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是誰?是否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
很多人一生都在探問這個問題,
所以佛說五蘊法,揭開物質生命與心理活動的真相。
《大乘廣五蘊論》可說是一本解說佛法名相的小辭典,
是學習唯識的第一課,也是認識自我的第一課。
五蘊,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生命的存在,除了需要具有物質的色身,還要有受、想、行、識的心理活動,色法和心法必須積聚起來,才能形成一個生命體。
佛陀以五蘊法分析宇宙人生的本質,說明世間因緣生滅的道理,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世親論師依據佛陀的教法,建立法相唯識學體系而著《大乘五蘊論》,後經安慧論師擴充並加註釋而成《大乘廣五蘊論》,論中將每一個名相的性質及功能,都做了精確的定義和解說,宛如一本佛法名相小辭典,能快速掌握修行的關鍵詞,是了解唯識義理的必讀論著。
淨海法師以深厚的佛學修養與淺顯易懂的現代筆法註解《大乘廣五蘊論》,詳細依文解字、新式標點原文、翔實註釋內容與圖表輔助等,為讀者化解閱讀上的難度,突破唯識名相的障礙,進而通達佛法深義。
作者簡介
淨海法師
一九三一年出生江蘇泰縣。九歲出家,十六歲寶華山受戒,後就讀武進天寧寺佛學院。
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親近慈航法師,於彌勒內院修學十年。一九六○年赴泰國學習泰文及巴利文,受南傳比丘戒,住進泰寺僧團,並入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攻讀。一九六九年轉赴日本,入東京立正大學研究,獲佛教學碩士學位。
一九七二年受邀赴紐約弘法,一九七八年抱著拓荒精神去到美國南部休士頓,與師友合創德州佛教會,接著建築玉佛寺、美洲菩提中心,推行現代化多元性弘法活動,不分任何宗派和種族。現任德州佛教會會長、德州佛教書院院長。著有《南傳佛教史》、《覺海觀覽》、《唯識第一課──大乘廣五蘊論略解》,譯有《真理的語言──法句經》、《佛陀畫傳》等書。
目錄
自序 以五蘊思想解說唯識法相
緒言
論題大意
造論者略歷
譯者小史
論文講解
壹、色蘊
一、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
二、五根、五境、無表色
貳、受蘊
參、想蘊
肆、行蘊
一、心相應行法
(一)遍行心所
(二)別境心所
(三)善心所
(四)根本煩惱心所
(五)隨煩惱心所
(六)不定心所
二、心不相應行法
伍、識蘊
陸、蘊處界三科
一、蘊
二、處
三、界
四、十八界與十二門分別
【附錄一】大乘五蘊論
【附錄二】大乘廣五蘊論
序 / 後記
【自序】以五蘊思想解說唯識法相
德州佛教書院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每年夏秋之間,為會友們及本地華人佛教徒,開辦短期佛法課程,為期三個月,定每週上課二小時,或邀請外地法師來集中時間上課二週,講授一經或一論,或一個佛法主要論題,加強大家對佛法的認識。
二○○五年八月,德州佛教書院開課,決定由我講解《大乘廣五蘊論》,當時報名參加研討的人有六十多位,在開講第一課時,我就很坦誠地告訴大家:「此論篇幅不長,前面大部分還比較容易懂,到後面識蘊部分,由於文字太過簡略,名相和義理比較不容易講解。到時我能講的就講下去,不懂或難講的地方,就把它念一遍跳過去,留著以後再去慢慢領會。這是以前我的老師慈航老人,為同學們講授佛學課時,遇到困難不懂的地方,常使用的一招方法,不要因為不懂就不去學習,日後讀多了就懂了。」後來我們有些同學,利用這個方法自修佛法,遇到困難就先跳過去,當研讀多了,也會自然通達。
《大乘廣五蘊論》,古往今來註疏不多,尤其身居海外,參考書更少。當時我手邊僅有于凌波居士著的〈大乘廣五蘊論講記〉(收在《唯識學入門六記》中),是以懸論大綱的方式講解,雖也大部分引用《大乘廣五蘊論》(以下簡稱《廣論》)原文,並未依文逐句多做解釋。
當我講到一半時,班中王偉頤居士,忽然送我一本蔣維喬編註的《大乘廣五蘊論註》做參考用。過去她在香港住時,曾學習過唯識和中觀。再過幾天,她又找出一本熊十力著的《佛家名相通釋》,本子已經很破舊了,借給我用,我如獲至寶。其中上卷大部分就是專門解釋《大乘廣五蘊論》名相和句中意義的,解決了我講解時不少的困難。
二○○七年夏,《佛光法苑》向我索稿,於是我就想到曾經講過的《大乘廣五蘊論》,試著把它編寫出來,題為〈大乘廣五蘊論略解〉,供做連載。到今年秋,我再將舊稿重新做了一番修改和整理。現在,我要說的有以下幾點:
一、公元二世紀,印度龍樹論師出世,造了著名的《中論》等書,融會貫通了阿含及般若思想,倡揚中觀,一切法緣起性空,離執二邊,會歸中道,顯示一切法畢竟空無自性,後被稱為空宗。隨後因佛教的發展,很多人不能掌握空的真實義,有以為空是什麼都沒有了,否定一切因果正法,墮入惡趣空的境地。到公元四世紀中期,無著、世親出世,針對人們對空義的誤解,另從法相有的方向來解說佛法,分析一切法依因仗緣而成,是唯識所現。從現象上講,可見、可聞、可觸、可知,有它的體性和業用,主旨也宗歸於緣起中道,後被稱為有宗。
