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500期:改變與連結

RM27.00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法鼓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500

已售完 / Out of Stock

貨號: 1215000500 分類: ,

內容簡介

改變與連結

《人生》500期,不僅是自2016年12月第400期後的一個里程碑,更是我們記錄時代變遷的重要見證。過去八年間,極端氣候、新冠疫情、戰爭與人工智慧的崛起,前所未有的挑戰接踵而來,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人類未來的方向。

《人生》雜誌的導師聖嚴法師曾說:「我們的未來,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往遠處看、往大處看。大處,就是世界佛教;遠處,就是未來的佛教。」他鼓勵我們與世界接軌,與各傳承對話交流,拓展視野、深化慈悲與智慧,共同為人類社會帶來平安、和諧與幸福。

《人生》500期以「改變與連結」為主題,聚焦「心的連結——世界需要佛法」與「預見改變——佛法順勢而起」兩大面向,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與修行者共同參與。包括繼程法師、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董事長惠敏法師、美國舍衛精舍住持圖丹.卻准、日本庭園設計師枡野俊明、農禪寺監院果毅法師、舊金山禪中心共同住持慈龍普願、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博士等人,從修行、科技、人文、生態、弘化等視角,探討佛教如何回應挑戰並發揮影響力。

透過跨界的智慧對話、豐富而深刻的生命故事,邀您攜手前行,在充滿不確定的年代中,重新探索自我與他人、與環境的深層連結,為彼此帶來啟發,為世界注入希望與溫暖。

【人生導師】聖嚴法師:從心改變,迎向未來

【編輯台上】開啟未來的契機

【心的連結.世界需要佛法】
繼程法師、惠敏法師×張嘉淵博士
圖丹卻准、枡野俊明、果毅法師

【預見改變.佛法順勢而起】
常濟法師、慈龍普願
有暋法師×常鐘法師

 


目錄

【本期專題】人生500.改變與連結

【人生導師】從心改變,迎向未來 聖嚴法師
【發行人的話】與信願同行 釋果暉
【編輯台上】開啟未來的契機 釋演穩

【心的連結——世界需要佛法】
【大師觀點】一輩子堅持一件事 釋繼程
【當代思潮】數位時代,連結和諧的未來——惠敏法師、張嘉淵博士對談
【修行實踐】圖丹.卻准 掌握修行核心,迎浪而上
【生活美學】枡野俊明 動盪時代,以禪安身立命
【文化觀察】傳統的根,時代的新芽 釋果毅

【預見改變——佛法順勢而起】
【生命關懷】來自世界公民的一封信 釋常濟
【科技人文】我們能透過AI傳播佛法嗎? 慈龍普願
【500+座談】跨文化的歷練與轉化——有暋法師、常鐘法師視訊對談

【他山之石:漢藏交流紀實○10】行程結束,感恩分享的開始 釋果毅

【花蒔間.品茶趣】鳥瞰群峰 初心奉茶團隊

【清心自在】條條大路通佛心 吉伯.古帝亞茲

【電影與人生】Pina——探索人生的新美學 李鴻文

※ 大覺智海-別冊
【再談民國佛教史○4】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 侯坤宏

【讀懂禪門驪珠集○11】第六篇 石頭希遷與門下弟子 釋果興

【打造禪宗的祖師○16】引領洪州邁向獨大的第三代代表:溈山靈祐 黃庭碩

 


精采書摘

【當代思潮】數位時代,連結和諧的未來

.座談主題:改變.預見未來──科技與心靈的平衡

.與談人:
惠敏法師(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董事長、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前校長)
張嘉淵博士(廣達電腦技術長、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臺灣代表)

.主持人:果賢法師(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記錄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時間:2024年11月20日

.地點:法鼓山安和分院

編按:人工智慧(AI)日新月異,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改變。如何從科技與佛法的視角,找出心靈的平衡之道?本期邀請惠敏法師與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博士,一同探索科技與心靈的和諧未來。

果賢法師(以下稱主):AI的誕生,對當今人類社會各層面帶來巨大的改變和影響,在這樣的衝擊中,如何讓心靈與科技取得和諧及平衡?先請張嘉淵技術長從科技的角度,帶我們來看現在AI的發展。

張嘉淵(以下稱張):粗淺的來說,這一波AI,主要是以過去累積的大數據為基礎,加上專家的解讀作為標記,透過機器學習的方式去訓練一個預選的數學模型,使得這個模型可以有類似專家智能的表現,能夠判斷、推論或預測。由於所有生命體都有其神經模型,這一波運用的是數位化的人類神經網路模型,所以稱為「類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這便是人工智慧AI模型的基礎。基本上現在這一波的AI,以數據、算法和算力為核心,以神經網路模型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

為什麼說「現在這一波」?因為早期人工智慧萌芽時,不一定是這種做法,這一波是用數位化方式來做。其實人類的思想,有時不是由數字來構築,而是符號式的文字形態,不過,現在最強的就是數位化,這與電腦迅速發展,大規模的資料、大規模的運算有關。

雙A挑戰 維持體能和智能

主:謝謝技術長的說明,也請惠敏法師談談您對AI的看法。

惠敏法師(以下稱敏):2022年底,ChatGPT 展現驚人的語言能力,雖尚未達到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慧),但已開啟其發展之路。

