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讀懂唯識學很難嗎?
聰明學唯識的妙法,
就是認識「唯識關鍵字」,
由梵文原意,直接掌握思想核心!
不論煩惱有多少,一眼看透!
想要學佛斷煩惱,先要認清煩惱真面目,到底有哪些種類?貪、瞋、癡為何讓人苦惱?忿、恨、惱為何是瞋所生的三胞胎?……。
學習梵文對學佛的幫助,即在正確理解佛典本義,從梵文認識唯識關鍵字,能迅速明瞭佛法本質。許洋主老師長年教授與研究梵文,希望能深入淺出解析梵文,讓人真正了解佛教唯識學中的「煩惱」,得以轉迷為悟、轉識成智。
本書分為四大篇:認識唯識、根本煩惱、隨煩惱、不定心所,並提供簡易梵文文法教學。以安慧論師的《唯識三十頌釋論》為基礎,提供每種煩惱的特質、產生原因、影響及對治方法;讓我們了解貪、瞋、癡等根本煩惱與隨煩惱,並找到一一擊破的方法。
想要探詢佛法本質,掌握佛法妙義,就從認識唯識關鍵字開始吧!
作者簡介:
許洋主
1939年生,臺灣高雄市人。東海大學歷史系、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中學四年,後參與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的佛經英譯工作。之後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民營公司翻譯配合展覽用的多種有關中國藝術,如漆器、銅器、書法等的著作,或中翻英、或英翻中,如《絲路上消失的王國: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藝術》等;也曾翻譯多本日本學者的著作,如《佛法與醫學》、《唯識思想入門》、《法華經概說》、《禪與精神醫學》、《印度的佛教》、《西藏的佛教》、《般若思想》等。
主持如實佛學研究室,長年從事佛典語言義務教學,多年來為梵文佛教經論的字句詳作解析,並嘗試將漢譯佛經譯為白話文,1995年出版新譯梵文佛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套共五冊。
目錄
自序
簡介梵文文法
第一篇:認識唯識
01 般若prajñā
02 煩惱kleśa
03 無明avidyā
04 識vijñāna
05 唯識vijñapti-mātra
06 五蘊、五位到五事——唯識佛教的認識內涵
07 略說八識
08 識轉變vijñāna-pariṇāma、轉依āśraya-parāvṛtti
09 三自性trividhaḥ svabhāvaḥ
10 自性空svabhāvaśūnya
11 三無自性trividhā niḥsvabhāvatā
12 唯識四分說——心的四種領域
13 唯識思想的教證與理證
14 唯識佛教的修行法門
第二篇:根本煩惱
01 貪rāga
02 瞋pratigha
03 癡moha
04 慢māna
05 見dṛṣṭi
06 疑vicikitsā
第三篇:隨煩惱
小隨煩惱
01 忿krodha
02 恨upanāha
03 覆mrakṣa
04 惱pradāsa
05 嫉īrṣyā
06 慳mātsarya
07 誑māyā
08 諂śāṭhya
09 憍mada
10 害vihiṃsā
中隨煩惱
11 無慚āhrīkya 與無愧anapatrāpya
大隨煩惱
12 惛沉styāna
13 掉舉auddhatya
14 不信āśraddhya
15 懈怠kausīdya
16 放逸pramāda
17 失念muṣita-smṛti
18 散亂vikṣepa
19 不正知asaṃprajanya
第四篇:不定心所
01 惡作kaukṛtya
02 睡眠middha
03 尋vitarka
04 伺vicāra
後記
精采書摘
第一篇 認識唯識
01般若prajñā
梵文佛典的漢譯,讓我們得以一窺佛陀的智慧;
然而隨著時代的遷移,
許多佛教術語的意涵不免有所擴張,
而有各種殊異的解法。
透過梵文文法與語義的解析,
能讓我們簡易迅速地明瞭佛法本質,掌握佛法的深妙。
「般若」prajñā是佛教中很重要的詞彙,讓我們一探究竟。
佛教(Buddhism)與基督教(Christianity)、伊斯蘭教(Islamism)同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意謂這三種宗教為世界各地區的人所信奉。然而,實際上這三種宗教在本質上是有差異的。例如從信不信神來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是一神教,即相信宇宙萬物是由一位造物主所創造,所以信徒所思、所說、所做都必須符合神的旨意,神也會因此而關愛他們;而佛教是無神論,認為世間全部,不論是精神的或是物質的,都是因緣所生法;信徒要自己培養智慧去面對、處理他所遭逢的一切問題。佛教徒沒有任何神可依賴,佛菩薩也只是他們的善知識,即老師或好朋友。
