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史

RM118.80

作者:淨海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78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21
ISBN:9789575986544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9789575986544 分類:

內容簡介

金碧輝煌的佛塔與佛寺,是人們對南傳佛教國家的印象,
其實他們所擁有的珍貴法寶更值得尋寶。
本書詳述南傳佛教兩千多年波瀾壯闊的弘法歷程,
看遍國族興衰、看透無常流轉,
佛陀的金色世界始終光明燦爛!

充滿神祕宗教氣息的南傳佛教國家:
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
讓所有參訪的人們,深深好奇這些聖地古蹟究竟有過哪些輝煌歷史?
本書為你揭開南傳佛教世界的神祕面紗!

作者淨海法師曾赴泰國學習泰文、巴利文,並攻讀泰國的佛教大學。
由於南傳佛教史的中文資料非常有限,
淨海法師不畏困難,發願為大眾寫一本翔實的南傳佛教史。

全書分為六大篇章:第一篇,斯里蘭卡佛教史;第二篇,緬甸佛教史;
第三篇,泰國佛教史;第四篇,柬埔寨佛教史;
第五篇,寮國佛教史;第六篇,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史。
介紹各國佛教初期至近現代的發展歷程,並佐以豐富的註釋、地圖,
文末附有巴利文獻簡介、南傳佛教部派略表、
南傳佛教大事年表、中文索引、外文專有名詞中譯對照表。
本書內容豐富廣博,
有系統地介紹南傳佛教相關國族的文化歷史沿革與發展,
帶你走進南傳佛教世界,一睹南傳佛教的精彩面貌!

 


作者簡介 

淨海法師

一九三一年出生江蘇泰縣。九歲出家,十六歲寶華山受戒,後就讀武進天寧寺佛學院。

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親近慈航法師,於彌勒內院修學十年。一九六○年赴泰國學習泰文及巴利文,受南傳比丘戒,住進泰寺僧團,並入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攻讀。一九六九年轉赴日本,入東京立正大學研究,獲佛教學碩士學位。

一九七二年受邀赴紐約弘法,一九七八年抱著拓荒精神去到美國南部休士頓,與師友合創德州佛教會,接著建築玉佛寺、美洲菩提中心,推行現代化多元性弘法活動,不分任何宗派和種族。現任德州佛教會會長、德州佛教書院院長。著有《唯識第一課–大乘廣五蘊論略解》、《覺海觀覽》等作品,並譯有《真理的語言──法句經》、《佛陀畫傳》等譯作。

 


目錄

初版序
修訂版序
增訂版序

南傳佛教史緒論

【第一篇】 斯里蘭卡佛教史
第一章 佛教未傳入前的社會與宗教
第一節 社會情形
第二節 宗教情形
第二章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的初期
第三章 佛教發展的時期
第一節 全國成立僧團
第二節 部派佛教的興盛
第三節 佛音論師等的偉業
第四節 部派佛教的分裂與興衰
第四章 公元十至十五世紀的斯里蘭卡佛教
第五章 外力侵入斯里蘭卡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葡萄牙時期
第二節 荷蘭時期
第三節 英國時期
第六章 斯里蘭卡佛教現況與發展
第一節 初獨立後的佛教
第二節 僧伽的組織與現狀
第三節 在家佛教組織與活動
第四節 現在佛教的教育
第七章 斯里蘭卡佛教的儀式
第一節 一般佛教儀式
第二節 佛教的節慶

【第二篇】 緬甸佛教史
第一章 古代的緬甸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文化與宗教
第三節 早期的佛教
第二章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改革與上座部興盛
第二節 緬甸上座部的分派
第三節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文化
第三章 緬甸撣族統治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北方阿瓦王朝的佛教
第二節 南方庇古王朝的佛教
第四章 東固王朝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的傳播
第二節 著衣的論爭
第五章 貢榜王朝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的盛衰
第二節 著衣的論爭再起
第六章 英國殖民地時期的佛教
第七章 緬甸獨立後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組織與僧人生活
第二節 佛教與國家的關係
第三節 軍人政府與佛教僧團
第四節 現代緬甸禪法的教學

