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佛傳、教義及修持方法,全面掌握入門關鍵!
‧聖嚴法師說佛陀小傳,精彩必讀。
‧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基本教義解說。
‧日常修持方法及觀音法門簡說。
為了讓現代人在最經濟的時間內理解佛教,聖嚴法師以輕鬆的筆調和簡明扼要的敘述,勾勒出佛教的基本脈絡,還原佛教的根本面貌,引導現代人直探純正的佛法核心。特別推薦聖嚴法師說佛陀小傳,精彩必讀。
本書分為三大單元──
一、「佛陀示現」:佛陀的人格和思想、印度的環境、教團的發展和演變……
二、「基本教義」: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因果、唯名、唯心……
三、「修持方法」:修行的層次和方法、學佛的基礎、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文字流暢,解答詳盡,讓您無需疑惑,直接掌握正確的學佛方法與見解,在學佛道路上更加堅定,更有方向感。
目錄
上篇 佛陀示現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義
佛陀的教團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義
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因果與因緣
唯心與唯名
活佛與活菩薩
下篇 修持方法
學佛與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小乘當真不好嗎?
佛子能拜鬼神嗎?
觀世音菩薩
念佛與助念
學佛的基礎
精采書摘
小乘當真不好嗎?
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再生地區,所以中國的佛教徒,不喜歡小乘一詞,一談就是大乘法門的菩薩道與菩薩行,如果被人戴上了小乘人的帽子,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事實上,大乘精神,固然偉大,小乘佛教,也就當真不好嗎?
小乘人的缺點,端在自求解脫,而此解脫之道,卻非佛果的圓滿,所以被大乘佛教斥為「自了漢」、斥為「焦芽敗種」。其實,凡是信仰佛教,而達於聖位的境界,他自己解脫了,也必影響他人走向解脫之道。辟支迦佛是小乘聖者,但如有人供養了辟支迦佛,便可有願必成,也將必可得到解脫之道;佛時的諸大弟子,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是小乘,但是除了少數的例外,絕對的多數,無不盡其所能地去度脫有緣的眾生。許多的阿羅漢,當他們尚未證果之前,專事修持,一旦「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之後,便去積極地為僧團大眾服務了,比如沓婆摩羅子,即是最好的例子,再如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迦留陀夷等,在他們的行誼之中,根本看不出所謂「自了漢」的惰性來。相反地,中國的大乘佛教,比如禪宗的祖師,主張於未悟之前要尋師訪道,參得個「入處」之後,倒要在水邊林下去長養聖胎了。這種大乘精神,豈能不算自了?當然,禪宗的開悟,只是悟得一個「入處」,並非即是證果(即使也有可能證得大乘賢聖的階位),所以開悟的人,未必已能決定不再退轉,所以他們仍要如理修持,長養聖胎,而不立即廣度眾生。
中國佛教之隱於山林,而與人間隔離者,與禪宗的風氣,有著深長的影響,雖然禪宗之隱於山林,仍能吸收新的分子,但此總不能算是大乘佛教所獨有的精神。南傳的是小乘佛教,如說小乘只管自度而不度他人,南傳佛教應該早已滅亡了,實則竟又不然呀!
大乘佛教的義理之高超、境界之廣大,這是無可否認的,也是值得我們大乘佛教徒所引以為榮的。但是中國佛教之未能將大乘精神充分地表達為實際的力量,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甚至以大乘佛教的招牌做為掩護,竟把小乘佛教的美德也拒之於千里之外了!
大乘經論中,每皆訶責小乘,但是也有讚歎小乘的。大家都在好高騖遠地「迷信」大乘佛教(未解大乘勝義,未能如實而行者,僅僅以耳代目,僅僅拾人牙慧,豈不等於迷信),實則尚不足以衡小乘人的心行。故我希望中國佛教徒們,應該返身過來,重新肯定小乘的精神,再談大乘也不為遲(其實,原始佛教中,根本沒有大乘與小乘的問題)。
《涅槃經》中說:「五篇七聚,並是出家菩薩律儀。」
五篇七聚是比丘戒,比丘是聲聞眾,所以嚴格地說,比丘戒是小乘戒,比丘也是小乘眾,比丘之成為大乘眾,乃是由於菩薩戒而來,但是比丘成了大乘菩薩,仍不能因了大乘戒而廢棄小乘戒,以此可見小乘戒的重要性了。
《菩薩戒本經》中說:「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汙起。何以故?菩薩尚聽外道異論,況復佛語。」
《地藏十輪經》中說:「三乘皆應修學,不應憍傲,妄號大乘,謗毀聲聞獨覺乘法。」
小乘乃是大乘的基礎,如果拋棄了小乘,而光談大乘,除非是大權示現,那就要求升反墮了。可惜,今世的中國佛教徒們,尤其是出家弟子,竟在大乘的外衣下,兩頭落了空,中國佛教的衰微,原因即在於此,如果再不猛省回頭,便要不堪設想了!同道們,不要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罷!試問:我們表現了哪一點是獨有的菩薩精神?除了素食之外,又有多少成績比小乘佛教表現得更好?
有人說,大乘佛教是東方文化的遺產,到如今我們這些大乘佛教徒,竟是破落戶的守財奴了,甚至連守的責任都未能盡到哩!如果再不反省,我們將成大乘佛教的罪人了。
一個出家人,一個受了菩薩戒的菩薩比丘或比丘尼,他既是一個標準的比丘或比丘尼(小乘人),還得是個行菩薩道的大乘人,絕不可以行了菩薩道,便破比丘戒。至於菩薩道者,是指為度眾生、為護眾生,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那麼又要試問:我們這些菩薩,忍了什麼?行了什麼?又捨了什麼?
我絕不敢毀謗大乘佛教,但我希望大家應肯定小乘佛教的律儀與心行之後,再行大乘的工夫,否則便是懸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