二、世親論師初信一切有部,後經其兄無著論師感化而改信大乘,《大乘五蘊論》被推定為他初信仰大乘後,最早的一部大乘論作。後再經安慧論師註釋擴充,才成為《大乘廣五蘊論》。從造論和釋論二者看,都是以五蘊法為中心,列出色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心王八識,以及在論後加入的蘊、處、界三科中,也列出無為法,縱貫將五位百法(略少些)完成初步的組織架構,建立法相唯識學體系,把每一個名相的自體性質及其業用功能,都做了精確的定義和解說,依名相以詮釋整體的佛法,有如古代佛法名相辭典,而且與後期發展的唯識學說,大體上都吻合相通。對我們研究唯識、諸法的分類和名相的意義,更方便容易學習和把握。
三、五蘊法是佛陀住世時常說的基本佛法內容之一。至於五蘊安立次第的原因,世親在《俱舍論頌》裡有一頌文說:「隨粗染器等,界別次第立。」意思是:隨粗的次第、隨染的次第、隨器的次第、隨界分別的次第而安立。現在只舉隨界分別的次第來說,因為一切有情都生存在三界中,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五欲(色、聲、香、味、觸)最勝,而五欲中色欲又最勝,故色蘊安立為第一。色界中禪定都有喜樂受,故受蘊安立為第二。無色界中加行修觀想,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三無色定,都以觀想為勝,故想蘊安立為第三。到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以思心所為最突顯,思心所能造業,屬於行蘊,故安立行蘊為第四。識蘊中的四識住(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能住的是識,所住的是色、受、想、行,即在四蘊中,都有識的生起,而住於其中,故識蘊安立為第五。如下表所示:
四、五蘊中的色蘊,是構成物質世間的因素,受、想、行、識四蘊,是構成有情心理作用的因素。五蘊積聚是說明人類及宇宙一切事物,都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為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五蘊含攝一切法,如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甚至也通無為法,是分析解說人生和宇宙的真相,旨在破除眾生的我執及我所執,在大小乘經典裡,隨處都說到。依世親《大乘五蘊論》架構組織,而且多宗於彌勒、無著法相體系。後來世親再著《百法明門論》。此論本身很簡略,名相解釋不多,但已逐漸完成列出他後期的唯識體系。唯識與法相的分別,近代佛教學者認為,若從整個佛法來說,唯識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識。
五、五蘊是色、受、想、行、識,百法是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色法、無為法。五蘊與百法的名相和內容幾乎都相同,其中最大的分別,是排列方法的不同。在五蘊中色蘊列在最先,因為我們先認識的是物質世間;百法以心王為主,然後再展開心所法等,這都各有理由。五蘊中受、想二法因為功用特別殊勝被提出來立為二蘊;在百法中仍屬為心所法部分。五蘊中行蘊,除去受、想二法以外,包括了四十九個心所法,還包括不相應行法;百法中的心所法,包括全部的五十一個心所法及不相應行法。五蘊中的識蘊放在最後,因為了解受、想、行三蘊,更深一層才去探討了解識蘊;而百法心王八識,是列在最先要討論的主題。百法中的無為法,是出世間法,而五蘊只講世間法,但在世親《大乘五蘊論》後加入〈三科〉中,將無為法攝於十二處的法處。至於五蘊為什麼不攝無為法?依世親《俱舍論頌》說:「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
六、初學唯識的人,《百法明門論》和《大乘廣五蘊論》,都被列為初步入門的論典。但現在講解的人,多數採用《百法明門論》,註解的書也特別多。但我認為用《大乘五蘊論》或《大乘廣五蘊論》(《廣論》是註釋《五蘊論》的,內容更豐富),以五蘊中心思想連貫教義,更能探求和了知佛法的源流,而且其中名相,都有論文做精確的解說,讀起來頗具趣味。所以古德認為,《大乘五蘊論》是「粗釋體義」,《百法明門論》是「略陳名數」。近人學者熊十力著《佛家名相通釋》一書說:「略分二卷,卷上,依據《五蘊論》,綜述法相體系。卷下,依據《百法》等論,綜述唯識體系。」是有特見的。
在本書出版之前,承本會伍秉華居士細心審閱,特別是法鼓文化編輯組更為我多次精校和查證,非常的感謝。不過這篇文稿編寫出來的,都是依文解義而已,沒有什麼特殊之見,尚祈高明者多做指教。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