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三版)

RM31.05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84頁 / 單色印刷
ISBN:9789575989965

貨號: 9789575989965 分類:

內容簡介

維摩詰,是佛教徒最敬重的居士典範,
他與我們同樣過著入世的生活,
卻讓所有紅塵修行者,看見人間淨土的曙光。

本書介紹維摩詰居士如何以入世的生活型態,
過得自由自在的人生觀。

《維摩經》是大乘經典中非常殊勝的一部,將人提昇到佛的層次,眾生(人)和佛在環境中並存。它是一部總攝大小五乘的大乘經典,也是一部優美的文學作品,像小說,也像戲劇。自古深受許多文學家所喜愛,唐朝的田園詩人王維,以摩詰為字,即是以維摩詰居士自許的意思。

本經的舞臺是在印度當時六大名城之一的毘耶離城中。圍繞著這個中心演出的人員,包括釋迦世尊的諸大羅漢聲聞弟子,舍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以及彌勒、光嚴童子、持世、文殊等諸大菩薩。在第七〈觀眾生品〉中,演出一場非常精彩的天女散花,捉弄舍利弗尊者。這場法會的導演和主持人,便是釋迦牟尼世尊。主角是示現疾病相的維摩詰長者。

這部經的特色是不用說教式及思辨性的方式表達,而是用文藝性、對話式的演出,因此讓人感到親切而樂於接受。且因文字簡鍊優美,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所以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聖嚴法師說:「我不能算是《維摩經》的專家學者,但是我很喜愛《維摩經》的思想。所以我不是它的研究者,而是試著成為它的實踐者。」

為了因應現代一般人的需要,使《維摩經》實用於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聖嚴法師以現代一般人都能聽懂的用語,配以生活中俯拾可得的經驗為例子,為心靈空虛及苦悶彷徨的現代人,介紹維摩詰居士如何以入世的生活型態,活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人生觀。

對於所有在滾滾紅塵中行走的「現代維摩詰」們,本書是入世慈悲、出世自在的最佳菩薩道指南。

 


目錄

自序

第一講 《維摩經》與社會關懷
第二講 《維摩經》與福慧雙修
第三講 《維摩經》與淨化人生
第四講 《維摩經》與心靈環保
第五講 《維摩經》與慈悲喜捨
第六講 《維摩經》與人間淨土

 


精采書摘

心淨即國土淨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第一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此處的菩薩,指的是初發心的菩薩,是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初發心的菩薩,還在娑婆世界,還在穢土之中。我們若想求得淨土,應當先自淨心,而非先要心外的這個世界清淨,由自我的內心清淨做起之後,自然能夠影響環境,使得他人也得清淨。

一般人都是向外要求,要求外在環境及他人,改變成他所希望的那樣。我有一位在家弟子,常對他的同事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對方問他為何如此要求他們,他回答:「這都是師父說的呀!」話是沒錯,但師父並沒有要他去要求別人應如何,而是教他要求自己應如何才對。我們修學佛法,是拿佛法標準來檢驗自己的,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

「當淨其心」,是淨自心。舉個例說,如果我們只要求別人的心清淨,不說惡語、不做壞事,好讓我們活在淨土中,這是顛倒了,這不是心淨國土淨,而是要國土先淨,而後心才清淨。《維摩經》是要我們先清淨自己的心之後,佛國的淨土自然出現眼前。否則環境雖好,若內心煩惱,縱然身處天堂,依舊苦如地獄。

西方確實有個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佛國淨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便體驗到隨時隨處的世界,就是淨土,這也就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由凡夫所見是五濁惡世;由佛所見,就是一個佛土。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佛,這個世界為他的化土、淨土和佛土,我們就住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之中。只可憐眾生心中有煩惱,所以看不到。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就體會得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境界了。

淨土又可分成四類:1.人間淨土,2.天國淨土,3.他方佛國淨土,4.自心淨土。若能自淨其心,則通見四種淨土。

 

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六度萬行即是福慧二門: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佛國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分內外,內財是身體,外財是眷屬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的方法。無畏是以慈悲心,使眾生脫離怖畏恐懼。若能於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錢出力出時間來護持三寶,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便是三施並行,自利利人。

「持戒」是不應該做的不要做,應該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三業,基本原則是五戒十善,細分則有三皈、五戒、八戒,為在家戒;沙彌戒、比丘及比丘尼戒,為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約而繁的一切戒。

「忍辱」就相當難了,我們所謂的忍辱是對一些不應該接受到的侮辱、欺負、打擊或是莫名其妙的誣衊毀謗,能夠予以容忍諒解。很多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一旦受到破壞,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可是做為一個佛教徒,做為一個菩薩行者,「忍」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衝擊也要忍;刺激要忍,誘惑要忍;痛苦要忍,享樂也要忍;失敗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報,不能忍者,好事會變成壞事,小禍會變成大禍,甚至變成殺身滅族亡國之禍。

「忍」並不等於逆來順受,而是盡可能不要以正面衝突,不要以牙還牙、以暴抑暴,要想辦法迴避,減少雙方的損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剛,鋼刀雖利,用之不當,容易缺口折斷;水勢很柔,落地之後則無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斷了以後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強的。

菩薩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並不等於忍辱;面對眾生時,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懷。慈悲是一種包容、接受、涵蓋,能夠把所有的人,不論是敵人或親人,不論相識不相識,全部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當你遇到惡人敵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來加害你的,讓你痛苦,而你還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薩行者。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對方,因為不忍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對方,是故忍辱在佛法裡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忍辱的相似名詞是退讓,並不是懦弱。退讓是不直接跟人逞強,改以繞一個彎轉走出路來,或是向下挖一個洞開出一條路來,或是往上翻越一座山嶺伸展出一條路來,總之是不直接跟他人起衝突,但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很多人把忍辱當作逆來順受,這是錯誤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個失敗者,常常遇到鬼擋牆,但我不會向鬼的懷抱闖去,讓他抱住跑不掉,我會採取迴避的方式,過去就沒事了。因此忍辱和精進,也是相輔相成的。

重量 / Weight 0.3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