【第三篇】 泰國佛教史
第一章 泰族立國前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佛教傳入分四個時期
第二章 素可泰王朝的佛教
第一節 素可泰初期的佛教
第二節 素可泰佛教的發展
第三節 清邁時期的佛教
第三章 大城王朝的佛教
第一節 大城王朝前期的佛教
第二節 大城王朝後期的佛教
第四章 吞武里王朝的佛教
第五章 曼谷王朝的佛教
第一節 曼谷王朝佛教的發展
第二節 僧伽組織與國家的關係
第三節 泰國現代佛教教育
第四節 泰國佛教現代的思潮
第五節 泰僧教授禪定的影響
第六節 佛教徒生活的實踐

【第四篇】柬埔寨佛教史
第一章 扶南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扶南時期的佛教
第二章 真臘時期的佛教
第三章 安哥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安哥時期的佛教
第二節 安哥的藝術
第四章 安哥以後時期的佛教
第五章 柬埔寨近代的佛教
第一節 法屬時期的佛教
第二節 獨立後政治動盪中的佛教

【第五篇】寮國佛教史
第一章 寮國早期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佛教由柬埔寨傳入
第二章 寮國中期的佛教
第三章 寮國近代的佛教
第一節 法屬時期的佛教
第二節 獨立後的佛教

【第六篇】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史
第一章 南傳佛教傳入雲南傣族地區
第一節 傣族原始文化與信仰
第二節 上座部佛教傳入的路線和時間
第二章 上座部佛教的發展及分派
第一節 上座部佛教初傳發展的情況
第二節 傣族上座部佛教的分派
第三章 現代傣族地區的佛教
第一節 僧人、佛寺、佛塔、佛教文學
第二節 現代佛教與政治的關係

【附篇】
巴利文獻簡介
南傳佛教部派略表
南傳佛教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索引】
中文索引
外文專有名詞中譯對照表

【圖錄】
一、南傳佛教勝跡圖集

二、南傳佛教各國地圖
圖1:佛教在亞洲地區的傳播
圖2:斯里蘭卡地圖
圖3:緬甸地圖
圖4:泰國地圖
圖5:柬埔寨地圖
圖6:寮國地圖
圖7: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地區

二、內頁插圖
圖2-1:印度化時代的東南亞
圖2-2:緬甸重要佛教城市
圖3-1:佛統塔周圍發現的古南印度文緣起法偈碑文
圖3-2:墮羅缽底國主要地點
圖4-1:安哥主要建築群平面圖

 


精采書摘

【第一篇】斯里蘭卡佛教史—佛音論師的偉業

第三節 佛音論師等的偉業

佛音(Buddhaghosa,佛陀瞿沙,亦意譯覺音)是上座部佛教最偉大的傑出論師,光芒無盡。他對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教學和傳承,可謂是再創建者,亦不為過。他的偉大事業,是領導完成了巴利三藏聖典的註釋,奠定了以後大寺派佛教興盛的基礎。從斯國佛教史記載,以及今日學者研究,都認為現在南傳佛教巴利聖典的註釋,是佛音及他的門徒所作。但是關於佛音的歷史,尚未能考證確定。《大史》記載佛音生在近菩提伽耶;亦有說他生在北印度婆羅門族;緬甸人則傳說他是緬甸金地人。但是可以確定的,他住在菩提伽耶時間很長。當時菩提伽耶已建有一座斯里蘭卡佛寺,住有斯里蘭卡僧眾,其中一位離婆多(Revata)長老是他們的領袖。佛音未信仰佛教前,精通吠陀文學,他自信懷有辯論才能,到處尋找對手。一天,佛音背誦瑜伽派哲學巴丹闍梨(Pata,被離婆多聽到,覺得他的發音清晰正確,很想改變他來信仰佛教,於是去跟他討論。佛音問:「你了解這些經典嗎?」離婆多答:「了解。但它們有很多缺點。」於是離婆多嚴格地批評這些經典後,佛音感到驚訝無言。離婆多又再為他介紹佛法的精要,佛音感覺不甚懂,就請求長老教導他。離婆多說:「假使你來出家就可以教你。」青年的佛音對佛教很感興趣,為了多聞學習,而出家研讀佛教三藏,尋求聖道。佛音本單名為「音」(Ghosa),因其聲音似佛,所以出家後人稱為佛音或覺音。佛音出家後,依離婆多修學,通達三藏。不久他就完成第一部著作《上智論》(峱daya),其次造《法集論註》,名為《殊勝義》(Ahaslin),是註釋阿毗達摩藏之一的《法集論》(Dhammasaga)。當離婆多知道他又著《護經義解》(Parittaha-kath)時,就勸告他說:「這裡有自斯國帶來的三藏;但沒有各種註釋及諸師的論著。而在斯國有各種註釋,經過前後三次結集,都是確實依據佛說編成,後來有人譯成僧伽羅語。你應該去那裡修學,翻譯那些註釋為巴利語,對眾生會有很大的利益。」

