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50問

RM24.30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2月01日
規格:平裝 / 21×15 cm / 192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7404

貨號: 9789575987404 分類:

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受戒?
50個受戒須知,讓你掌握受戒、學戒、持戒要領,持戒有方,心光明,身自在,以戒為師,步步踏實!

受戒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要受戒?
為何要皈依佛、法、僧三寶?
如何持不飲酒戒?

你想知道:
居士可受哪些戒?
皈依、八關戒齋、菩薩戒有什麼基本流程?
受戒會讓生活變得不自在嗎?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受戒入門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受戒做佛子
2。學戒有方法
3。持戒意堅定
4。守護清淨心

幫你掌握受戒需要知道的事,安心自在,戒戒無礙!

 


目錄

1。受戒做佛子
Q01:為什麼要受戒?
Q02:受戒有何好處?
Q03:什麼是戒律?
Q04:佛陀為何要制定戒律?
Q05:佛戒與世戒有何不同?
Q06:人人都可受戒嗎?
Q07:居士可受哪些戒?
Q08:為何要皈依佛、法、僧三寶?
Q09:為何受三皈五戒才是真正佛教徒?
Q10:八關戒齋為何可讓人了生脫死?
Q11:什麼是戒體?
Q12:什麼是戒本?
Q13:只有法師能傳授戒法嗎?
Q14:什麼是戒和尚?
Q15:菩薩戒為何是三世諸佛的搖籃?

2。學戒有方法
Q16:什麼是以戒為師?
Q17:學佛一定要學戒嗎?
Q18:要在哪裡受戒?
Q19:參加受戒要注意什麼事項?
Q20:受戒有時效性嗎?
Q21:皈依典禮的內容和流程為何?
Q22:受八關戒齋的內容和流程為何?
Q23:在家菩薩戒戒會的內容和流程為何?
Q24:什麼是幽冥戒?
Q25:菩薩戒要燃戒疤嗎?
Q26:什麼是菩薩衣?
Q27:受了菩薩戒,能立即變成菩薩?
Q28:可選擇部分受戒嗎?持戒困難可捨戒嗎?
Q29:什麼是戒由心生?
Q30:為何早、晚課需要每天誦念〈三皈依〉?

3。持戒意堅定
Q31:如何持三皈依戒?
Q32:如何持不殺生戒?
Q33:如何持不偷盜戒?
Q34:如何持不邪淫戒?
Q35:如何持不妄語戒?
Q36:如何持不飲酒戒?
Q37:如何持八關戒齋?
Q38:如何持菩薩戒?
Q39:不小心犯戒怎麼辦?
Q40:什麼是菩薩戒誦戒會?

4。守護清淨心
Q41:為免一天到晚犯戒,最好不要受戒?
Q42:佛世時所制的戒,現代人還受用嗎?
Q43:犯戒會被護法神懲罰嗎?
Q44:持戒會造成生活不方便嗎?
Q45:我只要幫助他人就好,一定要受菩薩戒嗎?
Q46:皈依後可以算塔羅牌、紫微斗數嗎?
Q47:從事特種行業與屠宰業者可以受戒嗎?
Q48:網路皈依有效嗎?
Q49:居士可以研讀出家戒律嗎?
Q50:受戒會讓生活變得不自在嗎?

 


【導讀】有了戒律,就有自由–釋果慨

很多人以為「戒」就等於「限制」、「不自由」,擔心受了戒會做不到、做不好,或是擔心犯戒會受報應,而遲遲不敢受戒。然而,不受戒,生活就不受限制嗎?人生就真的自由嗎?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為自由的人。」蘇格拉底也認為:「真正自由的人,是明白自己自由權利和自由目的的人。從事善,就是自由;反之,就是沒有自由。」

