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四版)

RM56.7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規格:平裝 / 352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941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9575989941 分類:

內容簡介

天台學確是漢傳佛教的寶藏,只是被遺忘了。
本書榮獲中山學術著作獎

兩千年來漢傳佛教的智慧寶庫,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而言,天台學可說是獨一無二。天台學組織嚴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尤其是天台大師們所留下來的著作,不僅數量龐大,且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勘做為佛教未來全人類共同需要的藍本!

《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大師針對天台學撰寫的重要名著,兼具理論與方法,整合了大小諸乘的各家之說。因為智旭大師是學貫大、小乘諸系佛法的大通家,闡揚天台教觀並未墨守成規,所以《教觀綱宗》也可以說是明末時代的新天台學。

聖嚴法師有鑒於這樣精簡扼要的天台珍寶,必須有人講解、註釋與發揚,故以現代治學的方法,將《教觀綱宗》重新分段標點,並加上白話翻譯、註釋和附圖。透過法師的註解,除了可以認識到天台學的大綱,更可領會全部佛法的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所以本書非但是研究天台學者所必備,也是有心深入佛法者不可或缺之鑰!

「我發願,要寫一冊讓自己看懂,也能讓廣大讀者們分享天台學智慧的書。」
「本書可以做為讀者們自學之用,也可做為教學講授之用。」
「我的註釋,往往就是一篇獨立的短論,可幫助讀者省了不少再去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死力氣。」

——聖嚴法師

 


目錄

修正版自序
自序
緒論

一、天台教觀及《教觀綱宗》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四、天台宗所依的經論
五、《教觀綱宗》的書名
六、《教觀綱宗》的作者

五時八教
一、何謂八教
二、何謂五時

通別五時論
一、認識五時的通別
二、何謂通五時
三、何謂別五時

化儀四教
一、頓教
二、漸教
三、祕密教
四、不定教
五、化儀四教的教部教相
六、化儀四教的教觀

化法四教
一、為何有化法四教
二、三藏教
三、三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藏教的理即
(二)藏教的名字即
(三)藏教的觀行即
(四)藏教的相似即
(五)藏教的分證即
(六)藏教的究竟即
(七)藏教的修證果位
(八)藏教的十法成乘

四、通教

五、通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通教的理即
(二)通教的名字即
(三)通教的觀行即
(四)通教的相似即
(五)通教的分證即
(六)通教的究竟即
(七)通教的修證果位
(八)通教的十法成乘

六、別教

七、別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別教的理即
(二)別教的名字即
(三)別教的觀行即
(四)別教的相似即
(五)別教的分證即
(六)別教的究竟即
(七)別教的修證果位
(八)別教的十法成乘

八、圓教

九、圓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一)圓教的理即
(二)圓教的名字即
(三)圓教的觀行即
(四)圓教的相似即
(五)圓教的分證即
(六)圓教的究竟即
(七)圓教的修證果位
(八)圓教的十法成乘

附錄
附錄一 《教觀綱宗》
附錄二圖表

 


精采書摘

一、何謂八教

【原文】
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然統論時教,大綱有八,依教設觀,數亦略同。

【語譯】
佛及歷代祖師們傳給我們的佛法要領,唯有教義及觀法而已。無教之觀,不是正觀;無觀之教,教便不傳。有教無觀,教即無用;有觀無教,觀便危險。然而,全盤地討論釋迦世尊的一代時教,可以得出一個大綱,總共攝為八教;依教義所設的觀法,數目也大略相同。

【註釋】
1.「教觀」:已如前釋。(文略)

2.「時教」:代表釋迦世尊自成道之後,迄於涅槃的四十多年之間,在不同的時地,為不同程度的對象,說了讓大家覺得有深淺不同的佛法。此在前面緒論中,也已介紹。正如諦觀的《四教儀》所說:「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

【原文】
八教者,一頓、二漸、三祕密、四不定,名為化儀四教,如世藥方;五三藏、六通、七別、八圓,名為化法四教,如世藥味。

【語譯】
什麼是八教呢?共分兩大類:1. 化儀四教:(1)頓教、(2)漸教、(3)祕密教、(4)不定教;此類如世間醫師所開的藥方。2. 化法四教:(5)三藏教、(6)通教、(7)別教、(8)圓教;此類如世間藥劑師根據處方箋所給病人的藥品。

【註釋】
1.「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化儀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化法是如來為了適應各類眾生程度而設的教化範圍。日本德義的《教觀綱宗贅言》卷上則云:「頓等四教,是如來化物儀式,藏等四教,是如來化物方法。」《教觀綱宗釋義》云:「化儀無體,全攬化法為體。」化法四教,乃教之綱。

2.「藥方」與「藥味」:《四教儀》已有「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辨藥味」的譬喻。是形容兩類的四教,也是彼此相依互用的。倘若僅有藥方的化儀四教而無藥味的化法四教,猶如雖有四種根器的眾生可度,卻無四種程度的教材能度;若與之相反,僅有四種程度的教材,竟無四種根器的眾生為對象,也等於沒有一樣。

3.「頓教」:對於頓大根器的眾生,直說別教及圓教的大乘法,例如《華嚴經》及《梵網經》等。

4.「漸教」:對於需要次第修證的眾生,便說漸修教法,例如阿含、方等、般若經等。

5.「祕密教」:同聽佛陀於一時一地說同一部經,聽眾各以自己的程度根器,各取所取;為此人說頓,為彼人說漸,而彼此之間互不相知,故稱祕密。

6.「不定教」:於如來同一說法會中,眾生同聞異解,或於漸中得頓益,或於頓中得漸益。得益不同,故稱不定。

7.「三藏教」:三藏本為大小乘聖典的通稱,那是指的經律論三藏。天台宗特指小乘為三藏教,是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所云:「貪著小乘、三藏學者」之句而得名。若依《大智度論》卷一百云:「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經)比丘,持毘尼(律)比丘,持摩多羅迦(論)比丘。」然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四有云:「聖者!仁是三藏,持經律論耶?」可知在世尊住世時代,不論是否已有三藏之名,經律論三種性質的聖典,確實已經有了。

8.「通教」:是大乘的初階,前通小乘三藏教,後通大乘別教及圓教,含攝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聖教,而以菩薩為正機,聲聞及緣覺為傍機。

9.「別教」:此是不與二乘相共的大乘聖教,唯對菩薩說大乘無量法,獨明三界外的菩薩法。此教的教、理、智、斷、行、位、因、果,既別於此前的藏通二教,也別於此後的圓教,故名別教。

10.「圓教」:此是佛對最上利根的菩薩,所說事理圓融的中道實相法。此教與別教不同之處,僅在於一者隔歷,一者圓融。所謂圓融,依《四教儀》所說,是指「圓妙、圓滿、圓足、圓頓」,也即是「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