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到中年百事慌?怕變老、怕失業、怕離婚……,
想要抓住青春的尾巴,卻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楊蓓教授認為中年是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擁有叛逆的自由,
帶領我們一起重新檢視中年困境,
誠實面對中年功課,從中破繭而出,
做個有勇氣的中年人!
中年是一個非常開放、非常自由,充滿各種可能的一個階段,如果仍覺得自己精神萎縮、體力不足等情況時,是誰綁住我們呢?是自己綁住自己。所以我對自己的中年是充滿希望的,為什麼?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真正做自己的時刻,可是要達到做自己的階段,必須要先做很多的事,那些事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可以幫助我們檢視過往的歷程。──楊蓓
楊蓓教授不以「中年危機」看待中年問題,認為中年是充滿希望的,可以自由決定自己要的人生方向,這樣的叛逆便是自由的中年。叛逆中年的叛逆目的,不是為了抓住青春的尾巴,而是看清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進而奉獻自己。本書透過五大篇章,讓我們以全新視野看待中年:「中年,我的世界在崩解」、「尋找生命的出口」、「中年的你,夠誠實嗎?」、「放下的幸福」、「人生中年最優美」。文章直探中年問題核心,提供多種檢視中年問題的方法,並分享豐富的實例故事。
叛逆中年,讓我們有智慧放下過去!
叛逆中年,讓我們有勇氣承擔未來!
叛逆中年,讓我們活出不一樣的新中年!
作者簡介
楊蓓
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博士。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及系主任、法鼓大學籌備處副教授,現為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聖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專長領域為:團體工作、團體動力與行動研究、家族治療、心理衛生、禪修與心理健康等,並擔任助人專業工作者之督導、訓練與諮詢多年。長年擔任法鼓山義工,著有《親密、孤獨與自由》、《自在溝通:人我互動,從心出發》、《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法鼓文化)、《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等書。
目錄
【推薦序】自在的步伐 王浩威
【自序】中年,看見自己
第一單元:中年,我的世界在崩解
1-1:我的世界在崩解
1-2:改變,中年萬事變
1-3:叛逆,中年的自由
第二單元:尋找生命的出口
2-1:軟化世故的心
2-2:中年的感情出口
2-3:善待內在的小孩
第三單元:中年的你,夠誠實嗎?
3-1:中年的誠實功課
3-2:放下心中的過不去
3-3:以多元角度解讀世界
第四單元:放下的幸福
4-1:中年的提起與放下
4-2:中年的勇氣與承擔
4-3:中年人是社會安定的力量
第五單元:人生中年最優美
5-1:把自己找回來
5-2:中年〈十牛圖〉
序 / 後記
【推薦序】自在的步伐
認識楊蓓,總是從遙遠的地方。沒有任何深入會談的機會,沒有同事、同遊、同一工作坊或訓練這類密集的交會,更沒有親友同鄉之類的緣故。認識楊蓓是遙遠的,也許是聽到,也許是眾人會集的場合,也許只是在走廊上閒聊幾句,這就覺得神交許久了。
我從來不是一個相信自己直覺的人,更不依賴直覺;我只是相信直覺的可能性。這樣的一個人,卻是直覺地相信楊蓓是一個深厚的生命體,是一個自在卻難得誠摯的人。見到她,楊蓓這個人,就有一種整個人交出去給她的這種自然的放心感覺。
曾經,我有一個個案是出家多年的僧侶。他崩潰了,因為他追隨許久的師父,一個在他心中是修行高深的景仰對象,在臨終之際,卻是對死亡有著不可思議的恐懼。我嘆喟,對這位中年的僧侶:「所以,修行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修行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曾經,我的心中有一份名單,不論認識或不認識,就是我認定在修行上最令我敬仰的世俗之人。這是一份週刊型的雜誌邀約籌畫專欄,我提出一份對話的名單。當時,楊蓓的名字立刻出現其中。
關於這樣名單的擬定,我是有私欲的。
這些年來,我自己思索著,人生一路上犯的許多錯和深受不得不的選擇,居然還可以走到這個地步。修行不只是一種功課,一種個人可以依憑某些法門或上師引導就可以完成的功課;修行更是一種倖存,是面對許多功利誘惑,或不安全感在懷疑心蠢蠢作祟,竟然還可以避開而活下來的倖存過程。
