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99期:善知識,你在哪裡?

RM27.00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法鼓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99

貨號: 1215000499 分類:

內容簡介

善知識,你在哪裡?

當我們陷入困境或低潮,如果有人伸出援手,稱為「貴人」,在佛法中有一種貴人更為珍貴,稱為「善知識」,即良師、良朋、良伴,如同修行路上的明燈,無論順境或逆緣,皆是我們成長的助力,引領我們朝修行之道邁進。

佛陀是我們修行上的大善知識,跟著佛陀來辨認何謂善知識?惡知識?名師易尋,明師難覓,為什麼修行需要老師?如何選擇老師?是否可以更換老師?聖嚴法師一一為我們解惑。

《奔向祕境》譯者翁仕杰,側寫作者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與善知識的心靈交會。林純綾側寫《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如何遇見善知識,遇見自己。

「人生講堂」繼程法師講「有情與無情」,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心。當我們見到本心清淨時,我們就開悟成佛了,就會明白一切眾生眾緣所生,有情無情一起成佛。「清心自在」2025年開春之際,發生了許多天災人禍,祈願世界和平真的有用嗎?西方法子吉伯提醒我們:虛幻的環境中沒有真正的庇護。「焦點話題」帶您到《拈花微笑:連寶猜陶藝創作展》現場,從一尊尊菩薩的微笑中,喚醒我們內心的「天真佛」。

善知識 學佛路上的貴人

【觀念篇】為什麼學佛需要善知識 善知識聖嚴法師替您解惑
【佛典篇】佛是眾生的善知識 修行路上的明燈
【分享篇】翁仕杰:與善知識的心靈交會 側寫普里亞達爾仁波切
林純綾:遇見善知識 側寫《我可能錯了》作者比約恩

【人生講堂】無情不能成佛? 繼程法師:心清淨了,一切都是佛
【清心自在】西方法子吉伯的提醒:虛幻的世界沒有真正的庇護

 


目錄

【本期專題】
善知識 你在哪裡?
善知識,學佛路上的貴人 邱惠敏
BOX:善知識的美好特質:十德相 編輯室

【觀念篇】
善知識,我有問題! 聖嚴法師
BOX:求善知識,不應疲倦 編輯室

【佛典篇】
佛是眾生的善知識 蘇利波

【分享篇】
奔向證悟祕境的引路人 翁仕杰
附記:與善知識的心靈交會——側寫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
遇見善知識,遇見自己 林純綾

【禪心.禪行】
不要發空願 聖嚴法師

【他山之石:漢藏交流紀實】
翻譯,交流的神奇鑰匙 釋常悟
BOX:心得分享:這就是我的師父 釋演復
BOX:心得分享:法的交流,心的啟發 釋演穩

【與技術長有約】
學問,學會問 張嘉淵

【人生講堂】
有情與無情 釋繼程

【清心自在】
地球上的和平 吉伯.古帝亞茲

【留學僧活】
超越宗教與國界的友誼 釋常鐘

【花蒔間.品茶趣】
圓的祝福 初心奉茶團隊

【手抄生活智慧】
生死事大,把握當下好修行 編輯室

【焦點話題】
菩薩在人間微笑——記《拈花微笑:連寶猜陶藝創作展》 胡德揚

【素食Q&A】
吃素影響運動表現?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電影與人生】
《獅子王》二部曲——從「觸受愛取有」觀照生命歷程 李治華

※ 大覺智海-別冊
【繼程法師的禪修課】
建立三寶一體的信仰 釋繼程

【再談民國佛教史】
開展近代中國佛教史研究 侯坤宏

【聖嚴法師早期禪修教學特色】
頓中開出次第化的漸修法門 釋常慧

【讀懂禪門驪珠集】
第五篇 百丈同門 黃檗及趙州 釋果興

【打造禪宗的祖師】
「農禪精神」的傳說典範:百丈懷海 黃庭碩

 


精采書摘

【本期專題】善知識,學佛路上的貴人

我們感恩生命中指引方向、帶來溫暖的貴人,
善知識,如同修行路上的明燈,
他們以不同的身分出現,或化為境遇磨練,
無論順境或逆緣,皆是我們成長的助力,
引領我們朝修行之道邁進。

■ 邱惠敏

輕輕閉上眼,回想一下–誰是您生命中的貴人?是誰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給予您幫助與指引,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聖嚴法師曾說,美國佛教會創辦人沈家楨居士是他「生命中的貴人」。法師早年赴日求學時,學費和生活費無著落,正是沈居士以「無名氏」的方式默默提供獎學金,幫助法師完成學業。學成後,也是沈居士邀請法師到美國大覺寺,為日後的弘化奠下基礎。對於沈居士所做的種種,法師始終心懷感恩。然而,每當提及此事,沈居士總是回答:「不記得了。」對他來說,能夠護持法師,便是種福田的因緣。