戒,如同人生的交通號誌,幫助我們避危難、行正道

其實,「戒」很簡單,是我們把它想得太複雜。聖嚴師父曾對「戒」的定義做了清楚說明:「戒的定義既是應做的必須做,不應做的不得做。」

出門在外時,我們以紅綠燈做為通行與否的辨識。如果路上沒有紅綠燈,可想而知,交通將會如何混亂,可能隨時發生交通事故。人生中如果沒有「戒」可依循,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就像活在沒有交通號誌的城市中,毫無章法地恣意而行,看起來好像十分自由,實際上卻是盲目行事,讓自己陷入險境而不自知。

戒,能讓我們自由自在地生活

「戒」不是限制生活,「戒」是將生活導向規律,讓我們身心清淨、自由自在地生活,並且清楚引導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持守。「戒」可說是一種人人應有的生活美德,能幫助人防非止惡、眾善奉行,這也就是佛陀制戒的用意。

《華嚴經》有言:「戒是無上菩提本。」身而為人,我們帶著累世以來的習氣;學佛之後,應該信因果、明因緣,遵循佛陀的教誨,了解身為佛弟子受戒、學戒、持戒的重要。如果自認為是佛教徒,卻不願相信佛陀所說之法,不願持守戒律,並不能稱為真佛子。

因此,聖嚴師父曾開示:「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的尊嚴,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於戒律的尊重與遵守;所以,凡為佛子,不論在家,或者出家,一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為佛教之所承認的。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門外漢。」

受戒、學戒、持戒,才能成為真正的佛弟子

「戒」能讓我們的身心清淨,擔心犯戒而不受戒,是因為不了解「戒」的意義與目的。然而,如何維持身心清淨?第一件事就是必須發現與面對讓自己不清淨的煩惱。有了戒律,能讓我們時時提起覺照、化解煩惱;即使不小心犯了戒,只要真心求懺悔,生命就能一次又一次地去蕪存菁,身心也就自然而然地愈來愈清淨、愈來愈自由。

如同聖嚴師父所說:「如果受而不學,那是懈怠愚癡;如果學而不持,那是說食數寶。」無論是想要釐清什麼是受戒、學戒、持戒,或是想要建立對於戒律的正確認識,《受戒50問》一書,都能提供精確而實用的協助。第一單元「受戒做佛子」正確認識受戒的意義與目的;第二單元「學戒有方法」幫助我們掌握學戒的內容;第三單元「持戒意堅定」介紹持戒的方法,體驗聖嚴師父所言「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第四單元「守護清淨心」可化解對於戒法的相關疑問。

我們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受到許多規矩限制。父母的家教、學校的校規、公司的制度、社會的規範……,不同角色、不同場域都有不同的限制。《華嚴經》說「一切唯心造」,如果我們覺得受戒是一種限制,那麼永遠都會受到限制;如果,我們將限制視為一種光明的人生方向,能為我們指引出一條正確的道路,自由自在而行;那麼,這個限制將成為前進的動力,限制也就不再是限制了。

最後,僅以聖嚴師父的開示與大家共勉:「戒的功能在清淨與精進;律的作用在和樂與無諍。這不正是我們今日世界每一個家庭及社會所需要的嗎?」

 


精采書摘

Q:為什麼要受戒?

有的人一聽到「戒」字,就感到緊張,以為會被很多教條拘束,認為不受戒還沒事,一旦受戒,可能在生活中,發現做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行,行動無法自由自在。因此,希望只學佛,不受戒。

學佛的保護網

其實這是誤解了戒的意義,以及不了解受戒的功能與內容。佛教的戒律,並非要人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做,而是提醒不要做傷害自己與別人的事,目的在於保護我們自己與他人。例如,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四個戒,都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至於不飲酒戒,則是為了保護我們不因飲酒而亂性。因此,五戒、菩薩戒都是學佛的保護網,讓我們能安心學佛,知慚愧、常懺悔,隨時調整,不斷提昇生命的品質。

