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寺院50問

RM21.60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2月01日
規格:平裝/ 21×15 cm / 168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6940

貨號: 9789575986940 分類:

內容簡介

如何參訪寺院?
50個入門要領,認識寺院歷史、建築、禮儀,煩惱頓消,禪心清涼,圓滿寺院之旅!

參訪寺院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
寺與廟有何不同?
是三門還是山門?
參訪寺院第一站要先去哪裡?

你想知道:
寺院有哪些殿堂?
可以在寺院用餐嗎?
可以住在寺院嗎?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參訪寺院問題,共分四大單元:
1。來去寺院結佛緣
2。參訪寺院原來如此
3。行止合宜心安定
4。心無罣礙自在行

幫你掌握參訪寺院需要知道的事,歡喜進入寶山取寶!

 


目錄

1。來去寺院結佛緣
Q01:為什麼要參訪寺院?
Q02:佛寺原本不是寺?
Q03:寺院有哪些別名?
Q04:寺與廟有何不同?
Q05:佛教建築發展歷程為何?
Q06:寺院的功能是什麼?
Q07:是三門還是山門?
Q08:寺院有哪些殿堂?
Q09:什麼是大雄寶殿?
Q10:廚房為何稱香積?
Q11:寢室為何稱寮房?
Q12:齋堂為何稱五觀堂?
Q13:寺院裡住有哪些人?
Q14:什麼是出坡?
Q15:寺院的出家人平常都做些什麼?

2。參訪寺院原來如此
Q16:所有寺院都可以直接參訪嗎?
Q17:寺院的生活作息時間為何?
Q18:參訪寺院第一站要先去哪裡?
Q19:參訪寺院要注意什麼?
Q20:有什麼物品不能帶入寺院嗎?
Q21:去寺院要留意服裝穿著嗎?
Q22:可以直接拜訪方丈嗎?
Q23:如何參加寺院活動?
Q24:可以去寺院過年嗎?
Q25:可以參加寺院的早晚課嗎?
Q26:可以在寺院用餐嗎?
Q27:可以住在寺院嗎?
Q28:為什麼要打板?

3。行止合宜心安定
Q29:在寺院如何打招呼?
Q30:該稱出家人為師父或法師?
Q31:為什麼在寺院要稱人為菩薩?
Q32:為什麼要頂禮法師?
Q33:看到佛菩薩一定要跪拜頂禮嗎?
Q34:進入大殿禮佛要注意什麼嗎?
Q35:如何拜佛?
Q36:寺院用餐有什麼特別禮儀嗎?
Q37:鮮花、供品可以自行供佛嗎?
Q38:去寺院不點香、燒紙錢,就不夠虔敬?
Q39:寺院法器可以試敲看看嗎?

4。心無罣礙自在行
Q40:為何進大殿不能走中門?
Q41:去寺院一定要點燈、捐香油錢嗎?
Q42:寺院的香灰可以治病嗎?
Q43:為何在寺院找不到籤筒與筊杯?
Q44:寺院座位為何要分東、西單?
Q45:晚上去寺院易冒犯佛菩薩嗎?
Q46:家有喪事就不能參訪寺院嗎?
Q47:女性生理期來不能去寺院嗎?
Q48:寺院有不方便參觀的地方嗎?
Q49:佛前許願成真要到寺院還願嗎?
Q50:可請法師開光、加持佛像與念珠做紀念嗎?

 


【導讀】寺入寺出,所行無礙–釋寬謙

寺院、廟宇與華人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逢年過節到寺廟燒香、禮佛都是華人重要的習俗。過去的城鄉聚落,均是以寺廟為中心,而逐漸展開建設,例如臺北為人孰知的龍山寺、保安宮等,都是位於當地居民生活圈的中心。時至今日,寺廟仍是許多人時常接觸的宗教場域。