因為修行是如此不容易,我忍不住好奇,自己的私欲,想問問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專欄並沒有開成,也就沒機會去詢問楊蓓的修行之祕。卻是今年(二○一二)有個機會,可以一窺這祕境之道。
六月中旬,因為臺灣榮格學會(Taiwan Jung Developing Group)的邀約,此任國際會長也是目前蘇黎世榮格學院的校長莫瑞‧史坦(Murray Stein)來臺灣講課。配合他的新書發表會,我邀楊蓓和胡因夢與他對談。
楊蓓可能不曉得那一場會談裡,她促成了多少的因緣,多少功德。
那一天的座談沒有太多的宣傳,場地雖大卻簡陋,原本是有點擔心的。沒想到,不只是會場兩百多個座位都擠滿了,每一個聽眾更是如癡如醉,如醍醐灌頂。莫瑞事後對我問及楊蓓是誰,是如何背景。我想,他跟我一樣,也感受到楊蓓自在發散出來的修行工夫吧。
莫瑞‧史坦在之前就有《榮格心靈地圖》(立緒),是一本介紹榮格理論的好書,頗受歡迎。這一次來臨,臺灣心靈工坊又出版了他《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年底出版《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和明年年初將出版《中年之旅》。這三本書是他最擅長的,也就是個人的自我成長之路。
而楊蓓在這出版之際,繼《勇氣與自由》(心靈工坊)和《交心—自利利他的助人法則》(法鼓文化)之後,又分享了她的《叛逆中年》。似乎,有某一種巧合,彷如榮格所謂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榮格認為共時性的出現,必有大的意義出現。對臺灣,對華人世界,這大意義又是什麼呢?幸虧,有楊蓓這樣的智慧之人引導在前,且樂於分享—包括這一本書。
楊蓓的引導總是自然發生。認識多年,她知道我敬仰聖嚴法師,但仍有自己的議題尚待解決,也就從不暗示或明推要我去接近法師。當然,是我自己沒福分,無緣親炙於法師。只是,楊蓓對人的包容與尊敬,卻是由此可見一斑。
這樣的傾聽,這樣有耐心的等待,這樣自在的步伐,這是楊蓓的風格。有她如此的引導,修行的倖存之導,忽然輕鬆許多了。
這就是楊蓓。
王浩威
二○一二年十一月八日
精采書摘
中年,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幾歲開始算是中年呢?
西方學者哈維赫斯特(R. J. Havighurst)認為,四十到五十五歲是中年期。不過,從一些成人發展理論來看,人到了三十五歲時,潛意識裡已開始醞釀面對中年了,這個時期可視為「前中年」。但是現代社會環境變化很快,生活壓力也很大,有些人未老先衰,可能才二十多歲就覺得自己老了,產生提早衰老的現象。
撇開年紀不談,人到中年,身心狀況會有很明顯的不同,首先是外表開始發生「變老」的徵狀,身體機能也開始逐漸衰退,外在的改變也造成內在的質變,如果不是朝向我們所預期的情況發展,可能會有一種「我的世界在崩解」之慨。
人到中年的兩大徵兆
每個人對中年的感受不同,但有兩個明顯的生理徵兆,告訴我們不得不面對中年的事實,就是老花眼與白頭髮。
以我個人而言,三十八歲去眼科驗光時,醫師跟我說:「妳有老花眼了!」我聽完不發一語,但在回家的路上,竟然開始掉眼淚,覺得自己才三十八歲,居然就有老花眼,因為那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老」;白頭髮是另一個明顯的徵兆,人們面對白頭髮時,與面對老花眼如出一轍。我們看待自己的白頭髮時,心裡是七上八下的,有種隱約的哀傷,好像宣告自己真的「青春不再」了。
除了這兩個明顯的徵兆,多數步入中年的人,也會感覺體力大不如前,以前熬夜兩、三天都無所謂,現在只要晚點睡,第二天的精神就會不好。從這一些可以感覺得到、看得到的現象來判斷自己的狀態時,終究不得不面對現實:「真的已經中年了!」
中年,人生的第二個青春期
面對人生階段的轉折,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最清楚,是不是覺得他們很令人頭疼?因為青少年很難被了解,而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更不會讓父母知道。
很多研究指出,青少年有「認同危機」,因為生理方面產生很大的變化,然後影響心理,接著他的社會角色也開始增加……。其實,看看中年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步入中年,人們面對「年華老去」的事實,蘊涵了很細膩又複雜的感覺,有時是難以言喻的,不容易說清楚,這種情況與青春期有點類似。所以,我給中年下了一個定義:「人生第二個青春期。」
我們有時會稱青春期是「風暴期」,他們正在「轉大人」,即將邁向人生的黃金期,人生的曲線是攀向高峰;而中年期則是在「轉老人」,將要走向人生的晚年,人生曲線是走下坡的。
