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記載仁俊法師(1919~2011)一生的學思及弘法歷程,法師出生在江蘇泰興,1949年移居香港,1953年到臺灣,曾駐錫過新竹福嚴精舍與臺北新店同淨蘭若等道場,1973年後轉赴美國,積極弘揚印順導師思想。他一生著作不輟,主要發表在《海潮音》、《菩提樹》、《慧炬》、《美佛慧訊》及《正覺之音》等刊物,其中以〈菩提道上〉系列著作,最具特色。仁俊法師具有苦行僧氣質,也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也是一位難得的「詩僧」,生平最服膺印順導師思想,並盡力加以弘傳,而他所主張的「建一個道場,樹百年規模」的理念,對當今佛教界仍具有啟發意義。
仁俊法師簡介
仁俊法師,江蘇泰興人,西元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七月十一日出生。七歲時於家鄉黃橋傳道和尚座下出家,並入村塾讀書。十七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到常州「天寧寺佛學院」受學。一九四一年,得知廈門「閩南佛學院」招生,千里負笈,考入閩院受學。一九四三年畢業,回「天寧寺」任執事。三年後應杭州「武林佛學院」之請,到武院任教。
一九四八年,轉赴上海「靜安佛學院」任教。一九四九年以大陸國共戰事惡化,京滬形勢緊張,輾轉到廈門,繼而轉赴香港。在香港四年,曾隨印順導師住在青山「淨業林」,同住者有演培、續明、常覺諸師。一九五三年,以印公導師年前去臺灣,仁俊法師亦申請入臺,住在新竹青草湖「福嚴精舍」。印公導師創設「福嚴佛學院」,仁俊法師即在佛學院任教。在香港同住的演培、續明諸師,也先後抵臺,追隨印公導師,實現導師內修外弘的理想。其後仁俊法師並曾於南投「碧山巖」與屏東「東山寺」短駐。一九六〇年前後,在臺北新店建「同淨蘭若」,在當地弘化。
一九七三年,應「美國佛教會」之請,赴紐約任「大覺寺」住持,並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一九七七年底,辭「大覺寺」住持。翌年,移居「法王寺」靜修。一九七九年又移居同淨學舍。一九八〇至一九八四年任「美國佛教會」會長。一九九〇年設「同淨蘭若」於新澤西州定期講經說法,並成立「眾姓文教基金會」,主要資助有心向學之僧青年。一九九三年為轉美國度假之風,令學人多得法益,創辦名為「佛法度假」之假期佛法講習。一九九六年成立「印順導師基金會」以宏揚純正佛法。一九九七年創辦《正覺之音》。二〇〇二年六月復任「美國佛教會」會長。二〇〇四年初力薦美籍上座比丘菩提法師接任而堅辭「印順導師基金會」董事長職,旋為基金會恭請為榮譽董事長。仁俊法師除就近在新澤西「同淨蘭若」、紐約「東初禪寺」、「大覺寺」、「莊嚴寺」、及美西、美南各佛教社團講經弘法不輟,並經常應邀遠赴海外,如南美、加拿大、臺灣、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弘法。仁俊法師筆耕不息,來美之前,臺灣的《海潮音》月刊每期都有他寫的文章。來美之後,文章仍散見於臺灣的《菩提樹》、《慧炬》雜誌,以及美國的《美佛慧訊》與《正覺之音》。
作者簡介
侯坤宏
1955年出生於臺灣嘉義,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博士;1986年起,任職國史館,曾任助修、科長、薦任協修、簡任協修,現為纂修。目前主要從事戰後臺灣史、臺灣佛教史、中國近代佛教史等方面研究。著有《抗戰時期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臺北:國史館,2000年)、《印順法師年譜》(臺北:國史館,2008年)、《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臺北:法界,2009年)、《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合著)(臺北:五南,2011年)、《研究二二八》(臺北:博揚,2011年)等書。
目錄
【序】僧格如峰,悲願似海 釋果慶 001
【編者序】佛學的智者,學佛的典範 007
序 論 009
仁俊法師簡介 025
【第一卷】 大陸時期:投入佛門與早期參學 027
【第二卷】 臺灣時期:親近印順導師與自我修學 053
【第三卷】 美國時期(之一):初期在美弘法 165
【第四卷】美國時期(之二):成立「印順導師基金會」盡力弘揚印順思想 283
註 釋 615
徵引書目 705
後 記 765
【附錄】仁俊長老行狀 釋果慶 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