寺廟是中國宗教建築的總稱。寺的原意是輔政官員聚集之處,在秦代左右,都城接待官員之處統稱為寺。到漢代,特別以「寺」做為接待西來僧人之處,此後「寺」就專指佛教僧人的居住與修行之處。「廟」原是指祭祀祖先與先聖先賢的地方,由於強調在奉祀往者,因此演變為泛稱與鬼神有關的祭祀場所。雖然「寺」或「廟」都是中國宗教建築的一種,但字源的涵義不相同,也顯示出佛教寺院與民間廟宇在本質上的差異。

修建僧人居住、修行的寺院,匠師必然會設計出與「廟」祭祀功能不同的空間,實體的建築必須要有可以繞佛觀像的殿堂、居住的僧房、禪修的禪堂,甚至是阿闍黎(老師)傳授生活規準的講堂等等。外在的環境,則必須是清幽寧靜的。這樣的空間屬性,特別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可以帶給大眾一個心靈休憩之處。我個人的學佛歷程,除了傳統佛典外,寺院建築也是令我找到心靈依止的入門處。

記得當年我尚未出家前,在臺南慈愛醫院照顧著生病的外婆,因為聽到隔壁開元寺的悠悠晨鐘音聲,劃破漫漫長夜的黑暗,天未亮就翻過圍牆,於莊嚴的大殿中做早課,聆聽嘹亮的梵唄聲,也許是這種亙古的音聲,喚醒了宿世的善根因緣,那種如遊子終於回到家的感動,竟不由自主地對皈依師父說:「我要出家!」

對於寺院建築的關心,也與我過去學習建築有關。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的學習,竟然深深地影響我的佛學思考模式,雖然,因為出家而沒有從事專業建築行業,但每每在研讀佛法準備講課時,佛法竟然在腦海中呈現如同建築般地架構化、系統化乃至圖像化,實在不可思議,也因此造就我個人講學的一大特色,而遨遊於海內外的弘法。

就讀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時,專注於古蹟建築再生、再利用的研讀與實踐案例,讓我更體會整修老建築、賦予老建築新生命力的重要性,正好在我住持的常住:覺風學院與永修精舍提供最好的實驗性場所。本來還準備繼續建築博士班的進修,卻因為海外弘法的因緣而中斷,畢竟我的身分是出家人,關於建築方面的使命就是搭起寺院與建築師之間的橋樑,讓佛教建築得到適當的發展!

我曾經有幸參與臺灣寺院部分的新建、重修,如新竹的福嚴佛學院、臺北的慧日講堂、宜蘭的幸夫愛兒園及花蓮瑞穗的聖覺學苑等等。同時也參訪過古今中外的寺院,如古印度以僧房為主的毘訶羅(Vih?ra),或以塔為中心的石窟寺院;中國傳統的佛寺布局,日本現代化的佛教建築觀念,如安藤忠雄大師的水御堂,給予很大的啟發,泰國法身寺從傳統走向現代化,並且舉辦大規模的禪修方式等等。儘管有些古寺已經不再有宗教性的活動,而以文化遺址的面貌讓人參觀,若寺院還有僧人駐錫,可得到很好的維護,使來到寺院的每一個人,處處都能感受到設計者與使用者的用心。所以,不論是古寺或現代化的寺院,縱使形式、樣貌、功能已經不盡相同,但所下的苦心,都會讓前往朝禮者深深為其攝受,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本書分作四個單元,以五十個問題,提供大眾參訪寺院的入門指南。第一單元「來去寺院結佛緣」,說明寺院的歷史、寺院建築的發展歷程以及寺院各殿堂的功能。第二單元「參訪寺院原來如此」,提供參訪寺院前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免到了寺院,卻不得其門而入。第三單元「行止合宜心安定」,介紹在寺院活動時,應該注意的禮儀。因為寺院有許多不同的人在此活動,包括原有的住眾、志工、信徒以及參訪的民眾,為了避免相互干擾,因此寺院有些共同的規範。第四單元「心無罣礙自在行」,一般人認為寺院是宗教場所,因此有些民間「禁忌」,然而這些禁忌大多是誤解,此單元將一一解答多數人對於寺院的誤解,讓民眾到寺院時不再被無謂的禁忌所限制,可以身心泰然地悠遊其中。

寺院建築除了功能性,也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展現。建築設計時,往往會將佛陀的教法融入其中,因此大眾來到寺院時,除了得到心靈的寧靜外, 也可藉著藝術的形式領略佛陀的智慧,進一步提昇生命的成長。當讀者透過本書,了解參訪寺院的各種「眉角」後,如果能安排一趟寺院巡禮,親身經歷,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精采書摘

Q7:是三門還是山門?

