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好世界:聖嚴法師談心靈環保

RM29.7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5*21cm / 216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507

貨號: 9789575989507 分類:

內容簡介

面對現今多變的世界,我們需要能隨時安心的方法。
心靈環保——是聖嚴法師送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

心靈環保不是一句口號,
它是一種具體可行的生活方式。
它是你心中的良善,
當心充滿了光明與安定,
連帶也能改變周圍的人與環境,
有你在的地方,就是美好的世界!

什麼是心靈環保?
本書第一個篇章,彙編出心靈環保理念提倡的初衷、精要、歷史文化的傳承,到未來世界的展望,從中可以看到心靈環保的整體脈絡,也找出自己與心靈環保的內在連結。對於許多熟悉心靈環保,卻不知其所從來的讀者而言,可以了解聖嚴法師如何萃取佛法的精華、傳統的智慧,如何以慈悲的胸懷觀照世間,從而為當代人引領出一條清朗的道路。

禪修的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的精髓是禪法,聖嚴法師由淺入深探索禪的深邃要義,又從甚深法義中,找到心法在現實人間的入手處。禪修的觀念提點著生命的大方向;禪修的方法,則讓我們學習放鬆身心、體驗身心、統一身心與放下身心,並將此歷程與自我的肯定、認知、反省、成長、完成及消融對照整理。

而在《金剛經》、《維摩經》與心靈環保的篇章中,聖嚴法師以層次分明的闡釋,讓我們從自我出發,淨化自己的心靈環境,進而將此世間化現為人間淨土。這也是環保的核心要義,唯有內修外化,才能在己身置放於人間之際,找到真正的平安與幸福。

生活的心靈環保
生命之中,總不免遭逢危機、困境,也會出現無奈、無助、焦慮等負面情緒,乃至種種身心躁動的煩惱,這時「生活的心靈環保」章節中的關鍵鑰匙,便是用以調伏、修整、鍛鍊的要訣,不但可轉化心念,也能成為自利利他的法寶。

聖嚴法師透過短短的偈語,提供日用中隨處可自我提醒、觀照的觀念,也指出福田在哪裡,讓我們得以發願耕耘。經由諸多法語,在困境現前時,學會心與境的重新對待方式,一旦體會心不隨境轉的微妙心法,這些旅途中的點滴困厄或苦惱,也都將成為心靈提昇的資糧。

世界的心靈環保
除了上述從微觀的角度修補問題,聖嚴法師也提出一個廣大的視野,從宏觀、超越的視角,開闊、提昇心量,讓我們從自身出發,普化、淨化到全世界,讓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帶著我們超越小我的局限,拉緊自我與世界相連的緊密關係,這就是「世界的心靈環保」單元所呈現的要義。

◆聖嚴法師 心靈環保◆
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目錄

【編者序】帶著好心,開創好世界

第一篇 什麼是心靈環保?
在未來十年或十五年的臺灣
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佛教與心靈環保
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環保
悲智雙運心靈環保
認識心靈環保

第二篇 禪修的心靈環保
禪的心靈環保
以禪心轉化凡心
《金剛經》與心靈環保
《維摩經》與心靈環保

第三篇 生活的心靈環保
心靈健康四步驟
人間淨土的環保
改變心才能改變生活
立定方向做環保
知福惜福最幸福
珍惜現有的福報
永不絕望的心
淨心與淨土
化混亂為祥和
人與生存的環境對話

第四篇 世界的心靈環保
將心靈環保推向世界
世界宗教領袖在二十一世紀的任務
心靈環保是全球性的運動
心靈環保解仇恨

 


精采書摘

《維摩經》與心靈環保

一、心淨即國土淨
第四講的主題是「心靈環保」,這雖是一個很新的名詞,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世尊所講的佛法,已無一不與心靈環保有關。今晚是從「心的清淨」這個著眼點來講佛法,介紹《維摩經》中所說的心靈環保。

心的清淨,關係到心靈的淨化以及心靈環境的衛生,其實就是相當於心理健康,或說是心理衛生。一般人不是認為心在身內,就是認為心不在身內。從佛法來講,心既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意思是說,內在的心,不即環境不離環境,它是整個的,也可說它就涵蓋了內在和外在的環境,是不二法門。因此,講心靈環保要比一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更為深廣。

我從《維摩經》中摘錄出來的各句經文,看似彼此不相關聯,其實是相互呼應的,是針對這個主題所摘錄出來的。現在就進行對於經文的講解:

「目淨脩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佛國品〉第一

在印度的蓮花,有青黃赤白紫等各種顏色,最上品的便是青蓮花。一般人都說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代表著智慧。眼睛清淨的話,就像一朵青色的蓮花。「目淨脩廣」,形容眼睛的相好,是三十二種大人相中的一種好相,這種眼睛並不像龍的眼,而是像大象的眼睛。脩廣的脩是長的意思,廣是寬的意思,這一句是形容眼睛,看起來就像青色蓮花瓣一般地美。這種相好,唯有佛以及印度傳說中的轉輪聖王才會具備。這樣的眼睛,也表達出內心的寧靜。