在人生旅途中,當我們陷入困境或低潮,如果有人伸出援手,即使只是一絲溫暖、一句鼓勵,足以令人銘記在心。而這樣的「貴人」,並無特定的身分或背景,可能是長輩、同輩,甚至素昧平生的路人,猶如觀音菩薩的千百種化身,幫助我們面對並解決難題。然而,在佛法中,有一種貴人更為珍貴,我們稱為「善知識」(梵文kalyāṇamitra),即良師、良朋、良伴。他們不僅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更能以慈悲和智慧,創造修行的因緣,引導我們深入佛法,建立正知正見,使道業更趨成熟穩健。

修行路上的明燈

佛法雖然可從經典語錄中學習,但主要還是要親近善知識,直接從說法師去聽聞。因此,佛陀提出「四預流支」,也就是邁向聖者之流、斷離生死煩惱的四大關鍵–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其中,「親近善知識」被列為首要,可見其對修行的重要性。

佛典中,最著名的尋找善知識的故事,莫過於《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啟程前夕,文殊菩薩特別叮囑:「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在藏傳佛教中,密勒日巴尊者求法的故事尤為動人。他歷經千辛萬苦,找到大善知識馬爾巴,並發願奉獻身、口、意三業,接受師父的教導。然而,馬爾巴並未直接傳法,而是命他一次次建造又拆毀房屋。面對師父的無理要求,密勒日巴不曾起退心,最終證得大成就者。當晚,馬爾巴抱著他痛哭,坦言所有嚴厲的表現皆出於愛才惜才之心。這段師徒故事展現了求道者的堅忍與善知識的慈悲智慧。

「親近善知識,應隨時提醒自己:來這裡做什麼?不是為了尋求知識的過失,而是想學習師長的長處。」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中指出,無論是全德的善知識或少分功德的善知識,如果不能如法親近,都難以真正受益。因此長老提醒:「對於善知識,要觀德,莫觀失。」我們應以恭敬心學習善知識的教誨,不僅從言語中領受,更應觀察其舉止動靜、待人接物的方式,只要能專注於學習他人的優點,處處皆有善知識可親近,時時皆能受益。

「進入靈性祕境的修行之道,將是進入未知境地的艱苦跋涉。因此善知識做為修行道上的引路人就極為重要,他們是修道上的明燈與護佑。」《奔向祕境》作者丹增.普里亞達爾仁波切(Tenzin Priyadarshi Rinpoche)出身婆羅門望族,卻打破身分藩籬成為佛教僧侶,並在書中記錄了修行路上遇見的善知識如何啟發他。無論是因持戒而變得自我膨脹,還是因學佛與家人鬧翻,被印度教師尊反問:「你的宗教充滿喜悅嗎?」……這些考驗與提點,讓他在一次次覺察與反思中,轉化自我,深化修行。

感恩生命中的善知識

除了指導我們修行的教授善知識,日常生活裡和我們一起生活、修行的人,譬如夫妻、兄弟姊妹或同學等,稱為同行善知識或同修善知識。還有一種是外護善知識,亦即從外在協助、成就我們修行的人,包括家人、老闆、同事,以及許多護持道場的信眾。這些善知識雖身分不同,卻都在菩提道上提供助緣,幫助我們成長。

有「功夫皇帝」之稱的演員李連杰,在事業巔峰之際,感到內心茫然,皈依藏傳佛教之後,他多次前往青海、不丹、印度與尼泊爾等地親近上師求法,開啟全新的生命旅程。他曾參加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修活動,原本一心期待開悟,最後卻從護持禪期的義工們身上,體會到放下自我、無私奉獻的力量與感動。在《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一書中,他特別感恩修行路上的善知識,幫助他學習從小我走向大我。

聖嚴法師曾以「見面都是菩薩」提醒大眾:如果我們缺乏恭敬心,即使置身於祖師道場,也只會視祖師為普通僧人,錯失親近善知識的因緣。在《帶著禪心去上班》中,法師進一步指出,許多人抱怨善知識難遇,事實上,善知識無所不在,環境裡的每個人、每件事,甚至每個境遇,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它們像鏡子一樣隨時隨地提醒著我們,只是我們沒把它們當成善知識而已。

願成為他人的善知識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作者比約恩(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1961~2022年),曾在泰國寺院出家17年,期間接觸過許多「阿姜」(泰文「老師」之意),書名「我可能錯了」,引自寺院住持阿姜.賈亞薩羅的一句開示,這句話幫助個性緊繃、超級控制狂的比約恩,不斷地打破慣性,不再輕易相信自己的念頭,心調伏之後,從而建立信心,柔軟開放地與人互動。

修行不只是向外尋求善知識的指引,更需要向內自我覺察,調整內在頻率,使心念舉止契合佛法。當我們懂得辨識並放下「自我」的雜音,便能如六祖惠能所言:「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許多人渴望著遇見貴人,卻忽略了自己也能成為他人的貴人。聖嚴法師說:「學佛不僅要學習智慧的清涼,還要學習慈悲的溫暖。」我們以清涼的智慧影響他人,以慈悲護念眾生,若人人如此,世界便能成為人間淨土。

重量 / Weight 0.4 公斤