大名王(Mahnma,四○九─四三一)在位時代,佛音到達了斯里蘭卡,住在大寺。

在佛滅後數百年,經典是靠記憶和口誦。但聖典的主要部分,約在佛滅後二百年中便已編集完成。有一事實值得注意:阿育王是最為僧伽們所讚揚的,但在原始三藏經典中,完全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上座部巴利三藏的內容及形式,更無疑是在阿育王時已經成立。但後來印度大乘佛教興盛,提倡用梵文。巴利語佛法在印度已不流傳,多數遺失,幸得上座部佛教早先傳入斯里蘭卡,巴利三藏及註釋等才能保留傳承下來。

巴利三藏帶至斯里蘭卡,經數百年,有些已被譯成僧伽羅語,斯國僧人也有不少註釋出現,但經過幾次國難和部派分裂,經典的保存難免毀壞或遺失。佛音住在大寺研讀佛法期間,從僧護(Saghapla)長老修學僧伽羅語,研究各種註釋及諸師論著。然後他莊重地對僧團要求說:「我要求能自由的閱讀所有典籍,並計畫將聖典從僧伽羅語譯成巴利語。」大寺比丘們為了考驗他的才能,給他兩節巴利語偈頌,先行要求他註釋。

佛音第一件工作,寫成最偉大的《清淨道論》,它如同一部佛教百科全書,內容分戒、定、慧三大綱目,引證很多早期的佛教聖典,以及聖典之後的文獻。這部巨著,極受到上座部佛教徒重視,在世界佛教思想上占有極崇高的地位。

大寺派僧人,對佛音的成就,非常讚歎、景仰和信任,享有非常高的威望。於是由他領導在都城的犍陀迦羅經樓(Granthakra Parivea,亦譯犍陀迦羅寺),開始進行全部聖典的僧伽羅語翻譯為巴利語,以及各種巴利語註釋的工作。這是約在公元四一二年前後的事。在斯國佛教史上稱「第六次結集」,即「斯里蘭卡佛教第三次結集」。

大名王時代僧教育極為發達,單大寺派屬下就有四所頗負盛名的佛學院,即突羅商羯羅佛學院(Drasankara parivea)、格蘭陀迦羅佛學院(Granthkara parivea)、波陀那迦羅佛學院(Padhnaghara parivea)、摩尤羅波沙陀佛學院(Mayuraprsda parivea)。佛音曾住在藏書最豐富的格蘭陀迦羅佛學院就讀。

關於斯里蘭卡上座部三藏、註釋、義疏等,將另作巴利文獻介紹,此節從略。佛音完成他的偉大工作後,回到印度朝禮聖菩提樹。至於他在什麼地方涅槃,沒有人知道。以及他在涅槃前,是如何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日子,也有不同的傳說。不過我們應該超越這種傳記上的觀念,而注意他對巴利語文獻研究的貢獻,是光輝不朽的偉業。

重量 / Weight 0.95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