當我們進入佛教道場時,通常會先經過「三門」,到底應稱為「三門」還是「山門」呢?

三門是三解脫門

由於中國佛寺大多建於山林之間,所以佛寺大門常被稱為「山門」,象徵由世俗轉入菩提之道,可超凡入聖,轉迷為悟。入寶山不可空手而回,學佛者應將習氣留在山門外,潛心修行。但是,其實「三門」才是較為正確的說法。

三門一般為牌樓式建築,有三道門,代表空門、無相門、無作(又稱「無願」)門,三道進入「涅槃宅」的智門,即「三解脫門」。如果我們希望從煩惱、痛苦、業障的束縛中得到解脫,就必須親自修行體證「空」、「無相」、「無願」。

三門也表示智慧、慈悲、方便,三種解脫煩惱的法門,或表示信、解、行三階段修行程序。

重在象徵意義而非形式

三門如果蓋成殿閣式,則稱為「三門殿」,殿內塑二大金剛力士像,護守寺院;有的三門殿兼作天王殿,則安置佛教護法四天王。現代寺院有些與鬧市毗鄰,也有將三門省去,外觀上與一般建築的正門無異。

三門著重在其象徵意義,並不一定真的要有三道門,因此,當看到有的寺院,如果三門只有一道門時,也無須驚訝。

 

Q18:參訪寺院第一站要先去哪裡?

一般人到達寺院後,可能會有「不得其門而入」的困擾,不知道該從哪裡參訪起?不知道有哪些地方可以參觀?應該要注意哪些禮節?遇到法師該怎麼辦?導致無法盡興參訪,最後只好打道回府。

請教知客處

進入寶山千萬不要空手而回,遇到任何困擾時,只要到寺院的「知客處」詢問,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覆了。知客處是寺院對外的門戶,負責協助訪客,因此不論遇到任何疑難,先找知客法師就對了!例如想要報名參加修行活動,或是要供佛、打齋……,都可以撥電話或直接到寺院請教知客處,便可得到親切的解說與所需服務。

取得寺院最新活動資訊

知客處除了可以協助參訪者了解寺院建築與熟悉環境,還會說明所提供的多種服務項目。因此,參訪佛寺先到知客處一趟,告知來訪目的或尋求幫助,不但不必擔心會走錯地方,失禮難堪,還可得知相關資料與近期活動。

 

Q27:可以住在寺院嗎?

想要體驗住在寺院的生活,最好的方式是報名參加有過夜的修行活動,通常寺方都會做好食宿的安排。如果只是單純想借住一晚,可直接請教知客處。一般稱借宿寺院為﹁掛單﹂,所以有的人在請教知客處能否提供住宿,會問:「請問可以掛單嗎?」

掛單的原意

掛單原本是指雲遊參學的行腳僧投宿寺院暫住。「單」是寺院僧堂東、西兩序所錄的寺內僧眾名單,僧人的衣缽平時就掛在名單下的鉤子上,所以行腳僧入寺後,要在東、西兩序牆壁貼上名字,並將衣缽掛上,稱為「掛單」。

掛單要配合團體作息

由於寺院是團體生活,所以住在寺院,需要配合團體作息。例如起床與就寢時間、用餐時間,如果過了用餐時間,可能需要另外覓食。由於寺院都是早睡早起,晚上最好不要夜遊,配合大眾休息時間。另外,有的深山寺院不一定全天供應熱水,可能會限定盥浴時間。由於寺院的一切物資都是來自十方供養,在使用上一定節儉愛惜,珍惜自己的福報。

離開寺院時,要將房間整理乾淨,並告知負責接待的人員將返家,再至大殿禮佛,告假回家。

重量 / Weight 0.26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