵我、神我
二、如來藏可連接緣起性空之源且貫通究竟實相
三、真常唯心系確有阿含佛教的基礎依據
第三節 三部曲:2006 年提出經證與解決方案
一、提出經典論證
二、提出解決方案
第四節 結語

第二部 聖嚴法師如來藏學思歷程分期之探討
第一章 本研究的重要性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緣起
第二節 研究近況與重要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驟
第四節 困難及解決方法

第二章 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分期
第一節 分期的依據
第二節 佛學學思歷程
第三節 如來藏思想的學思歷程
一、留日前的浮光掠影期
二、留日時的摸到門徑期
三、學成後的教學相長期
四、創建法鼓山後的學以致用期
第四節 依學思歷程建立如來藏思想分期

第三章 聖嚴法師各期如來藏思想的立論
第一節 如來藏定義的遞嬗與三系標名
一、如來藏定義的遞嬗
二、早期的三系與如來藏標名
第二節 分期簡說聖嚴法師的如來藏學思歷程
一、第一期:1960 至1969 年
二、第二期:1969 至1975 年
三、第三期:1975 至1989 年
四、第四期:1989 至2009 年
第三節 結語
一、分期目的與方向
二、分期特色與偏重

第四章 結論:教理基礎與分期驗證
第一節 聖嚴法師如來藏教理基礎
一、印度如來藏思想探源-心性染淨說
二、印度如來藏思想
三、中國佛性思想
四、民國兩大師的如來藏之商榷
五、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教法與實踐之形成
第二節 驗證分期的可行性與可信度
一、以三系標名發展歷程,驗證分期可行性
二、結成法師如來藏標名演化,確認分期可信度

第三部 聖嚴法師如來藏教法與實踐
第一章 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教法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融合:經論系統與禪修層次
一、建立理論與實證的基礎
二、融合經論系統與禪修層次
第三節 立宗:中華禪法鼓宗
一、標示: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
二、闡明:法鼓山禪法的精神與內涵

第二章 聖嚴法師如來藏教法的實踐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如來藏信仰及其德用
一、如來藏信仰必依「如來藏法門」
二、如來藏信仰的流傳
三、如來藏信仰的德用
四、結語
第三節 如來藏與其他宗教
一、現代版的實例
二、傳統經證之現代詮釋
三、以「無我如來藏」對治「大我如來藏」
第四節 如來藏與心靈環保
一、「心靈環保」為法鼓山的核心主軸
二、以「心五四」為心靈環保的實踐方法

第三章 總結:大師們的悲心願行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太虛與印順的悲心願行
一、太虛大師安立「三宗」
二、印順長老安立「三系」
第三節 聖嚴法師的悲心願行
一、三系標名遞嬗
二、融合二師以立宗
第四節 結語

 


精采書摘

第三節 立宗:中華禪法鼓宗

一、標示: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

2004年聖嚴法師於僧團的「僧活營」中,特別為全體僧團大眾說明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是「承先啟後」,並將法鼓山的禪法定位為「中華禪法鼓宗」。法師於《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說明為何要於晚年為大眾宣說這些內容:

晚近因為有人指評漢傳佛教的缺失,是在於沒有修證次第與教學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於是便有人對於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

因此,法師表明這些講說都是闡述其個人對漢傳佛教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並說明中華禪法鼓宗的淵源、因緣和目的。其希望將此使命和責任,「寄望於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來持續地推動,以利益普世的人間大眾」。足見此小書對於法鼓山教團,乃至整體的漢傳佛教,是非常具有指標性的重要著述。

筆者於數十年來整理法師的如來藏資料,以及在法鼓山僧伽大學教授「如來藏」思想的相關課程,故知道法師非常重視《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特將此書中與如來藏教法相關的教理內涵與脈絡做一梳理,以呈顯法師所弘揚的禪法並非是與(大我)如來藏結合,最後能驗證其禪法「是與空性結合的『無我如來藏』」。

是以,下文即依法師所引經教內容脈絡,一一梳理出其如何從不離佛陀所闡明的「緣起」深義,進而演繹出與「佛性」、「空性」不相違背的「無我如來藏」之教法與禪法內涵。

二、闡明:法鼓山禪法的精神與內涵

(一)見緣起即見佛性

法師於〈承先啟後〉中論及:當佛教從釋迦牟尼佛時代敷演成日後「發展的佛教」,不論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是在這不斷發展的變化過程。漢傳佛教的禪宗在發展變化中,不會放棄釋迦牟尼佛的根本原則,是什麼原則呢?法師表明:

那便是《緣起經》以及《稻稈經》等所講的:「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也就是說,發展佛教的各系各宗,都是從緣起思想開展出來的,見緣起法即是悟道,悟道即等於見到了佛。

因此,當外界質疑漢傳佛教是不是脫離了印度佛教時?法師斬釘截鐵地說:「不是!漢傳佛教是依據印度的大小乘佛教發展出來的。」法師強調緣起法是佛教的各系各宗的發軔,若能悟得緣起法的真髓,即見佛。另外,他在《自家寶藏》也有相同的論點:

根本的佛法,特別重視法的受持,那是指的緣起法。佛有明示:「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此處是將緣起法,換上了《如來藏經》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寶藏,見如來藏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便是見性成佛。