2019年5月,我在《人生》雜誌第 463 期的〈雙A時代的挑戰與雙B的因應〉一文中,簡介了日本井上智洋博士在 2016 年出版的《人工智慧與經濟的未來》一書中的觀點:AGI 可能在 2030 年左右實現,可執行與人類智力相當的任務,其發展可能形成「10% 就業社會」。 AI 取代勞動力後,財富將更集中於少數企業,可能加劇貧富差距。井上博士認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 或簡稱 BI)可確保所有人基本生活需求,減緩 AI 取代人類後的社會不平衡。

日本 NHK 竹田解說委員則指出,隨著壽命延長,高齡者若仍依賴傳統退休制度,BI可能是解決方案之一。

拙文則覺得:對於雙A(AI人工智能 + Aging高齡化)時代的挑戰, 「雙B(BI基本收入+BL基本[健康]生活型態)」的因應會更有長遠效果。因為,未來雖然有各方面的AI乃至AGI可提供很多建議與協助,但有一些必須要自己實踐,是AI無法取代的。

例如:「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與「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研參、發表、實行」 ,需要我們自己親身力行之維持基本「體能、智能」生活型態(Basic Lifestyles),如此更可以減少個人與社會經濟負擔,提昇全民的服務體能與智能,增進大家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這或許是因應雙A(AI人工智能+Aging高齡化)時代的挑戰的基本方針。

此外,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Harari) 在《人類大命運》(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2015)中指出:工業時代形成「無產階級」,受制於資本與經濟體系。AI 時代可能產生「無用階級(Useless Class)」,對經濟、軍事無明顯價值。

或許 AGI(通用人工智慧)將成為協助人類重新定義「工作」與「價值」的關鍵夥伴。如上這些議題,可能都是值得我們持續以「身心健康」與「終身學習」之維持基本「體能、智能」生活型態來共同(包含AI, AGI)探討。

AI的局限及突破的可能

張:校長所談的,是一個範圍很大的觀察,我們不妨先從科學的發展來看。

1990年代的AI,也是基於神經網路模型,稱為「淺AI」,基本上只有三層神經網路:輸入(Input)、輸出(Output),中間只夾了一層,就像三明治。它做的事情較簡單,需要訓練的資料量也少。現在的AI,中間不只一層,如果每個神經元的關聯性都要架構,就需要更多的資料,所以,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時代需要更大規模的資料來訓練。目前還無法訓練出通用型人工智慧,一方面是模型的限制,一方面資料也是限制。

現在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比起過去的AI,可以解決更多問題,卻有一個危險:我們提問,它一定會有答案,但不保證是正確的,可能還會造成誤解或誤導。由於它是資訊的合成,難免會產生AI幻覺(Hallucination),這是生成式AI的局限。此外,大規模的模型訓練需要資金、人才、電力,只有超大型的公司才可能負擔,所以說,現在的AI並不完美。

AI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它能取代的是人的部分工作,但它無法取代人。AI的訓練依賴的是數據或數位化的資料;然而,現實世界是連續的,當我們將一個物體,例如杯子數位化時,我們只能選取物體有限的特徵點來進行訓練,數位化的過程實際上簡化了現實。再者,人的世界還有Inner Space,也就是精神世界,那是還無法被量測數位化的部分。

也許我們應該將AI這兩個英文字解釋為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也就是一種補充或增強人類能力的工具,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比如有些人看不到或聽不到,但電子眼、電子耳能幫助人們補償這些失去的能力。科學的目的,本來就是運用科技來利益人類和社會。

數位技術不會疲倦,能幫助我們記住那些我們容易因生理起伏而忘記的事情:比如醫生在白天和晚上看同一個病人,可能會因為疲勞出現兩種不同的診斷,但AI不會,它能穩定提醒醫生過去的診斷結果,幫助醫生更謹慎地做出決策。AI有多種角色,將數位化的智慧應用於真實世界,經由虛與實的整合,才算比較完整。當然,這裡面還需要很多努力。

談到老化的問題,十年前我在東京演講時討論到智慧城市的設計,如果人們愈活愈久,整個東京可能會變成全世界最大的養老院。因此,如何讓數以千萬計的長者在其中舒適地生活,AI將扮演重要角色,不過還需要導入生物、醫療等科技才能實現。

亞洲地區在討論健康問題時,通常更注重身體健康,比如測量各種指標、飲食調節。當同樣的系統拿到北歐,卻發現當地70歲的人比我們40歲的還健康,然而,他們卻因為生活太單調而產生心理問題。因此,北歐有一種義工制度很有意思,並不是單純地陪老年人聊天,而是鼓勵他們離開舒適的家,到社區中與人互動,希望他們能重新回到社交環境,與他人連結。

回應校長剛才提到的觀點,我認為訓練神經網路的過程,就像是把一個個神經元連接起來一樣。對於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孤獨老年人來說,這種連結是非常重要的,能讓生命和生活變得較為健康。當心靈健康,才能清楚地理解身體健康的意義。數位時代的最高境界就是導入AI,運用科技來連結人與人,讓人可以連結過去的社群、以過去共同的記憶和智慧,幫助未來老年人過更好的生活。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