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皆自在

RM27.00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1×15 cm / 20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400133
ISBN:9789575987152

貨號: 9789575987152 分類:

內容簡介

以平實的人生為基礎,少煩少惱為宗旨,輕鬆自在過生活。

中國禪宗史上的許多祖師,都以為平常日用即禪。不論出家在家,若能將禪宗的觀念和方法,用之於日常生活,縱然處身於萬丈的紅塵之中,也會體驗到安定灑脫又活潑自然的人生境界。 ──聖嚴

 


目錄

自序

禪的修行與證悟
禪學與正信之佛教
禪與淨土的修行法門
禪與精神健康
禪與現代生活
禪與心靈環保
禪修與環保生活
宗教.禪.佛法與邪魔
無我與真我
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妄念.雜念與正念
明心見性
談心
平常心
心如日輪在虛空
零缺點
從有到無.從無到有
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禪修者的修行態度
平常人的禪
禪修之道

 


精采書摘

禪與精神健康

一、物質的享受不可靠

物質的享受是永遠無法使人的心或精神感到滿足與安定,但是,人們卻經常都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企圖讓自己感覺安全和可靠;而所追求的內容,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男女感情等。偏偏這些東西追求愈多,給人們增加的麻煩和困擾也愈多。

這就像口渴的時候用鹽水或海水來解渴,愈喝愈渴,愈渴愈想喝;雖然喝鹽水止渴這種經驗大多數人沒有,但是生活裡感覺不安全和不滿足卻是事實,否則大家今天晚上也不會來聽這場演講了。

我有一位信眾,他有兩幢房子,在沒有買房子以前,生活過得很快樂;現在有了兩幢房子,他變得非常擔心。尤其最近房地產走下坡,他很想賤價賣掉房子,但又捨不得;不賣呢,貸款的負擔又很重;於是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所以說,追求物質的享受,絕對是不可靠也不究竟的。

二、心靈的追求不容易

我們應該把生命的重心朝精神層面追求,因為那會使我們感覺有依靠、有寄託;但要在精神層面求得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有些人信仰宗教非常虔誠,也有人對自己的哲學思想深信不疑,有了這種精神上的依靠和寄託,是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身心健康。

當有的人在藝術方面,或在工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很順利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生活的安全和生命的充實。但如果這份成就在他的生命中並未得到客觀環境的肯定,他還會感覺到生命是很有意義的嗎?這就值得懷疑了。

我認識一位很優秀、很努力的藝術家,但是他的畫就是不賣錢。我對他說:「你的畫很好,或許是現在的人還不懂得欣賞,你千萬不要失望。」

他很沮喪地說:「我不知道自己的藝術生命將來會不會有人欣賞?」

我說:「沒有關係,等你死了以後,也許就會有人懂得你的畫,像梵谷那樣不是也很好嗎?」

他說:「像梵谷那樣很可憐,自己沒有發財卻讓後人發了財。」

可見這位畫家並未肯定自己的努力,所以在不順利的時候,就對自己的生命產生懷疑。

三、禪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禪法,就是用來安心的觀念和方法。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因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脫,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道;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專為人類做安心的服務。他告訴我們,身體需要物質來幫助,需要醫藥來治療,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濟。

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外表看起來健康,也仍是一個有病的人。通常自認為身體健康的人很多,因為他們不知道身體是否有病,如果沒有感覺不舒服,就認為是健康的;可是,自以為心理完全健康、完全沒有問題、很正常的,恐怕就沒幾個了。

如果想要身體的健康必須要有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正好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身體最好每天都有運動時間,心靈則最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候;通常,人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卻很少有讓心安靜一段時間的習慣。

禪的心理治療,即是為人安心的方法,其中包括兩項:一是放鬆身心;二是放下心中的牽掛。這需要練習,如果僅是知道而不去練習,是沒有用的。但是,這種放鬆和放下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因為一般人做不到一次放下就永遠放下,可能可以放下一、兩分鐘,但之後還是放不下。不過,人們多半需要先練習暫時的放下,然後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說,永久的放下,通常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

中國禪宗有頓悟與漸悟之說,「漸」是經由方法的不斷練習而讓心理愈來愈健康;而「頓」是不需要用方法,一下子就開悟,一下子就放下牽掛,所以很多人喜歡「頓悟」。

不需修行而突然頓悟是有的,但非常稀有難得,一般人還是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練習方法。例如:在一天中找出幾個時段,或者當知道自己心理發生問題的時候,就用放鬆身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

重量 / Weight 0.35 公斤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動靜皆自在”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