整體而言,我們的生命歷程有一個固定的發展模式,也就是照著整體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行事,這樣才會有安全感,為什麼?因為你、我、他,大家都一樣,到了適婚年齡,該結婚都結婚了;到了生育年齡,該生養孩子都生養孩子了,這些都帶給人們生存的安全感。在社會的世俗規範裡,隱隱約約有一個「該這麼做」的規定。如果到了適婚年齡,你沒有結婚,除了必須承受來自家人的壓力,還有來自社會規範的壓力。然而,中年的壓力卻是不再有那麼明顯的規範告訴你該怎麼做。
被社會規範型塑的人生
我們看待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從小孩慢慢長成大人的過程中,是有一段混亂期的。自從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把這些理論提出後,整個社會開始用一個比較「能理解」的眼光來看待青少年。無論青春期的身心狀況怎麼天翻地覆,出現種種叛逆行為,可是,他們仍會慢慢被社會規範型塑,進而慢慢被導回到規範裡。
自古以來,社會規範讓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社會規範給人一種安全感。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指出了一個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可是,什麼是「三十而立」呢?結婚就是其中一個「立」,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是一個「立」,在早期的傳統社會,如果能夠生個兒子那更是「立」,這些都讓人能立足於社會。
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些人情緒起伏不定或行為乖張時,即使當事人已經四十歲了,我們會笑他還處於青春期,怎麼到了中年還在叛逆?
因為人生階段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後退,即便人們出現老花眼、頭髮也開始白了、體力開始衰退了,可是整個社會對「中年」這個角色的期待,就是要一直往前走。我們從小就習慣這個「一直往前走」的期待。唯一例外的是,就是在青少年的階段,被允許有一點叛逆,可是在其他人生階段,我們會發現人生都活在社會規範下。只是,一直往前走往何處,卻有點晦暗。
你也是追紅蘿蔔的驢
社會規範就好像一個框架,所有的人都在這個框架裡,往相同的方向前進。於是,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結婚,在所謂的適婚年齡走入婚姻;但隨著社會變遷發展,適婚年齡也許會往後延,如果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結婚,因為生理年齡已經進入中年,其實還是要承受生育的壓力。不過,現在選擇不婚的人也不少,這又得承受更多的社會壓力。
人生在結婚之後,接下來就是要生養小孩,通常第一胎是在二十五到三十五歲之間,這是所謂的正常,當我們處於正常時,會發現少掉很多社會壓力,因為我們不會和別人「不一樣」,偏離社會規範的框架;接著繼續在人生方向上開始衝刺,朝生涯規畫發展,例如養孩子、養房子、養車子……,等達到這些規畫目標時,就準備進入中年了,這是一個常態。
雖然這樣的常態很安全,但當我們逐漸進入中年,有時不免會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嗎?」或「煩惱真的因此而變少嗎?」,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為何會產生這麼大的落差?
其實,社會規範給我們的框架,如影隨形地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作用,當自己和大家一樣時,會產生安全感;在與大家一樣的基礎上去努力,我的成就感、歸屬感,以及人生的價值會因此被肯定。
這情形有點像驢子追著一根吊著的紅蘿蔔,拚命往前跑的寓言故事,社會規範的框架就是那根紅蘿蔔,於是我們就追著那根紅蘿蔔跑,也因此很難有多餘的精力來想:「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們的生活在工作陞遷、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奶瓶、尿片等生活瑣事中翻騰,使盡所有力氣想辦法去爭取到我們要的位置。
我們會發現,人生前半段花在「追紅蘿蔔」上的努力,真是無以數計,尤其是二十世紀以後,最讓人痛苦的一件事就是,人們共同創造出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競爭帶給人們的就是「比較」,譬如說開高中同學會,來參加同學會的人會提到某某人沒來,是因為如何如何……,這意味著在生命歷程中,因為競爭的架構一直都在,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標準,也時時刻刻都在,於是人就用這樣的標準來判定自己的前半生是成功,還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