「心淨已度諸禪定」,諸禪定是指四禪八定,乃至九次第定及如來禪定。如果心已完全清淨,就等於是完成了世出世間大、小三乘的一切禪修功能。心一旦清淨,便能不受環境的汙染和困擾,即是進入禪定。我們常說某人定力已深,其實不一定打坐時,才能表現定力。當一個人面對會讓自己心跳及發怒的情境,卻能夠不心跳、不發怒,就表示這個人有定力,其心不受干擾,這就是心的清淨。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佛國品〉第一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菩薩品〉第四

《維摩經》中有兩處講到「直心」這個名詞。「直心」的意思是什麼?

昨天有一個在家弟子,寫了一篇修行的報告給我,他說他是一個直心腸的人,是快言快語、直話直說的人,因此常存好心說好話卻得罪人,不但傷了別人,也令自己覺得窩囊。請問諸位,這是我們現在要談的「直心」嗎?不,心直口快不等於是直心。心直口快是說話不經大腦,沒有深思熟慮,因此會說出不得體的話語。這裡談的直心,是指心中沒有一定要表現的意見,沒有自我的成見。沒有要表達什麼,只是隨緣應化,隨機攝化。

這個「直心」,粗淺者可以用腦波器來測量,腦波在思考時會波動,情緒激動時,腦波的波動更是非常明顯。直心的腦波是平靜的,成一直線進行。當我們沒有情緒的起伏和煩惱時,腦波便是平穩、平靜、平順的。

從修行的體驗而言,當心中無我、無煩惱時,是非常平靜、非常清明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像是住於菩薩淨土。在這種境界的菩薩成佛時,生在他的國土裡的一切眾生,都不會向人阿諛諂媚,也不會對人陽奉陰違,該處的一切眾生,都是直心的菩薩。

反觀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多的是表面奉承,言不由衷,只是為滿足一己之目的和企圖,為達私利而不惜巧言令色。「道場」在密宗稱作曼荼羅,叫作壇城。例如《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云:「道場之處當作方壇,名曼荼羅,廣狹隨時。」很多人認為設一個佛堂,有佛像就叫道場,所以寺院就是道場;也有人說,找一個蒲團坐下來打坐修行的地方,就是道場。其實不一定,嚴格來說,佛成道處名為道場;菩薩以直心故成就佛道,故說直心是道場。後來的人將供養佛像處,稱為道場。《注維摩詰經》卷四則云:「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

《維摩經》中說,如果我們的心是質直的,心中誠質無諂,就是在道場中,道場就在其心中。心中有道場時,心外也就無處不是道場了。諸位坐在這裡聽講,此刻諸位心中若有道場,那麼這個演講所在的國父紀念館就是道場了。要努力去學習直心,便能體會到道場不在心外。

經文所指的「無虛假故」,是說不虛偽、不虛假,也是誠實無欺的意思。佛法說一切都是虛幻的,可是修道的心,則要誠實懇切,這就是道場。若一句句都是誇讚美妙動聽的話,背後用心卻是自私自利,有所企圖,那便是虛假的。如果自己能夠直心,也會影響他人直心,成佛時也唯與直心相應的眾生來生到自己的佛國淨土。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第一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此處的菩薩,指的是初發心的菩薩,是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初發心的菩薩,還在娑婆世界,還在穢土之中。我們若想求得淨土,應當先自淨心,而非先要心外的這個世界清淨,由自我的內心清淨做起之後,自然能夠影響環境,使得他人也得清淨。

一般人都是向外要求,要求外在環境及他人,改變成他所希望的那樣。我有一位在家弟子,常對他的同事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對方問他為何如此要求他們,他回答:「這都是師父說的呀!」話是沒錯,但師父並沒有要他去要求別人應如何,而是教他要求自己應如何才對。我們修學佛法,是拿佛法標準來檢驗自己的,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

「當淨其心」,是淨自心。舉個例說,如果我們只要求別人的心清淨,不說惡語、不做壞事,好讓我們活在淨土中,這是顛倒了,這不是心淨國土淨,而是要國土先淨,而後心才清淨。《維摩經》是要我們先清淨自己的心之後,佛國的淨土自然出現眼前。否則環境雖好,若內心煩惱,縱然身處天堂,依舊苦如地獄。

西方確實有個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佛國淨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便體驗到隨時隨處的世界,就是淨土,這也就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由凡夫所見是五濁惡世;由佛所見,就是一個佛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佛,這個世界為他的化土、淨土和佛土,我們就住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之中。只可憐眾生心中有煩惱,所以看不到。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就體會得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境界了。

淨土又可分成四類:1.人間淨土,2.天國淨土,3.他方佛國淨土,4.自心淨土。若能自淨其心,則通見四種淨土。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