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起心動念 皆修行
十字街頭 好參禪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在過與不及之間,恰到好處。 」
「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
聖嚴法師將多年修習佛法的智慧,化成四十一篇知性與感性兼具的短文,包含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如何面對疾病、婚姻、工作,乃至宗教、政治等人生各面向的問題,希望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陪伴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平靜祥和,走得更有意義。
聖嚴法師的話語,是帶領我們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永遠是指引我們人生方向的明燈。佛法將成為我們心中最安定的力量,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踏實與自在。
「這本小書中,沒有用艱深難懂的佛學名詞,向你傳播宗教信仰,但它確是將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化作大家都能接受的朋友了。」——聖嚴法師
目錄
自序
【第一篇】起心動念皆修行
覺察自己的偏執
煩惱如霧起雲生
永恆的福德智慧
隨相而離相
多聞與所知障
無念不是斷念
何謂修行?
你的身體不是你的嗎?
個人業報個人消
守戒律與不執著
何謂菩薩行?
信心不退轉
佛菩薩做擔保人
真有地獄嗎?
心魔與外魔
請說忍辱
因緣與一廂情願
動靜不二皆是禪
宗教界也有金光黨
祝福大家皆能得度
【第二篇】十字街頭好參禪
煩惱是助道的因緣
謝謝癌菩薩
流浪的人生
提得起.放得下
婚姻的基石
未來的世界
為善要讓天下皆知
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
慈悲的智慧
護生的智慧
不受無謂的損害
恆順眾生
現代人的修養工夫
教育淨人心
教育與禪修
佛法的政治觀
禪法的運用
企業中的佛法
得失心與平常心
管理中的慈悲
七分努力三分福報
精采書摘
覺察自己的偏執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這些標準都是人訂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地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地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