法師直接將「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與《如來藏經》所主張的「眾生皆有如來寶藏,見如來藏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性成佛」相結合了。筆者據此以同理類推,得其教法的核心脈絡:「見緣起即見佛性」,且可由之理解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即是在「見佛性」時,必同時具含對「緣起法」的體證。

(二)空性即是佛性

從佛教發展過程來看,各宗各系皆從原始佛法的緣起義所流出,而屬於後期大乘佛法的如來藏思想,與其他大乘佛法的中觀、唯識思想又有何不共、特殊之處?聖嚴法師於〈中華禪法鼓宗〉一文中分析如下:

至於大乘的「如來藏」思想是從哪裡來的?這似乎是在「空」、「有」兩種思想之間的調和。中觀思想偏重於「空」,唯識思想偏重於「有」,如來藏思想則是兩邊都講,所以有「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以上三大思想體系,實際上都是從十二因緣發展出來的,緣起論可以說是大、小乘佛教的核心。

由上可知,如來藏思想的特勝處在於可分為「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二個面向,既不落於「空」亦不偏重於「有」,而是調和了「空」與「有」。法師首先標示出如來藏思想的融合性,以區別傳統上不是重「空」,就是談「有」的現象。於後更指出《阿含經》只講緣起法,未言及空性,空性是般若、中觀系依緣起思想而發展出來的。所以,不論是如來藏思想或空性思想之核心皆不離緣起法。

一般談到「緣起」必定內含「性空」的本質,但,前所言的「見緣起即見佛性」,法師又是如何將緣起、性空、佛性此三者串連起來呢?

是以,其文後即引用禪宗的經論為據,提及佛性與空性的關連性:

達摩禪法是從如來藏系統的《楞伽經》出發,五祖、六祖都講《金剛經》,由於如來藏的佛性,即是《般若經》的空性。

前二部經都是禪宗所依的主要思想來源,是否還可以更往前溯源,以論證空性與佛性是不二的呢?這要從法師晚年的力作《華嚴心詮》來看,其中引出《中論》的一段話:

《中論》卷四〈四諦品〉,先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空)。」此無與空,是同一個梵文字??nyat?的異譯。

由上述引言可明確得知,唯有空義才能夠促成一切法的,並且說明無與空,是同一個梵文字。除此之外,法師進一步引用青目論師對此所做的詮釋:

青目論師對此的解釋是:「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可知空性是眾生的主體,也是成佛的正因。〈四諦品〉又說:「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

青目論師強調空性是眾生的主體,也是成佛的正因。因此,續而引用〈四諦品〉之言:若沒有佛性則無法成佛。因此,可得知空性與佛性皆是成佛的正因。那青目認為空性與佛性是一還是二呢?

空性即是佛性,若無佛性,豈能成佛?青目的解釋是:「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雖復種種鍛煉,終不成金。」以此可知,若將佛性如來藏視作即是空性,雖在中觀見,也是認同的。

聖嚴法師引這段文,乃藉青目論師之言,明確地指出「空性即是佛性,兩者皆是成佛的正因」,進而成為其「佛性如來藏」必具含「空性」之理據,揭示其如來藏教法雖不偏中、不偏有,但亦不離《中論》之「空性」見地。由是可見,亦非法師憑空創造出來的。

(三)佛性如來藏與漢傳禪佛教

聖嚴法師如來藏教法的核心是在見到「空義的佛性」或「無我如來藏」,此一體證即是其所標宗的「中華禪法鼓宗」核心內涵,亦即是漢傳禪宗所指出的「從禪出教,藉教悟宗」:

「從禪(心)出教,藉教悟宗(心)」,是產生全體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因果。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思惟的最後,即明心見性,明的是無我心,實際上無我心就是禪心、禪的宗旨。因為佛悟到無心之後,說出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十八界、六度、四攝、三法印、二諦、一乘等佛法,名之為「從禪出教」。「教」就是佛陀的言教、佛說的法,那是從禪修悟出來的。

綜論之,佛性即是無我的空性,即是無心,即是禪心,這正是藉教法以體證空性之「藉教悟宗」。

由前文得知法師為何特重漢傳佛教的禪佛教,第一,因為禪佛教是體證佛性如來藏的重要修學進路之一。再者,「《釋禪波羅蜜》說,禪波羅蜜總攝一切波羅蜜,禪既是大小三乘的共軌,漢傳的禪佛教便是含攝了整體的佛法」。其三,佛教後來產生了以如來藏思想為主流的各大宗派,其中禪佛教可謂是帶有漢傳諸宗之長,並且是將之素樸化及生活化的集大成者。最重要的是,「漢傳禪佛教的特色,就是釋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懷」。

因此,法師於〈中華禪法鼓宗〉一文,明確地表示提出「法鼓宗」的目的,不僅是將禪佛教與義理之學做一互通,更是希望讓禪佛教能與世界佛教會通,並接納發揮世界各系佛教之所長。進而期許法鼓山的宗教師能實踐與傳揚漢傳的禪佛教,與現在及未來的世界佛教接軌,讓全球人類「都願意接受此非常實用、活用的生活智慧」。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