佛教的聖典,就數量而言,非常龐大,但就種類而言,則分成三種,即經、律、論。其中,經又可分成顯教經和密教經二種。收在《大正藏》中的顯教經就有八百四十七部。把一套藏經從頭到尾閱讀一次,至少要花費數年,更不要說深入研究。幸好近來有關佛學研究的專門著作或論文,不但在質上不斷提昇,而且在量上也持續增加;這對專門研究佛學者當然會有很大的助益,但對一般只想對佛教略有了解的人而言,要一本一本、一篇一篇閱讀那些作品,確實是一大負擔。
因此,本書擬採用一個比較省時、省力的方法,即選取一些梵文的佛教唯識學詞彙做文法上和語義上的解析,令有心學佛者簡易迅速地明瞭佛法的本質或特質。首先,介紹漢譯經典中常見的「般若」(中文讀音ㄅㄛ ㄖㄜˇ)一詞,梵文原文是prajñā。
prajñā解析
梵語的prajñā,在巴利語作paññā,而漢文音譯作「般若」、「鉢若」、「班若」、「般羅若」、「般剌若」、「鉢羅若」、「鉢羅枳穰」、「鉢羅枳孃」、「鉢羅腎攘」;意譯則作「慧」、「明」、「慧明」、「極智」、「勝慧」、「黠慧」。
prajñā是由接頭詞pra和動詞語根√jñā-9構成的陰性名詞。pra的意思是「向前方」、「前進」,√jñā則為「認識」、「覺知」。這兩部分合成prajñā,原意是「向某個對象前進去認知它」,即「全面地、直接地、徹底地去體驗、覺悟某個對象」。這裡所說的「某個對象」,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法(dharma)」。在佛教,法有許多的涵義,其中之一,用白話說,就是「具有自己的特色,因而能為人所認知的事物」。其中,「自己的特色」即是佛教典籍所說的「自相」。我們自己或周遭隨時隨地都會有事,這些事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它們都是佛教所說的「法」;它們之中,有的很容易處理,有的卻很棘手,但無論如何都要直接去面對、了解、處理它們,否則簡單的事也會變成很複雜,更不要說本來就很艱難的事。
般若(prajñā)是很重要的佛教術語之一。在大、小乘的經論中都可看到它;它出現的頻率很高。隨著佛教思想的發展,它的意涵難免有所擴張,因而極可能對它引發一些殊異的解法。這是很複雜的議題,絕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以下先引用《俱舍論》梵本及其玄奘(602~664)譯本中有關prajñā(般若)的文句,以印證以上對prajñā此一梵語在文法上和語義上的解析。
梵本:prajñā dharma-pravicayaḥ
玄奘譯本:慧謂擇法
將上揭梵、漢引文對照解說如下:梵文的prajñā即漢文的「慧」;梵文的dharma-pravicayaḥ即漢文的「擇法」。這些引文的意思是:prajñā即般若,是對法的揀擇。pravicayaḥ是由兩個接頭詞pra和vi加上動詞語根√ci-3構成的陽性名詞,原意是「搜究」;漢文意譯除「揀擇」外,尚有「思擇」、「簡擇」等。
揀擇諸法,斷除煩惱
隨後說到擇法時,玄奘譯本更進一步說:「若離擇法,無勝方便能滅諸惑(yato na vinā dharma-pravicayenāsti kleśa-upaśama-abhyupāyaḥ)。」這告訴我們:沒有揀擇,就沒有解決問題、排除困難的好方法。
kleśa是由動詞語根√kliś-4做成的陽性名詞。√kliś有「苦惱」、「汙穢」之意。在漢譯聖典中,kleśa譯作「惑」,亦譯作「煩惱」,指令眾生苦惱、汙穢的東西,如貪、瞋、癡等,因此它是令眾生墮入生死苦海的主因。不能揀擇諸法,就不會用殊勝的方法斷除煩惱,因而不但不能令自己而且不能令眾生躍出「生死泥(saṃsāra-panka)」。由此可見擇法即般若,在斷煩惱、得解脫上有多重要。
又,煩惱也有許多種,但其中最難捨離的應是根本無明。如上述,當無明生起時,必須面對它去做揀擇,才會找出好方法把它斷除。又,從《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這個經題的涵義-唯有像鑽石般堅硬的般若波羅蜜,才能割斷煩惱,也可知:般若才是煩惱的剋星。
總之,佛教並沒有教信徒崇拜至高唯一的神,反而要信徒自己培養、增長自己的智慧,如此才有能力揀擇諸法,進而捨斷煩惱,更進而跳脫輪迴而達到解脫的境界。從以上對prajñā(般若)所做的解析可知:重智即強調智慧,是佛教的本質或特質之一。
——原刊於《人生》雜誌337期(2011年9月)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