受戒,即表示願意接受佛的教導,願意學習佛法的智慧,願意讓明師成為自己修行的明燈,歡喜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在皈依典禮受三皈依時,通常會同時受五戒,五戒不但是佛教徒的五個基本生活原則,也是所有佛教戒律的根本。我們學佛要從何學起?就是從學佛陀的身、口、意開始,修行就是在生活中改過遷善,就是在修正我們的行為。透過持戒,能讓我們的個性和言行舉止,更加沉穩、安定,不但能提昇個人人品,也能帶給人親和力與安定力。

身心平安少煩惱

持戒的功能,不但能從外在保護生活平安,也能調伏、轉化我們內在的煩惱。由於煩惱往往來自於一時的貪心、生氣或迷戀等情緒,內心如雲蔽日,此時,戒律則能提醒我們轉回正軌,就如撥雲見日,引導我們不迷失方向。例如以前可能未留意「出口傷人」,受戒後會想到「不惡口」,不一時口快而損人、傷人,甚至要學習慈悲語、柔軟語,如此既增長了智慧力,也培養了慈悲心。

佛教的戒律,不只是「諸惡莫做」,更有積極的「眾善奉行」,以達到身心清淨的「自淨其意」,並實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受戒、學戒、持戒,不但能讓我們「做好事、說好話、轉好運」,更能讓我們學佛成佛!

 

Q:如何持不飲酒戒?

飲酒戒是佛戒的特色,飲酒雖非惡事,卻最能使人心神混亂、精神失控,而造成諸多傷人的行為。所以,在五戒中,前四戒為根本的「性戒」,飲酒則為「遮戒」,因飲酒會遮蔽持守其他戒律的行為。酒後失控可能罵人、殺人、強暴、搶劫,犯了全部五戒。

犯飲酒戒的條件

犯飲酒戒有三個條件:
1.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節制欲念

如何算是犯不飲酒戒?《四分律》說:「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如果已有酒味、酒香等,都應避免飲用,雖然只有一點點酒而已,但人往往會不經意多飲,而造成精神恍惚。畢竟受戒的功能之一,就在避免人的偷心,需要透過持戒的力量來節制欲念。偷心是人的起心動念,如執著心、攀緣心、計較心,這些都是生死心,偷心如果不除,就無法解脫生死。

但若是在餐中意外發現,非有意食用,基於不浪費食物,與待人處事的考量,不造成用餐親友的尷尬,則可開緣,但心中要保持正念﹑正知。持不飲酒戒的重點在於,清楚持戒的原則,盡量避免飲酒;但如果是不小心誤飲時,也不要使自己與別人產生罣礙。

 

Q:持戒會造成生活不方便嗎?

有些人學佛受戒後,身心行為轉變很大,例如,不再飲酒,開始吃素,不再喜歡逛街購物等,彷彿變了一個人,可能會讓親友感到怪怪的,覺得不太適應。而受戒者受戒回家後,自己也可能感覺怪怪的,對於家人、環境感到不適應,覺得充滿不清淨的煩惱。其實,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需要慢慢去體驗與調整。

尊重社會規範生活

受戒後,不能拿著戒律的尺規來衡量別人,更不能要求家中或社會如寺院的環境;而應當生起感恩心,感恩家人讓自己有學佛的機會。在家修行者雖然皈依了三寶,受持五戒,甚至菩薩戒,但仍生活在人間的社會環境中,仍以家為根本,需要尊重家庭倫理與社會規範生活。因此,佛教並不禁止婚姻生活與休閒娛樂,也不反對工作的交際應酬,只是透過戒法提醒修行者,要節制容易帶來煩惱的欲望,生活盡量樸實不奢華,不出入聲色場所,這些出發點都是為了守護個人身心平安與家庭幸福。

分享自己持戒的好處

透過持戒,可以慢慢體會每一條戒律的意義,以及在自己身心上與生活上所帶來的改變。當我們因學佛、持戒而成為愈來愈好的人,親友自然會感受到修行的好處,而願意試著親近與理解佛法,甚至也生起一起學習的心。如此一來,持戒不但不會造成生活不便,反而能讓生活更加美好。

重量 / Weight 0.3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